(江西師大附中,江西 青山湖 330006)
很多教師在利用多媒體PPT 講完每節課內容的時候,會把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以ppt 的方式呈現出來,課件上一般是把本節課羅列成幾個知識點,學生被動看完本節課的知識點,當時能很清楚的明白本節課講的知識點,但是過后如果不及時復習很容易忘記,而且很難從一章的角度把知識點整合起來,所以傳統的總結并沒有起到什么實質性的效果。其實很多輔導書每一章結束都有一個構建好的知識網絡圖,有助于學生復習的時候將本章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復習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每節課留5 分鐘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網絡圖,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水平,而且學生可以從一章的角度來理解知識的整體性,故將之用在課堂上。
構建知識網絡圖的第一步是明確主題,每個學生的生物學內涵都是不一樣的,發散思維的空間也不一樣,故構建的知識網絡圖也不一樣。但是主題都是一樣的,學生根據老師給的主題,分析知識點的主次關系,逐步細化,利用關鍵詞構建知識網絡圖。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種群的特征”,本節課有兩個課時的內容,在第二個課時結束還有五分鐘,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構建知識網絡圖。教師給出的主題是“種群的特征”或者“種群的數量特征”都可以。當然建議教師最好給“種群的特征”,因為學生構建完該知識點后,就發現原來種群的特征包括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就不會老是把種群的空間特征這個知識點忘記。
繪制工具需要準備好A4 或者B5 的白紙,以及一些粗細、顏色不同的彩色筆,當然也可以同一種顏色的筆來繪制,以學生自己看懂為最佳。
教師首先給出一級主題如種群的特征,然后再確定二級主題種群的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甚至有時候還有三級主題,四級主題。學生實際操作的時候,會遇到如何布局的問題,所以先在紙張的中間布局畫圖,一級主題在中間,二級主題根據內容的多少,再進行合理布局。如果實在不好看,可以重新來過。當然每個人思維方式不一樣,畫出的圖也不一樣,個性化操作應該被鼓勵。
上完本節課,課堂上留出5 分鐘,讓學生自己動手構建知識網絡圖,學生在構建期間,可以參考上課記的筆記,課本等。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中,等于又熟悉了一遍本節課的知識點,而且要梳理清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更高層次上熟悉本節課的知識點,加深了對本節課的理解,而且很容易弄清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來復習的時候,一節課的知識點以及聯系,甚至與本章其他節知識點的練習,就一目了然。
當然因為現在馬上要進入高三了,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構建之前學過的知識點的網絡圖,以章為單位,幫助自己復習以前的知識點,并且還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發現的問題等等。
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同,思考方式也有差異,這將決定即使他們繪制同一主題的知識網絡圖,其作品也會呈現個性化,所以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可以從別人的網絡圖中收到啟示,繼續發散思維,完善自己構建的網絡圖。
上邊就是學生自己構建的知識網絡圖,整體思路很清晰,但是也是有一些問題;1.箭頭上應該清晰的標出概念之間的關系。2.遷入率,遷出率,出生率,死亡率都是決定種群密度,所以箭頭都應該和種群密度相連,箭頭上還要寫清楚兩個字決定。3.種群密度的方法有逐個計數法和估算法,估算法里包括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這個學生沒有出現逐個計算法,直接寫了估算法的兩種。通過這張知識網絡圖就清晰的反映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是否完全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理解還是有點問題的。通過教師糾正,學生再次修改,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理解就相對比較完善,平時做題的時候,就很容易糾正對這塊知識點的誤區,做題的準確率也會比較高。
等學完一章的內容后,讓學生再整理本章的知識網絡圖,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來理解本章的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學生就能比較完整的把握這一章的知識點,做題目的時候,不會老是遺漏一些知識點,有助于思維的完整性。
學完一本書后,更可以讓學生利用知識網絡圖整理一本書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還可以對相似知識點進行多種比較,記憶和歸納。
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特別容易弄混概念之間的關系:同一關系,從屬關系,交叉關系和并列關系。例如神經細胞和神經元屬于同一關系,葉綠體和細胞器屬于從屬關系,消費者和動物屬于從屬關系,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屬于并列關系。明確概念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圖時正確使用和表達概念,防止產生邏輯性錯誤,有利于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當時有的時候,由于課堂內容的限制,一節課沒有時間給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圖,可以讓學生課下自己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圖,然后拍照給老師,老師再給予批改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