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摘 要:課堂有效追問是一門教學藝術與學問,作為教師要積極探尋有效追問的策略,做到讀懂教材,緊扣難點、滲透思想、轉變方式,構建高效智慧課堂,成為一名智慧的“追問者”,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有效追問;策略;高效智慧課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課堂有效追問是實現數學有效教學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前提之一。
通過有效追問,課堂教學迸發出思維碰撞火花,促進師生在追問中生成智慧,煥發活力。但在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有效追問不夠重視,又缺乏有效追問的策略,導致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有效實施。
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實施有效追問是值得思考的……
一、 讀懂教材是前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教師還應當必須是一個智慧的“追問者”。
有效追問源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處理能力,要做一個智慧的“追問者”,首當其沖教師應當先讀懂教材,這是有效追問的前提。教師在了解教材內容和知識結構體系后,要對教材知識內容的呈現形式,做到三個自我追問:為什么要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為什么以這樣形式呈現問題?這種呈現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有什么作用?盡量避免缺乏思維含量與漫無邊際毫無價值的追問,影響或抑制學生思考能力的發展。
如教學《數一數》時,教材呈現的“數”的情境目的是:1. 學習“幾個幾”方法的數,即掌握橫著數和豎著數的策略;2. 當數的數量很多時要讓學生感受加法算式計算的麻煩;3. 產生學習乘法的需求與必要性。但如果教師沒有讀懂教材編寫的意圖,只是一味追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數,沉浸在數的方法多樣化中,沒有及時有效追問得出橫著數、豎著數這一數的策略,也沒有有效追問出“幾個幾”表達數的結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把教材中內容處理得支離破碎,甚至違背了知識的內容架構,課堂偏離了教學目標,導致課堂教學不到位,其后果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得不到突破,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教學效率低下,需要引起教師高度重視。
因此,要想真正達到有效追問,教師必須要讀懂教材,只有對教材文本有系統、深入的解讀,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編寫的意圖,教學中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追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二、 緊扣難點是關鍵
教學難點是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知識點,是課堂教學中重中之重,能否突破難點事關整節課教學成敗。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扣教學難點,要有針對性進行有效追問,建議不要直接呈現難點知識結論,而是適當把難點進行分解成幾個針對性問題,通過環環相扣的有效追問,依次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讓學生思考逐步深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時,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先讓學生準備4組小棒,操作前教師可提出問題:三角形有三條邊,有3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嗎?動手操作,并思考能或不能擺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接著,教師結合學生的操作、觀察,進行第二次追問: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呢?引導學生總結出:較短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大于長的那根小棒長度。進而,教師進行第三次追問:怎樣的3根小棒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思考交流得出: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不能擺成三角形。至此通過有效追問,本課的教學難點就能清晰順暢地突破了。
因此,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扣知識難點,通過有思維含量的有效追問,把復雜抽象難點轉化成直觀形象知識,這樣不僅把難點化難為易,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和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生成精彩智慧的課堂。
三、 滲透思想是核心
教學中通過有效追問,向學生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注重數學思想方法來指導和帶動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充分經歷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不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讓學生在理解中建構知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先直觀讓學生理解“點數”“段數”含義,接著出示:在長16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植一棵,一共要植多少棵樹苗?學生得出4棵或5棵兩種答案,此時,教師提問:“樹是種在段上還是在點上的?”引導學生畫一畫,說一說。接著教師追問:段數和點數有什么不同?抓住一一對應關系來鞏固段數和點數的關系,隨后出示“一端種,一端不種和兩端都不種”的兩種情況,第三次追問:“跟兩端都種樹有什么不同?”放手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解決,從中發現規律,清晰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第四次追問:“除了樹種在點上,生活中還有什么是放在點上進行的”,認識電線桿、路燈、鋸木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滲透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找出規律來解決問題。
教學中通過有效追問,充分挖掘并滲透教學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進一步更加深刻理解蘊含其中的思想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
四、 轉變方式是必然
有效追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但是傳統課堂追問的方式,總是停留在教師連續追問層面上,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基本上不參與、不發問、無疑問,總是處于“被追問”角色,試想,如果一個連問題都不會提的學生,會有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因此,對追問方式進行適當的轉變將成為必然。要鼓勵學生從“被追問”逐步走向“主動追問”。方式上可以學生自己追問自己,同學之間進行追問,還可以向老師追問。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轉變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追問,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問題能力意識。
如在《平均數》教學中,創設兩個同學投3次球和投4次球的情境,判斷“選誰才公平”:
生1:(5+9+7)÷3=7(個),(10+7+4+3)÷4=6(個),7>6,選投球3次的同學更公平。
師:你們有問題要問這位同學嗎?
生2:你已經求和了,為什么還要去算除法?
生3追問:對呀,直接求和比較不是更簡單嗎?
生1:這是追求公平的問題,不是算法簡單的問題,用加法求和比較,不公平。
生2追問:5+9+7=21,10+7+4+3=24,不是和是24更厲害嗎?為什么最后和是21的同學被選上呢?
生1:21÷3,得到平均每次投7個,而24÷4。得到平均每次投6個;7比6大,所以選投球3次的同學更公平……
因此,教學中再不需要教師的步步追問,而轉變成生與生之間有效追問,學生間通過不斷追問與思考,不僅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更是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追問方式,將可能就是今后數學課堂有效追問價值的發展方向。
五、 把握原則是保障
追問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所以不管如何變幻形式,最終都是服務課堂的。要使追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還需要把握幾項基本原則,提升追問策略的應用效果。第一,以學生為本。這一點顯而易見,因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這是新課改不斷深化的當下毋庸置疑的一點,追問策略既然要服務于課堂,也要尊重課堂主體——學生。教師應該認識到,提問是輔助學生理解知識的一種手段,從教學全過程來看,也就是對話的過程。而追問,本質也是對話的一種,不過它的層次更高。故在設計問題時要兼顧所有學生,結合他們的學習、能力層次進行設置,層層深入。產生的新問題也應該是由學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再在持續思考中解決。學生的發展水平必定會存在差異,這是應該正視的一點,所以教師務必關注這一點,樹立大局意識,這樣才能讓追問更有效果。第二,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在追問時,所設置的問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教師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設置好的,將這些問題整合、連接起來,就是系統知識,或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二是在思考這些既定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遇到的疑難點,對于教師而言,要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還有對知識的判斷能力,著眼于系統知識,判斷出哪些內容是此系統中學生的疑難點,這樣就可以把這些新問題順利融入課堂中,讓追問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第三,把握時機。提問是輔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方式,但不是任何時候的提問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追問也一樣,只有在學生產生需求時,及時提問并追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追問若不合時宜,則無法因引起學生的關注,要在學生缺乏思考處追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要在欠缺深度處追問,及時幫助學生攻克思維障礙,進行深層次思考;還要在產生歧義處追問,這樣可以給學生樹立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這對于數學學習來說至關重要。
以《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兩個花壇圖”,提出:請學生觀察這兩個花壇,哪一個大呢?讓學生思考,要比較其大小,需要知道哪些數學信息,引出“多邊形面積”概念,在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長方形面積計算了,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也能讓他們實現知識遷移。在計算出長方形花壇的面積后,再提出:那另一個花壇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呢?此時學生會觀察這個花壇的特點,發現它是平行四邊形,由此引出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討,順利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總之,有效追問不僅是一門教學藝術,更是一門學問,作為教師一定要探尋有效追問的策略,讀懂教材,緊扣難點、滲透思想、轉變方式,成為一名智慧的“追問者”,構建高效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 小學數學.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