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摘 要:中學教學階段,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其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將會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因為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教書,還在于育人。在課程教育改革之下,語文教師的任務十分重大,不僅要帶領學生認真學習語文知識,還要培育其愛國主義情懷。故而教師應當從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力量。希望在文章的透徹講解下,給中學語文教師帶來教學上的反思。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中學語文;意義;教學舉措
一、 前言
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讓語文教學課堂充滿陽光色彩,學生跟隨教師正確的講課步伐,也會獲得屬于自己個性良好的成長空間。教師打造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語文教學課堂,在跟隨愛國主義教育步伐之下,讓學生領略到語文知識的相應色彩。所以,文章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教育內涵,彰顯出實際教育價值,讓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充滿魅力色彩。教師立足文章教學內容,把握學生學習現狀,最終釋放愛國主義教育情懷,感受到中學語文教學的實施意義和色彩。
二、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意義分析
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第一,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會更好地拓寬中學語文教學的內涵,學生處于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課堂之中,激發了其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欲望。教師不再過度地控制課堂,而是把握愛國主義的關鍵點,讓學生領略到語文課堂學習的實際力量和相應內涵。教師不再讓學生單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愛國主義內容的挖掘。學生感受到了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的魅力價值,其學習熱情大大增強,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有效地和中學語文教學課堂進行結合,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知識學習的沖擊力。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會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形成合理化的語文知識學習課堂模式之下,保證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懷的學習更加全面和透徹。教師不再讓學生在硬性灌輸的形式下感受知識,而是處于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認真地領略到中學語文課堂的魅力。第三,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融入,讓學生面對語文課堂學習的時候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愛國情懷上得到相應的激發,教師緊緊地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點,讓語文教學課堂充滿魅力和生機。教師不斷地整合中學語文教學課堂,對其進行著重優化之下,也更好地帶領學生進步。總之,愛國主義融入語文教學之中,會讓學生在充滿色彩魅力的愛國教育之下,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力量,也在中學語文教師的教育推動背景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讓愛國主義教育釋放魅力色彩,讓中學語文教學課堂充滿陽光。最終,學生帶著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回報社會,貢獻祖國。
三、 立足愛國主義教育,讓中學語文教學課堂充滿色彩的舉措
(一)感受江山魅力,形成愛國情懷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課本中蘊含了很多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風光。比如,毛澤東所寫的詞《沁園春雪》描繪的是北國雪景圖,讓讀者能夠有效地融入冰天雪地、廣茂無垠的世界之中。在具體的詩句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吟誦體會詞中蘊含的意境。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展現出北國風光的圖片。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情感上得以升華。學生內心的情感得到釋放,也會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熱愛之情。這是讓學生領略山河之美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形成了愛國情感之下,也會認真參與學習。文章學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挖掘課本中隱含的愛國思想。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學習內容,領略到祖國美好河山的魅力和壯觀。帶著愉悅的心情感受祖國的壯美。在學生沉浸在這美景之時,教師點明主題,這首詞不僅是對祖國山河雄偉和多嬌的贊美,也是對今朝的革命英雄的贊美。讓學生再次找出抒發毛澤東偉大抱負及胸懷的詞句,然后試著帶有感情的方式去誦讀。學生在教師的鼓舞下,進行詞句的再次分析。最終,以江山之美作為重要出發點,讓學生的愛國情懷得以釋放。
(二)立足先賢思想,激發愛國情懷
在中學語文課本之中,寫出了很多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同時,也擁有了相應的愛國先賢思想。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文章運用引君入彀的論辯方式,主要是講述孟子迫使梁惠王承隊自己“盡心于國”只是臨時應付,并不是真正從內心愛民,與鄰國之政無本質區別。在這些推理之中,都展現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保民而王的主張,也是民本思想的體現。隨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古代先賢的愛國愛民思想,由此引發愛國情懷。這所展現出的都是家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追尋先賢的愛國主義風范,也會對學生的愛國情懷有所激發。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把課文中這些內容有效地展現出來,關注課文背景之下,可以從人物的行為動機著手,讓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高貴品質。由此,也可以讓中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情懷,在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努力向上的情況下,勇敢地在未來之中健康成長。為報效祖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就要把握先賢的風范。以愛國情懷為主,真正地帶領中學生健康成長。
(三)關注文學領域,陶冶學生情操
在中學時期,語文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識字、閱讀以及課文分析內容,而是融入文學藝術層面,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情懷進行有效培養。教材之中運用的課文往往膾炙人口,反映出作者對人生社會等相應內容的領悟。在這其中集合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等相應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些文章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開展情境導入,讓學生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教師把握文學作品教學內容,通過閱讀擁有期待的視野。在閱讀習慣、趣味心理等目標層面上走進文學作品之中。這樣,學生帶著豐富的心理體驗,加強審美境界的有效培養,這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閱讀感受,獲得身心愉悅感。在中學階段,閱讀過程之中需要讓學生與作者在內容上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領略到優美的作品,感受作者真摯的情感。通過真情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能夠在濃濃的情懷之中,逐漸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登高》一詩中,體驗杜甫的哀愁病苦的情感。這首七言律詩在寫景的展現之下,為人們描寫出了秋季的景色,對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進行了描繪。同時,通過這樣的景色渲染,對作者內心的情感進行全面的熏陶,引發讀者深思和研究。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和價值。對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全面地呈現出來。在《燭之武退秦師》中,主要講述的內容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憑借著自己的辯才,讓鄭國免于滅亡。展現出了燭之武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通過他的能言善辯,杰出的外交才能,展現出了自己的愛國精神,這也是在十分鮮明的形象之下,為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提供了準備和支撐。讓學生在透徹挖掘文學領域中的愛國情懷之下,也深受感染和熏陶。
教師可以從多個愛國主義色彩的藝術作品出發,讓學生能夠處于積極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擁有語文良好體驗,打開心扉走進語文課文內容。在積極主動地探究愛國主義情懷之下,接受文學作品的熏陶,學生在感受到作品內涵的同時,也會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中學時期學生已經進入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要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去觀察和思考人生。在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有效滲透的時候,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把握語文課堂教學這個重要載體,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入手,以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知識,讓學生能夠落實崇高的理想,積極勤奮地參與學習。把握語文教學中的文學藝術內容,讓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情感熏陶之下,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師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主旋律,在展現出良好教學優勢的同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四)實施綜合活動,培養愛國情懷
愛國意識、愛國情懷等相應培養都要以認識為主,在形成自主認識之后,通過具體的行為進行表現。因此,在中學階段針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不能僅僅約束在課堂之上。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灌輸是比較重要的,但是課程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不容忽視。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合理地運用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融入豐富愛國主義活動實踐之中。把愛國主義情懷進行具體化和深化,教師釋放綜合活動的教育力量。在深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之下,更好地帶領學生進步。比如,中學時期可以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進行閱讀和寫作競賽,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思考的情況下,感受到多樣性的愛國主義題材。然后,根據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抒發愛國主義情感。在作文競賽之中,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也進一步內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創建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實行詩歌朗誦模式,這讓學生在大膽地抒發自己情感的時候,也進一步地培養了自身的愛國主義熱情。定期創建愛國主義黑板報,在學校內部張貼保護環境、愛護家園、愛護祖國的標語,帶領學生融入多種社區環保活動之中。通過學生的真正實踐行為,展現出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懷。在打造綜合性實踐活動之下,深化愛國主義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語文綜合實踐課程之中,把握具體的活動實踐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實踐力量的情況下,不斷地升華自身的愛國情懷和愛國意識。
四、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教師在具體開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要不斷地促進學生進步,讓學生領略到知識學習欲望的情況下,跟隨愛國主義的學習步伐形成自己合理化的認識。教師可以不斷地打造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愛國主義教學內容,在彰顯出愛國主義教育實際力量和內涵之下,保證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更加高效。教師在全力的塑造愛國主義教育形象之下,保證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相應的色彩和實際價值。最終,教師讓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更加全面和高效。
參考文獻:
[1]張勇.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2018(9):128-129.
[2]杜振方.語文教學中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9):1-2.
[3]鄭玉榮.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黑河教育,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