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冠群 李鑫
摘 要:企業行為的恰當性和被認可度關乎其合法性,輿論又在社會公眾了解和評判企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輿論監督對企業精準扶貧行為決策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導作用。基于中國企業精準扶貧行為現狀,從輿論監督視角探究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影響因素,以挖掘企業精準扶貧行為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輿論監督;精準扶貧行為;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F32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0-0036-02
一、問題提出
輿論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模式和目標理念指引下,輿論監督在監督公共權力運行和實施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新時代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力工具,是增強社會公眾對企業合法性認可度的重要途徑,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相得益彰的外部制度支持,對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行為決策具有深刻的影響。
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是其在國家鼓勵和倡導下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不僅彰顯了其良好的財務實力,而且能夠提升自身聲譽,對于緩解融資約束、提高企業價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根據《中國上市公司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8年企業精準扶貧呈現出“兩高兩低”的特點,即扶貧投入水平和成效高,但扶貧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水平低,整體政策響應程度不高。那么,企業為什么在做好扶貧事業的同時沒有講好扶貧故事,存在哪些干擾因素?
上市公司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及扶貧事業的主力軍,其參與扶貧才能實現發展能力最強的組織與發展需求最為迫切的群體間的有效對接,但如何破解“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如何防止“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還需要監管政策進一步支持和引導。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制度性建設的不斷推進,輿論監督作用的進一步釋放,探究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監管體系對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及其經濟后果的影響機理,不僅有益于促進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確保企業高質量發展及脫貧攻堅工作的圓滿勝利,而且豐富了監督體系經濟后果及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影響因素研究,推動了中國治理理論研究進展,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理論分析
現有學者多立足合法性理論,圍繞“有效監督假說”,通過考察網絡輿情與媒體報道對企業信息披露、內部治理水平及公司行為決策的影響,驗證輿論監督的外部治理作用,為認識我國企業履行精準扶貧等社會責任的合法性動機提供了新的證據和思路。
基于歐美成熟的資本市場,Dyck and Zingales(2002)認為,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存在三條途徑。首先,媒體關注影響政治家聲譽,通過約束限制高管行為進而改正其腐敗和濫用職權的行為(Dyck et al.,2008);其次,媒體關注能夠影響公司高管在股東和未來雇主心目中的聲譽;最后,媒體報道能夠影響公司高管的社會公眾聲譽和形象,增強其社會責任感(Zyglidopoulos et al.,2012)。
在我國資本市場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媒體借助政府這個“路徑”,最易形成治理功能。因此,在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門介入的條件下,媒體監督職能的發揮有助于促使高管薪酬趨于合理(楊德明,趙璨,2012)、提高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李明,等,2014)。不僅如此,在政府主導內部控制建設的發展模式下,網絡和政策導向媒體關注能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但市場導向媒體關注不能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逯東,等,2015)。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及網絡的快速發展,媒體監督對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日益增強,不僅表現為事后治理效果,更體現為事前的震懾作用,如媒體監督能夠延長公司再次違規的時間、降低公司的違規頻率,并且對違規頻繁的公司監督效果更明顯(周開國,等,2016)。由此來看,“問題公司”對輿論監督的反應更加敏感,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輿論監督作用,有效地針對“問題公司”關注,從而起到震懾、先導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媒介能夠影響公司的行為決策,發揮有效監督作用。即上市公司因擔心其違規行為、丑聞被媒體揭露而引致資本市場受挫,從而會降低一些有可能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究其原因,媒體和輿論對監管部門及高管等聲譽資本的創造和積累具有關鍵作用,被媒體關注的公司很可能會面臨更多樣化的群體需求和利益相關者所施加的壓力,并迫使公司按照在公眾輿論基礎上形成的社會規范進行合法性管理,進而導致公司治理的目標遠超過股東價值最大化,以此符合社會利益需要。比如,輿論壓力會促使企業提升捐贈水平(徐莉萍,等,2011),提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沈洪濤,馮杰,2012),這有益補充效率機制難以全面解釋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行為動機,并被認為是其增強企業合法性的手段(沈洪濤,馮杰,2012)。由此可知,輿論監督對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合法性”的動機始于企業的制度理性,當企業發生合法性危機后會主動履行社會責任以進行事后補救,尤其是當企業發現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合法性鴻溝”——企業的實際表現與利益相關者的感知和評判存在偏差時,企業都可能進行規范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跨越鴻溝的一種重要溝通工具,管理者可以用它來影響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的評價(郝云宏,等,2012)。基于此,在企業發生違規行為后,企業陷入合法性危機,為掩蓋或者轉移公眾對企業不當行為的關注,降低企業的聲譽損失(Koehn and Ueng,2010),企業會選擇履行精準扶貧社會責任。但這種行為卻存在短期性、被動式的特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持續進行,且由于企業所實施的精準扶貧行為為掩蓋或者轉移公眾對自己不當行為的關注,因此長期經營業績與資本市場必將下滑,這類行為需要摒棄。而在輿論和媒體監督下,企業的違規行為得以抑制,使得企業有更多的可用資本進行融資約束,因此長期來看,輿論監督通過抑制企業的違規行為而對精準扶貧行為具有促進作用。
結語
本文在深入學習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基礎上,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研究背景,借助合法性理論,圍繞輿論監督對公司精準扶貧行為決策綜合影響展開研究,分析外部監管對公司內部系列代理問題的減緩效應及其在企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不僅揭示了影響企業精準扶貧行為決策的內外因素,更豐富了中國治理理論研究,為我國治理實踐提供了學理支撐。
參考文獻:
[1] ?楊德明,趙璨.媒體監督、媒體治理與高管薪酬[J].經濟研究,2012,(6):116-126.
[2] ?李明,葉勇,張瑛.媒體報道能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14,(6):82-87.
[3] ?逯東,付鵬,楊丹.媒體類型、媒體關注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J].會計研究,2015,(4):78-85.
[4] ?周開國,應千偉,鐘暢.媒體監督能夠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違規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6,(6):193-206.
[5] ?徐莉萍,辛宇,祝繼高.媒體關注與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J].管理世界,2011,(3):135-143.
[6] ?沈洪濤,馮杰.輿論監督、政府監管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2,(2):72-78.
Abstract:The appropriateness and recognition of enterprise behavior is related to its legitimacy,and public opin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s,so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leading r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enterprises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behavior.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ehavior,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ehavior.
Key words: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Precision poverty reduction;Legiti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