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
陳來先生導讀《孟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第一段就是辨義利。孟子的開篇《梁惠王》,開門見山正是辨義利。“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陳來先生立足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尖銳地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是“今天我們特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而且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要以中華優秀文化價值觀作為基礎和源泉”,但我們現在的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不能說“就已經很完整的把古代文化的優秀價值觀已經都體現出來了”。也就是說,“基礎”和“源泉”的作用,還只是“應然”而非“實然”之態。
二是“我們今天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分為三個層次,可這三個層次不相貫通”。那么應該如何貫通?陳來先生指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定要確定一個主流的價值觀,而這個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就是辨明義利、要對義和利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而古代的價值觀,我們發現它有它一個特點,它的核心很清楚,強調義利問題;而這個義利觀作為價值觀,它既是治國理政的價值觀,又是社會關系的價值觀,也是人生道德選擇的價值觀。從這方面來看,中國古代文化對價值觀的處理,它對我們今天來講,還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的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不能只重“體系”和“價值”,卻模糊了“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個內涵豐富、外延開放的“體系”,更在于它應具有“核心”,有主心骨,有精氣神。不能講得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系”,講不出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不能強調是興國之魂,但“魂”飄逸不定;強調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但“髓”模糊不清;強調是融入全過程、貫穿各領域、體現到各方面的紅線,但“線”雜而不精。核心是什么?精髓是什么?貫通靠什么?主線是什么?的確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十分贊成陳來先生提出的,應該以“辨義利”為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為貫通三個層面的“主線”。但我認為,其理由當然是,但不僅限于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價值觀作為基礎和源泉”的作用。因為你強調立足中國、強調重視歷史、強調挖掘傳統文化,人家可以更強調立足世界、強調面向未來、強調向現代化轉型,就難免見仁見智、各持一端。而且,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并不排斥,而要更高舉起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愛、人權的旗幟。“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如果我們截然與自由、平等、博愛、人權這些雖被資本主義廣泛使用,但也是人類發展進程中有進步意義的觀念相對立,就會陷于不利、不義之地,甚至有倒退到與封建主義同流合污之嫌。我們只能在肯定資本主義進步、徹底超越封建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超越資本主義。這可能是我們強調傳統文化的基礎、源泉作用時,也需要注意的另一面問題。
其理由,當然是,但不僅限于對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貫通”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是有效、自然“貫通”的。而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說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是立足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導向上的規定,是立足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上的規定,是立足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從三個層面提出要求,在一定意義上說,還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修齊治平”的“貫通”功能的。
將“辨義利”立為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其更重要、更深刻的意義在于:
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扣住全社會的利益關切,簡而言之就是要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的矛盾。如果對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淪喪、信任缺失的現象,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不能對癥下藥,就沒有說服力,缺乏生命力。
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經濟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演出了一部部激烈競爭的活劇,優勝劣汰,效率大增。在大力推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就必須面對在資本營利和個人謀利這兩個“起點”被啟動、激活后,人們如何提高自我約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實際問題。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社會這個共同體中,需要堅守底線,明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為此,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不在這個方面對癥下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扣住全社會的利益關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鄧小平198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綱領性講話中,有明確的結論:“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利益矛盾,義利之辨,具體到公私之間就是:大公無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學習賢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鑒于日常的、多數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實做人;要說的“常事”——讓大家奉行的價值觀,就只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個人對現實利益的追求,把集體主義和個人追求對接起來,把先進性和包容性統一起來。
富起來,就必須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搞好市場經濟。但如何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尤其是把支配資本的權力關進法制的籠子里?如何建立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是我們“富起來”過程中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大課題。如果聽任一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如果放任腐敗不能制止,如果整個社會都重利輕義,會引發巨大的社會風險。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