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鋒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功名顯赫,成就非凡。他首倡洋務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梁啟超盛贊曾國藩說:
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梁啟超對曾國藩的這番評價可謂得其環中。曾國藩的成就與他個人的修煉是分不開的。他個人修煉的心得體會在他的家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卷帙繁多,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治軍用兵、科舉考試、子弟教育、門風建設、讀書寫作等諸多方面。梁啟超評論曾國藩文章說:“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于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儕當前之受用,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曾國藩家書》是最能體現曾國藩文章“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于實際”“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語”特點的?!对鴩視穬热菁雀?,閱讀角度亦多。竊以為,最值得學習的還是他進德修業的功夫。從此角度看,《曾國藩家書》是一部進德修業、立人成事的人生指南。閱讀《曾國藩家書》可以從中汲取人生經驗和智慧,從而指導自己的人生。
在人生各種修為里,曾國藩特別重視進德、修業二事。為什么呢?曾國藩在1844年10月10日給四位老弟的信里談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彼f的“進德”和“修業”指的是什么呢?“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笨梢姡鴩^的“德”是中國儒家傳統的德,他所說的“業”是指寫詩作文練字等功課。在1842年10月21日給四位老弟的信中他對進德、修業還有另一種解釋:“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笨梢娫诓煌恼Z境中,兩者的內涵略有不同。
為什么進德、修業這兩者最靠得住呢?曾國藩認為: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是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份業,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
進德修業可以體現個人的主體性,而且具有累積性,所以此二事最可靠得住。如果德不成、業不就,那么就足以令人生恥。曾國藩曾自嘆:“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边M德、修業是曾國藩一生修煉的核心內容。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修煉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雖然曾國藩所說德業與我們所修習的內容并不盡相同,但于今仍然有啟發。我們每一個人仍然需要不斷進行品德的修養、學業的精進,曾國藩所說的“由我作主”于進德、修業二事也確實可由個人掌握的,他所說的日日修行、日日累積的做法也很值得學習借鑒。
曾國藩特別重視做事要有志有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在(1842年12月18日)給諸位賢弟的信中說:“惟愿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恒。”這里就談到了“立志”和“有恒”。后來(1843年1月20日)給諸位賢弟的信里他還說道: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于有志、有恒,此諸弟勉之而已。
在1844年10月10日給四位老弟的信里又說:“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后。從此作詩亦甚好,但須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雖然,曾國藩多是就讀書、作詩等談有志有恒,然則推而廣之,人生中的成就,何事不由“有志有恒”而得?
“有志”就是要有志向。志向是心之所指,是面向未來的抱負。立志是求學成事的前提。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志育”,有很多關于“志”的精彩論述。如“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薄坝兄菊呤戮钩伞!敝祆湔f:“百學須先立志。”蘇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痹鴩永m了傳統的“志育”思想,強調“有志”是“有成就”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曾國藩也十分重視“立志”對成人成事的作用。在1844年10月30日給四位老弟的信中說:“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他人!”可見,一個人若能立志,則能夠不為外界所干擾,而成事成就。1863年5月22日在給曾紀澤、曾紀鴻二子的信中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庇终f:“爾于厚重二字,須立志變改。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痹谠鴩磥恚粋€人欲求改變,先須立堅卓之志,立志就是改變的金丹??梢?,立志對于成人的重要性。
“有恒”就是有恒心。梁啟超曾說:“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為失敗之人?!彼^的毅力,其實就是做事能夠堅持,即“有恒”。曾國藩自己是一個十分有恒心、有毅力的人,這從他的日記中更可以看出,雖然公務繁忙、人事雜多,但他每天堅持寫日記、每天堅持讀書、每天堅持作字等等。曾國藩他自己做到了有恒,推己及人,并勸兒子、諸弟由此行之。在1859年11月8日寫給曾紀澤的信中說:“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842年12月18日,在給四位老弟的信中說:
欲別立課程,多講規條,使諸弟遵而行之,又恐諸弟習見而生厭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長兄督責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諸弟以課程,近來則只教以“有恒”二字。
可見,曾國藩把其他課程都刪去了,而惟“有恒”不可去。為什么呢?因為“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二字為主?!痹?843年1月20日給諸位賢弟的信里他又說:
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
曾國藩“自立課程”“誓終身不間斷也”“將終身以之”即是立志,而其“有日日不斷之功”則為“有恒”。一個人若果能立志并有恒為之,定會有所成就,曾國藩本人即是例子。
曾國藩在(1870年12月23日)給曾紀澤、曾紀鴻的書信中談到了修身養性的四大法則。
一曰慎獨則心安。曾國藩認為“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弊晕倚摒B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一個人心里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惡,這就是自欺其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里知道。因此,一個人“慎獨”的功夫就特別重要?!肮誓苌鳘?,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么,“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乎,是人生第一自強,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币粋€人能夠做到沒有愧疚之事,面對天地便會神色泰然,心情愉快富足寬裕,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快樂藥方,也是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曰主敬則身強?!熬础钡墓Ψ蛞彩窃鴩貏e重視的,內心要有一個“敬”字,要善于專靜守一,不為外物所誘惑、所打擾。他的“主敬”思想也是接續儒家傳統而來。他說:“‘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對于“敬”的內涵,曾國藩從“敬之工夫”“敬之氣象”“敬之效驗”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痹谠鴩磥?,“敬”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使人身強”:“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羧藷o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也就是說,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對待,不敢懈怠,那么就能夠使身體強健。
在1858年6月26日給沅甫九弟的信中說:
圣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徹始徹終,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平生于敬字無工夫,是以五十而無所成。
曾國藩將自己五十而無所成歸因到“敬”字功夫不足上,由此也體現出“敬”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1858年8月22日給沅甫九弟的信里說:“‘久而敬之四字,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囑。”這里他則把“敬”看作是處朋友的交往原則,同時也是做任何事所需始終遵守的。
三曰求仁則人悅。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即是“仁”。曾國藩對“求仁”亦十分看重。他認為:
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產不懼,發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
孔子一派教育人,最大的莫過于教人“求仁”,而“求仁”中最要緊的,莫過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曾國藩對“立”與“達”的概念進行了他理解后的形象的闡釋:立者,自立而毫不恐懼,像富人財富有余,不需要向別人借一樣;達者,四通八達,沒有障礙,像有權威的人站在高處大喊一聲便群山四面回應一樣。一個人如能做到立已達人,其結果是怎樣的?那就可能和萬物爭光輝了,那么人們就愿意高高興興地、喜悅地歸附于他了。
四曰習勞則神欽。曾國藩特別重視做人要勤勞。首先,他認識到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性。他說:“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苦,古今之所同也?!苯又劦角趧趯τ谌松闹匾裕骸盀橐簧碛嫞瑒t必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彼麑η诿愫桶惨萁o人生的影響進行了對比,由此說明勤勉的重要性。他說:
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瀏覽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
在他看來,君子要擔負起人神所賦予的責任,沒有比學習勞動更重要的了。
以上四則都是從修為的內容與效果兩方面展開的?!吧鳘殹薄爸骶础薄扒笕省薄傲晞凇笔切逕挼膬热?,“心安”“身強”“人悅”“神欽”是修煉的效果。這些修煉涉及到如何處理對己的關系、對人的關系、對國家社會的關系,甚至涉及對鬼神的關系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遵守好這四條修身養性的法則即可保無過而有成。曾國藩本人也十分重視這四條的功用。他說:
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警惕,以補昔歲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也就是說,這四條不僅是他自己用來自我警惕的,而且令自己的兩個兒子相互勉勵,每天晚上以這四條作為功課,每月終了時以這四條作為考查的內容。不僅如此,還把此四條寄給各位侄兒,讓他們共同遵守,希望學有所成。由此不難看出曾國藩對此四條的看重。
這四條中所蘊含的思想,曾國藩曾數次在家書、日記里提及,例如在(1854年8月14日)給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人的信中也說道:“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平生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边@一段同樣反映了曾國藩的“勤敬”思想,特別是從后面所說的“刻刻遵守”“至要至要”,不難看出他對此的高度重視,以及懇切心情。
《曾國藩家書》中所闡述的人生修養的內容十分廣泛,蘊含著他豐富的思想,也透射出他萬千的氣象。如能再結合《曾國藩日記》和他生活中的實修以及他由魯鈍成就非凡功業的事實來理解,則對曾國藩其人其事,對人生當如何進德修業、如何走向成功會有更全面、更立體、更深切的認識。
(作者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