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健 蔣世標
摘 要:文章通過《一諾千金》這則教學案例的設計,引出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重視學生的信息化德性培育問題,強調通過網上網下的生活,在課堂上既要體現(xiàn)“思行互動”的理念,也要具備“互聯(lián)網+”的思維。
關鍵詞:課堂;信息化德性;培育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自然,德性培育就成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行為的應有要義。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生活,而是衍生到了信息化社會的網絡虛擬生活。由此,德性的培育不僅要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層面,也要立足于網絡虛擬生活層面,讓培育對象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把表現(xiàn)于現(xiàn)實生活層面的德性稱為現(xiàn)實德性,那么,表現(xiàn)于網絡虛擬生活層面的德性就可以稱之為信息化德性。文章將從一則教學設計案例談起。
一、 案例引述
本課為蘇教版七下《道德與法治》第六單元第18課《誠信為本》第二框《一諾千金》。本課以承諾為主線,對道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體現(xiàn)了教材的綜合性。個人的承諾反映了個人的信用度,意味著信守承諾對個人的重要性。設計從故事入手,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了解到承諾形式,懂得承諾要求,感知自身發(fā)展與承諾的關系,學會踐約守信、誠實做人。
(一)故事追問,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2012感動中國人物:歐興田(守墓老兵)。問題:歐興田為什么堅持守墓30年?(因為歐興田老人曾對戰(zhàn)友做出了承諾)。小結:在生活中,有著許多承諾和守諾的故事,同學們,你是個信守諾言的人嗎?你在守諾過程中遇到過困難嗎?你是怎么對待的?今天,一起來學習《一諾千金》。(設計意圖:利用符合時代的情境故事,感受社會的正能量,接近學生與學習主題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態(tài)。)
(二)思行互動,學習新課
讀(PPT展示材料):不讓老人牽掛兒女,不讓孩子離開母親/不讓病魔侵蝕生靈,不讓生活失去和平/我承諾/走上戰(zhàn)場是無悔的選擇,守護生命是神圣的職責/無私奉獻是真誠的心愿,流血流汗是永恒的紀念/我不去想退路,走進病房很坦然/面對病人,我依然像從前/言語中傳遞微笑,隔離衣內有我不變的情懷/我不去想退路,走進病房很坦然/面對病人,我依然像從前/雙眸中流動真情,護目鏡下有我不變的誓言。然后告訴學生:這是2000年春天SARS肆虐時,一位叫王艷琴的大夫在SARS病房里寫下了這首名為《承諾》的歌詞,它抒寫了那些在抗擊SARS一線隔離區(qū)內的白衣天使向社會、向國家、向病人及其家屬發(fā)出的承諾誓言。說一說:這樣的承諾讓人們?yōu)橹畡尤?,生活中你還接觸過哪些承諾?(要求學生舉例回答)。談一談:看了上述材料及同學分享的承諾事例,大家對承諾有什么新的理解?小結:承諾是給別人一份期待,給自己的是一份義務。(設計意圖:用詩來激勵學生,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感悟,并將問題隱含在詩的回答中。)
考(在書中畫一畫):承諾最基本的形式有幾種?小結:口頭承諾和書面承諾。(設計意圖:緊隨上面的問題,利用考一考的形式,把學生的學習逐漸引入對課文內容的閱讀上來。)
看(圖片展示):兒子的如此承諾(內容從略)。評一評:1. 招攬生意時,是承諾還是宣傳?2. 不信守承諾會有什么后果?3. 什么才是真正的承諾?(要求小組討論后再回答)。小結:許諾之后,不努力地去實現(xiàn)承諾,而讓承諾成為一紙空文,那不僅要受到良心上的拷問、道義上的譴責,有時還要受到法律上的懲罰,因此要慎重承諾,重在踐諾。想一想: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信守承諾?小結:不輕易許諾,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特殊原因及早說明等等。悟一悟:信守承諾對個人來說有何意義?小結:承諾就是盡力而為,讓承諾變成現(xiàn)實,才能獲得心靈的釋然,贏得他人的信賴。(設計意圖:積極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反思自己,讓學生在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中學會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
問:同學們,對個人來講要信守承諾,但對企業(yè)、對國家而言呢?(同樣需要信守承諾)。說一說:哪些企業(yè)信守承諾的例子讓你印象深刻?小結:汽車公司的“召回令”;“可口可樂”品牌的無形資產;洋快餐的高價“土豆”等。可見,個人無信不立,企業(yè)無信難存,國家無信則衰。信用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而那些不誠信的企業(yè),不僅無法生存,法律也對他們進行嚴厲的制裁。(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一方面,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生知識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舉例中明晰,誠信不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是各行各業(yè)應該遵守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在孩子心靈中種下“誠信”的種子。)
辨:先聽一聽歌曲《承諾》。后練一練:(情境選擇,內容從略)(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有助于提升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情境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的能力。)
(三)畫龍點睛,課堂結語
同學們,有了誠信,信守承諾,才能立足社會;有了誠信,一諾千金,企業(yè)才能蓬勃發(fā)展;有了誠信,中華民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把信守承諾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中去,不管是在網上還是網下,都要保持一種風格,把誠信變成的一種信仰,變成一種民族精神,變成中華民族無往不利的法寶!
(四)閱讀拓展,走向課外
課后作業(yè)布置:推薦閱讀《契約精神》。(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活動。)
二、 突破課本
通過對以上教例的討論,可以發(fā)現(xiàn),在培育“誠信”這個德性點的過程中,課本上缺少了信息化背景的討論視角。由此,在二次備課的時候,決定加入以下兩個討論話題。
一是在討論完“什么才是真正的承諾?”這個問題后,實時引入評析誠信建設措施這個環(huán)節(jié):析一析(PPT展示材料):2014年6月14日,國務院正式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突出了兩大措施:措施一:加快信用數(shù)據(jù)的建設和開放1. 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信用制度(信用代碼、信用征集、信用評價、信用擔保、失信懲戒);2. 加快征信數(shù)據(jù)的開放(全國個人誠信檔案查詢系統(tǒng))措施二:建立失信懲戒制度。
1. 子女教育方面(貨款、參軍、留學、交友、信譽);2. 事業(yè)發(fā)展方面(評優(yōu)、升學、就業(yè)、家庭和諧)。
小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守信者一路暢通,讓失信者寸步難行。這一補充設計,意在于引導學生明白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不等于吃虧,而是個人、集體、社會以及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也讓學生明白,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給信息化社會的誠信制度建設提供了新的條件。這一環(huán)設計,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立足自身做一個誠實信守之人做鋪墊。
二是把“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信守承諾?”這個問題變更為“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信守承諾?網絡生活是否需要信守承諾?”。這樣的問題變更,原有的小結就變成了——不輕易許諾,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特殊原因及早說明等等。由于網絡生活更為自由、更為隱蔽,它更考驗人們的誠信品質,也更更需要人們擁有誠實守信的品質。這種變更,意在于把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引向網絡生活,讓學生明白,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線上線下要保持一樣的人格魅力,在更加自由的網絡生活中,更要懂得塑造自己的網絡誠信品質。這樣,就把網絡生活納入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其德性培育也就更立體化了。
三、 案例啟示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突破了教材中原有的現(xiàn)實生活范疇,增加了相應的網絡生活案例,讓學生對誠信品質的認知和價值認同,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生活,而體現(xiàn)出網上網下的一致性生活。面對網下(現(xiàn)實)網上(虛擬)的生活,通過讀一讀、看一看、幫一幫、考一考、想一想、議一議、悟一悟、練一練等多種形式,將課堂發(fā)言權盡量交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緊扣“一諾千金”這一學習主題,積極引導學生對學習問題進行多維把握,探索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學生道德學習過程中的有效方式,讓學生在復雜的生活情境中多角度認知誠實守信這一道德知識點,盡力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由本案例聯(lián)想開去,關于信息化德性的培育問題,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信息化德性的培育,要體現(xiàn)“思行互動”的理念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人的個體德性影響是深遠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也變得多元起來,個體的“我”從傳統(tǒng)社會的一元角色(即現(xiàn)實主體),變成了信息化社會的二元主體(即現(xiàn)實主體和網絡虛擬化主體),哪怕是作為個人標識的名字也由傳統(tǒng)的指代性向信息化社會的模糊性轉化。如果一個現(xiàn)實生活的謙謙君子,在虛擬世界卻是一個網絡暴力制造者。那么,長久下去,這個人就可能變得更加虛偽,這個人的德性就會變得更糟。
為使學習者在網上網下的德性表現(xiàn)出一致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強調思行互動的理念,尊重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權利,提供給學習者自己主動學習的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面向現(xiàn)實社會生活、面向網絡虛擬生活,并獲得一致性的認同,不斷提升學習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具體來說,在教學中強調思行互動,一是在網上網下的“思”中強化學生的“動腦”行為,改變以教師“講”代替學生“想”的傳統(tǒng),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機會;二是在網上網下的“思”中強化學生的“動口”行為,通過“辨說”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三是在網上網下的“思”中強化學生的“動手”行為,通過練習、調查等“動手”行為,極大程度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理解、感悟和履行。這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能夠盡可能避免話題設計上的虛無化、淺表化和無邊化,讓學生在具體的認知沖突中獲得新知識、新思想和新認識,推動價值建構的生成,彰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魅力,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效果。
(二)信息化德性的培育,要具備“互聯(lián)網+”的思維
面對互聯(lián)網應用對生活的改變,廣大教師育人意思也必須與時俱進。不管是那些因循守舊,無視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陶醉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自娛自樂”行為,還是不加區(qū)別地將所有教學內容通過信息化呈現(xiàn),這些都不是“互聯(lián)網+”思維的正確選擇。隨著互聯(lián)網和移動設備的深度廣泛應用,使既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道德與法治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主轉變,從單一的課堂學習向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轉變,由此要求教師要將互聯(lián)網本身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公眾參與性、資源共享等特點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
在信息化進程日益加快和價值多樣性呈現(xiàn)的今天,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生活,應有效拓展到網絡虛擬生活。老師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網下走向網上,引領學生開展網上網下的德性建構,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流價值認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效。教師不要在單一的情景中簡單說教,而要讓學生在復雜的生活情境中,對生活兩難問題進行辨析,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學習參與過程中,情感得到熏陶,辨別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強,對生活問題的認識得到提高,履行意志得到強化,表現(xiàn)為網上網下一個樣的德性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