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娟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為本,教師應根據學情,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制定科學的評價反饋體系,做到以學定教、以評促教。教師還應注意運用評價,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情;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96-02
陶行知曾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 教師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學情為本,做到以學定教,并設計合理的評價方式,以評促教。
以學定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情,創設各種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使學生情感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思考,變為學生的道德認識、辨別是非的能力,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堅定學生的道德意志,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
以評促教。教師一般采取表現性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指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直接進行思考嘗試 ,然后通過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的過程。它注重對過程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是學生再一次學習和接受熏陶、接受教育、提升素養的過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總結做法如下。
一、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設計游戲教學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倍受學生的歡迎。教師應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游戲活動,把靜態的教學變為動態的教學。這既能滿足學生愛游戲的天性,寓教于樂,又能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樂趣,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例如,在二年級“大家排好隊”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排隊安全有序的重要性,筆者組織開展了“鉆山洞”的游戲。筆者請兩個學生雙手舉高搭成一座窄窄的山洞,然后告訴學生:此刻雷聲轟隆,大雨傾盆,洪水暴漲,情況非常危急。大家現在只能從窄窄的山洞逃生。筆者要求在30秒內,全班學生都撤離,否則有生命危險。當一聲令下,大家爭先恐后地擠,結果全堵在山洞口過不去。筆者請學生思考:為什么?怎么辦?學生紛紛表示“如果不好好排隊,大家都過不去”。于是在第二次游戲中 ,大家排好隊迅速地通過。在游戲中,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排好隊的重要性,進而要求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遵守紀律。在游戲中,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手去觸摸,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靈去思考、感悟,寓教于樂,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根據學生的生活認知,創設生活模擬情境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道德與法治,它存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學生要在生活中學習行為規范,學習生活常識,觀察社會。學生的生活體驗對其品德的形成,對其社會性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身臨其境,激發探索的熱情,成為活動的主動體驗者,最終掌握有關生活的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這一課教學中時,筆者在課前先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把零花錢一般用在購買學習用品、玩具、食品上。為了讓學生明白哪些東西是必需品、哪些東西可以等等再買,懂得買到偽劣商品怎么辦,筆者創設了一個“到超市買東西”的情境。第一個環節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50元“錢”,讓他們到筆者辦的“超市”自由購物,然后每個人在小組里說說購買的理由,其他人評一評是否有把錢花在合理、需要的地方?有的學生發現錢真是太容易花了,想買的東西太多,必須有所取舍。有的學生不會花錢,都不買,筆者便啟發他該花時要花。每一個人的花費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第二個環節模擬購買了偽劣商品的情境,有的學生選擇了沉默,有的學生選擇了打“12315”,有的學生選擇了保留小票,和商店負責人協商換貨或退貨退款。讓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去選擇,去判斷。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學習,才能學會為家庭分擔,有責任意識;才會學會節儉,做家庭的小主人。
三、根據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進行情感教學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道德與法治要求學生知、情、意、行協調、和諧地發展。從這點上來說,學生在課堂內若能產生更豐富的情感體驗、碰撞出更靈動的情感火花,就能在春風化雨中實現道德的內化。
例如,在“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要求學生課前去搜集南京大屠殺的有關資料,讓學生上臺交流。有的學生展示了日本侵略者舉行殺人比賽的罪證,有的學生了解到日軍竟然用活生生的中國人進行細菌實驗的事實,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用了兩周左右的時間,燒光、搶光、殺光,被其殺害的人口有30萬左右。學生痛心地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這是中國的一段屈辱史!而日本卻不承認這段歷史,篡改教科書……學生的心情沉重了,雙眼不由地流下傷心的淚水。
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再是說教,不再是冷冰冰,而是變成了讓學生體驗愛國情感的教學過程。所以我們的活動過程要注重情感體驗,品德的教育才能夠“無痕”,才能更加有實效。
四 、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意教學
活動是道德與法治課的載體,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是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橋梁。學生是活動真正的主體,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要,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有創意地生活。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展現他們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去感受動手動腦的樂趣。教師要大膽地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表現、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在教學“變廢為寶”時,教師請學生思考:我們喝完的可樂瓶子可以用來做什么?并要求學生回家動手制作。學生集思廣益,有的把瓶子裝上了四個小輪,制作成了玩具小火車;有的把它剪成無數小細條,編織成了小花籃,里面放用剩的肥皂,或種上可愛的小多肉;有的在瓶口扎上小孔,做成花灑;有的把它倒立做成小漏勺,用于計時……學生的創意作品豐富多彩,一顆顆創意的種子已悄悄種在他們的心田。
五、根據學生的信息水平,進行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有圖片、文字、音樂、視頻等,以圖、文、聲并茂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喚起了學生真實的內心感受,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參與,以提升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我們的紅領巾”時,學生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教師要讓學生愛護紅領巾,讓學生明白五星紅旗是國家的象征,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熱愛五星紅旗,小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紅領巾。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現了“飛奪瀘定橋”驚險的戰斗、“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豪邁、“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長征,讓學生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無數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然后教師利用圖片展示為國旗添光彩的精彩鏡頭:2019年女排十一連勝,奪得世界杯排球冠軍,隊員們望著國旗升起,激動不已;建國70周年,全國上下都是紅旗的海洋……最后,教師出示一段文字,歌頌美麗的祖國……使學生對祖國充滿了無比的熱愛。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認認真真地戴好紅領巾,向國旗敬禮! 本課中教師將現代化教學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開發利用了網絡資源,豐富了課程資源。在此堂課中,教學多媒體不僅是儲存教學信息的工具,更是激起學生熱愛國旗、尊敬國旗、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的推動器,對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設計評價量表
良好的品德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做好課前活動的準備、課堂活動的設計,還要重視課后的評價,讓學生深入地參與,深化、鞏固已獲得的正確道德認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教學道德與法治“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回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教師對學生提出以下做家務的具體要求:洗碗、端飯、做飯、掃地等;為了讓行為落到實處,養成好的習慣,教師特意設計一張表格,讓學生記錄周一到周五完成家務的情況。學生在一個星期內填上實踐內容,再由家長填上意見,返回給任課教師。一段時間下來,學生有的學會了掃地,有的學會了煮飯,還有的學會了整理自己的房間。父母為孩子的變化欣喜不已,學生也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關心體貼父母的好習慣。
七、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堂要以學定教、以評促教,教師就要用心去解讀、挖掘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設計科學的評價量表,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華.學校道德教育中體驗性學習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5):32-33.
[2]蔡秀紅.課程改革與小學思政教師專業素質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5(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