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飛 黃彩紅 王牌
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信仰的選擇與個人發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00后”逐步成為大學生主體,大學生信仰現狀也有了新的特點。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成長發揮著重要影響,信仰教育不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教育;輔導員;工作策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站在新時代的嶄新起點,大學生信仰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與任務。一方面,“00后”進入大學,成為在校大學生的重要群體,使得大學生信仰教育對象有一些新特點;另一方面,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大學生信仰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不僅是學生個體成長成才的基礎,更是保障國家總體安全、抵制境內外宗教滲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一、當前大學生信仰現狀
當今世界,大學生在不斷涌現的各種新思想沖擊下,怎樣清醒認識、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他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目前,大學生中的主流表現積極樂觀、奮進向上,有著健康的生活習慣于個人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學生受家庭因素、社會不良風氣等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思想滑坡、信仰模糊、精神迷茫等情況。
(一)理想信仰“隨波逐流”
對于人生閱歷不豐富的大學生來講,信仰模糊、盲從、動搖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以第一種情況最為常見。部分學生自我思考能力較為感性,一味追隨歷史潮流,在社會浪潮中“隨波逐流”,恰恰是這種缺少主動的做法,容易被動機不純、鼓吹資本主義的人鉆空子。
(二)個人追求“精致利己”
現如今,各種思潮層出不窮,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輪流登臺。伴隨著各類網絡消息的鋪天蓋地以及外來思想的沖擊,有些大學生馬克思主席信仰趨于模糊、社會主義立場出現動搖,更有甚者,黑白不分、錯對不辨,一味認同資本主義的中的一些論斷,將自己變身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完全相信馬克思主義主流價值觀。
(三)學習生活“急功近利”
飛速發展的社會,競爭激烈程度加劇,部分大學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力求做事“高效率”,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假若遵循馬克思主義無用論,一味追求短期或眼前自身利益,醉心于經營人脈關系,不將個人追求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例如:為“證”而上輔導班,為“包裝自己”而“蜻蜓點水”實習實踐,沒有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科學素養,這就是“投機取巧”,何談對民族和國家發展事業作出貢獻。
二、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輔導員應對策略
輔導員與大學生接觸最多,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航員。輔導員應樹立正確的大學生信仰教育理念,提高對大學生信仰的認識,改進大學生信仰教育工作方法。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重點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教育引導青少年的科學理性對待信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知識的學習。
(一)加強理論修養,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輔導員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努力將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言傳身教”,同時通過法律教育、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等活動,將素養教育融入各類活動,通過活動來引導大學生言行,陶冶他們的情操。
(二)正確看待學生信仰現象,培養學生判斷能力
目前,社會面臨轉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學生信仰可能會有兩種方向:一種是人生信仰是在結合社會信仰的基礎上樹立;而另一種是人生信仰與社會信仰不同步,出現偏差。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出現“信仰問題”的原因所在。幫助他們擺脫“信仰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社會其他思想的區別,引導大學生及時調整人生信仰,使其人生信仰與社會信仰的高度統一。
(三)重視新媒體技術融入,改進信仰教育方法
“00后”大學生大多是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對他們日常生活來講,互聯網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微博、QQ、微信、論壇等網絡社交平臺獲取資訊、交流更是常態。因此,在當下開展信仰教育工作時,輔導員要充分考慮到“00后”大學生交流與資訊獲取渠道,將其融入教育工作過程中。另外,要意識到現今快節奏的生活環境等因素,在宣傳教育工作開展時注意持續性。
三、結語
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和尊重大學生的信仰現狀,既不能視若洪水猛獸、一棍子打死,也不能避而不談、任其自由發展。輔導員在信仰教育內容的設定上,應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擺在首要位置,從精神信仰的角度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融入,對于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在“00后”大學生心中的認知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00后”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內在精神動力。
【基金項目:2020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統戰研究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研及抵御防范校園宗教滲透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麗敏.新時代高校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五個關鍵[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98-102.
[2]聶寧.校園文化安全視角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