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勤儉節約、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無數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里,都包含著勤儉節約的哲理與習俗。比如取自《朱子治家格言》的那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寥寥數語,深刻揭示出了人們面對物質生活的應有態度。
《治家格言》的作者朱用純,號柏廬,生活在明末清初。那時正是歷史上戰亂時期,朱用純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深感民生艱難,后以程、朱理學為本潛心治學中,頗多儉以持家的理念,并提倡知行并進,躬行實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理念簡明扼要。“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深切地揭示了物質財富的創造,包含著幾多艱辛、幾多不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逾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這些簡句格言,都透露出中國傳統文化勤以持家、儉以生活的優良風俗。
新中國成立后,勤儉節約也一直是全社會的公序良俗。黨和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衣食住行都勤儉節約,襯衣、毛巾被等都是補了又補還在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但是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和豐富,一些地方、一些人出于種種原因,鋪張浪費時有發生,奢侈揮霍常有所聞。特別是一些影視劇,大體出于收視率的需要,經常營造一些“奢”不驚人誓不休的橋段,以此博眼球拉流量。前不久一部號稱熱播的電視劇中,幾萬元的夏奈爾已經拿不出手,比拼的是幾十萬上百萬的愛馬仕。另一部也是炒作蠻熱鬧的電視劇,生魚片的吃法,已經到了包下一整條藍鰭金槍魚,隔三差五切幾塊吃吃的地步。或許生活中不是完全沒有這樣的現象,但是電視熒屏上反復播放這樣的場景應用,潛移默化的危害不容小覷。試想,電視上都已經在欣賞這樣的場景了,有人難免會想,多浪費一兩盆魚肉雞鴨,又算得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商品生產豐富,物質條件有了改善,為我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了勤儉建國、勤儉節約,這既是中華民族歷來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本質屬性。唐朝詩人李商隱說得好:“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這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同時,要切實動員起來,從方方面面入手,在“奢靡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氛圍下,真正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識,深入到每個人的心目中,化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