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剛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不斷優化和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供給側結構調整時期,企業要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進行經營籌劃,在不斷優化自身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措施,從而更好地應對供給側結構調整下企業經營發展策略,提升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有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供給側結構調整下的經濟管理路徑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調整;經濟管理問題;路徑探討
為了更好地應對供給側結構調整需持續創新經濟管理理念,重視企業經營制度的晚上,落實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完善,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企業經濟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經濟目標的管理和籌劃
企業的經營目的是為了獲得收入,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也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企業的一切運作都是環繞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所進行的,為實現最大利潤就要對企業的經濟目標進行合理管控和策劃。由于經濟活動的特殊性,面臨雙向作用,不僅是資源的供給者,也是產品的需求者。也就是說同時兼顧生產與銷售。企業運行一般包含在市場調查、材料采購、再生產、完工產品等,此外,也包含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文件等相關保管制度。企業的經濟目標銷售囊括:售前,也就是與顧客的交流;物流追蹤及售后服務等。由此可見,企業的生命線便是生產和銷售,這兩項與企業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
(二)管理問題的控制和改善
完善健全的經濟管理體制對企業的經濟管理機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首要的問題是要知道怎樣去改良經濟管理機制。在企業的日常經營過程中,要注意防范,對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記錄,分析出錯原因,防止再犯。另外,對內部工作人員的業績也要進行全面考核,對平時的工作能力進行調查、分析,建立完善的員工考核制度,也有利于控制和改善企業的經濟管理體系,對企業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發揮重大作用。
二、“供給側結構調整過程”經營管理模式存在的隱患和轉型
(一)經營管理模式由落后向先進過渡
優秀的現實經驗可以為實踐發展做出重要作用與指導。企業在供給側結構調整過程,要對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這便需要合理的企業制度為基準。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比較老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并且管理人員也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因此導致企業經濟處于劣勢。只有企業不斷創新,開拓新思維、新思想,才能順應時代發展,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的運營應該注重對生產基礎的創新,建立嶄新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對自身的管理模式進行準確的分析創新,所以在供給側結構調整過程中會面臨許多困難,期待在供給側結構調整過程中可以對企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造。
(二)主動實現發展戰略轉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崛起,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整體格局亦出現了新的變化,為了更好的應對以下形式需重視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不斷向市場深入分析、技術、資源以及政治等外部因素方面創新,依據外部競爭趨勢對企業發展戰略給予有效的調整,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分解方案。除此之外,企業經營管控當中競爭者亦不斷的轉變與調節經營方向,市場格局也會出現不同結構性變化。因此,在企業戰略性發展規劃當中需明確新的管理形式,重視發展目標,以實現企業最大化經濟效益為目標,重視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如高污染企業在具體經營管控當中需重視供給側結構調整特大,從而將環境治理等納入到戰略發展當中,并融合管理方法以及技術防范創新等模式,給予評估從而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轉移。
三、供給側結構調整下企業經濟管理發展途徑
(一)實施細膩的管理機制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供給側改革時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市場經濟的剛需與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密切相關,可以穩定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促進企業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經濟體系發展中,要在沒有外界部門的幫助下,要依靠自身努力,將經濟管理體制模式由傳統向先進發展。在供給側結構調整過程中,企業要以利益為根本,改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依據生態文明的需要,改善環境污染,降低能耗,保證低碳綠色經營,以細膩的管理模式改善企業管理機制,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建立新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企業的不斷創新,社會發展達到了質的發展。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須要打破傳統模式的弊端,樹立先進的人力管理模式。要對人才的錄用與培養建立健全的制度,提升人才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要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制度與職位晉升制度,對每位員工進行全面考核,擇優晉升。企業必須確保自身人才的培養激勵體系的完善性,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優化改善工作,以此協調好各部分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企業凝聚力和團結力,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企業經濟管理認識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包含方方面面,各個環節既互相聯系也相互獨立,運營起來比較復雜,因此也對管理要求相對較高。在對企業經濟管理進行開拓與創新中,要了解企業目前的現狀,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要求進行改善和升級,明確企業的基本需求,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團隊意識。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包含多個層面,要特別采用先進的技術對產品進行研發,各部門要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創新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增強企業與外界的溝通關系,采集有益與企業發展的信息,對基層員工進行定期動員,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與重視感,加強對員工傳播企業經濟管理基礎知識,讓員工可以更好地配合企業發展。
(四)企業發展的資源優化配置
合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為企業提供利益最大化,所以,在人員的錄用與調配上要加強審核,對員工的工作能力進行考核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配,保證把員工的工作價值發揮最大,另外,工作人員在進行晉升時,不能任親唯用,要對其道德、工作能力進行全面考核。要建立優越的工作環境,好的工作環境可以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最大的發揮,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團隊競爭力與合作力,確保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以利益最大化。
(五)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
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部控制是為保證企業經濟活動正確進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其目的在于保護企業財產、檢查有關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濟效益、落實既定的管理方針等。而作為內部控制一部分的內部管理控制,其作用主要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管理政策的實施,確保經營管理更加規范和科學,針對易出錯的環節加強管控。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控制機制,提高管理層對內部管理控制的認識、態度和行動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必須要結合供給側結構調整背景下時代發展的特征以及市場經營環境的現實情況,對企業經濟管理的路徑進行創新,為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