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與生物一樣,是一個具有生命力,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有機體。企業的成長與生物體的生長一樣,常常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從企業注冊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企業有機體便持續不斷地與所處的環境或其他機體之間進行物資、信息、現金的交換,以獲得原料、勞動力和設備等資源,并經過自身的新陳代謝對輸入的資源進行內部轉換,最終向外界輸出產品和服務,換取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新的投入。企業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獲得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能量,從而不斷發展、壯大。
關鍵詞: 企業;專業體檢;精準施策;可持續發展
在生物的生態系統中,生物通過積極主動的進化,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使自身變得更加強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使自身在與其他生物的競爭中搶占先機,獲得生存下去的資源與機會。
同樣,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貿易環境構成了企業有機體生存發展的經濟生態環境。企業有機體要在這種經濟生態環境中成長和發展,也需要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與其他有機體進行合作,或兼并、消滅其他有機體,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影響力。企業有機體能否在經濟生態環境中順利成長甚至不斷壯大,取決于自身的健康程度、愈合能力、進化能力,也就是企業的綜合素質、抵抗風險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此可見,“企業醫生”對企業進行“專業體檢”,“ 問診把脈”、精準施策,幫助企業保持健康的狀態,對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問診把脈”、精準施策,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提出的新要求
做強、做優、做大是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目前,企業的發展水平與國資委的要求相比,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資本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資本合理流動的機制尚不健全,制約了國有資本功能的有效發揮。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各項經濟指標增速明顯放緩。過去主要憑借高強度、大規模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持續,迫切需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把發展的基礎夯得更實一些,把發展的質量提得更高一些,把競爭的實力錘煉得更強一些。
二、“問診把脈”、精準施策,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解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創造效益是企業的基本責任。企業通過盈利所得進行擴大再生產,維持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一個企業效益下降,便不能和競爭對手開展有力的競爭,無法從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當企業連續虧損時,就像僵尸一樣,只能依靠國家的補貼和輸血生存下去。中央的供給側改革強調,要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
三、“問診把脈”、精準施策,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員工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現有的考核體制下,企業效益和工資總額是掛鉤的,只有完成全年任務目標才能拿到預算工資總額。超額完成才會獲得獎勵,工資總額才會增加。相對應的,沒有完成任務,工資總額就會減少。工資是大部分員工的主要收入來源,支撐著一個家庭的住房、教育、醫療支出,工資降低必然會影響員工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在工資增長速度滯后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速度的情況下。因此,要讓員工體面勞動,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想辦法把效益的“蛋糕”做大,讓員工分到更多的蛋糕,有更強的幸福感。
要促成以上目標,實現企業從“不想體檢”到“我想體檢”,從“要我體檢”到“我要體檢”的轉變,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必須統一認識,主動迎檢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很多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用效益的增長掩蓋了管理粗放、制度的混亂,一些潛在的問題被掩蓋起來,隱藏在企業的肌體里,外表看起來很健康,但實際上隱患重重。這樣的假象,往往會使企業管理者產生狂妄自滿的心態,認為企業本身不存在問題,管理不存在缺陷,企業是健康的,是不需要“體檢”的。
有的管理者對企業中存在的問題熟視無睹,習慣了、看慣了,認為是正常的現象,不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還有的企業諱疾忌醫,害怕“看病”會發現大問題,總覺得拖一拖問題就會消失,等過了這一陣子經濟形勢就好轉了,企業也就正常了。認識的不到位和思想的錯位,導致企業管理者判斷失誤、行動出錯,等到隱患變成問題、小洞變成大洞的時候,再去治療則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企業可能會不堪重負,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有的企業甚至會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瀕臨破產倒閉。
因此,要利用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專業培訓,引導企業管理者統一思想,讓企業的管理者認識到企業也是會“生病”的,也是需要進行“體檢”的。企業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被暫時的現象蒙蔽雙眼,要主動接受“體檢”,找出潛在的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發展初期,不給隱患發展的機會,避免走彎路、走錯路,減少企業的損失,確保企業在正常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二)必須“問診把脈”,全面檢查
因為所處的環境和階段不同,有的企業規模大、效益好,屬于“身強力壯型”;有的企業是外強中干、大而不強的“虛胖型”;有的企業則是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的“亞健康型”;還有企業是步履蹣跚、病入膏肓的“病重型”企業。
對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企業醫生”需要進行“問診把脈”,用各類“工具”對企業進行全面掃描,通過先進的指標,專業的人員對企業黨建、管理、改革、生產、經營、監督等方面進行一次全方位、全過程的“體檢”,找到影響、制約、阻礙企業發展的困點、難點、痛點、堵點,有針對性地開出“藥方”進行“治療”。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企業的管理狀況、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從各個層面提供解決建議,不斷提升企業的健康度,提高經營管理和盈利能力,讓企業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三)必須精準施策,對癥下藥
各生產單位、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企業出現某個問題常常不是一個部門的原因,而是多因素、多部門甚至是多層次的。如果沒有采用有效的分析歸納方法,就容易造成失誤,自以為抓住了問題的本質,結果發現它僅僅是另一問題的表象而已。抓不住“病根”,采用“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方法,只能暫時控制“病情”,過一段時間仍會“舊病復發”。
企業診斷也不是走過場,一錘子買賣,要準確地找到效益“黑洞”、利潤跑損點,對不同類型的“病癥”進行“精準治療”,精準施策,采取一系列“挖毒瘤”“堵傷口”“剪闌尾”的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不合理的支出,消除不起眼的消耗,真正提高企業的“造血”功能和盈利能力,讓企業恢復生機與活力。
對于“虛胖型”企業,需要專門制定健身強體的鍛煉方法,強化基礎管理和基本功訓練,打牢企業的發展根基,通過慢慢的鍛煉,實現“由虛向實”的轉變。對于“亞健康”的企業,要通過自我“調理”,“滋補養生”,提高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健康因子的累積,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對于“病重型”企業,應當采取“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植入“新器官”,徹底斷“病根”、除“病灶”,把問題解決。
(四)必須“定期復查”,鞏固效果
企業從虛弱到健康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一系列措施和不斷的調整優化,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走上正常發展道路的企業,如果不“謹遵醫囑”,而是“胡吃海喝”,則容易“舊病復發”,或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一些新的隱患暴露出來,帶來新的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要做好“復查”,需要通過多維度、多層級的檢查,對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十四五”任務目標、年度工作計劃進行一次全面審視,看看是否符合行業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規律。要在物資采購、生產運行、市場營銷的主要骨干上敲一敲,看看有沒有彎曲、變形;還得在科研創新、安全環保、人力資源、企業管理等主要“器官”上探一探,看看是否運轉正常;最后看看黨群工作、紀檢監察、審計這些“經絡”是否暢通,有沒有堵塞的地方。
如果把中國經濟生態比喻成森林,企業就是森林中的樹苗。只有樹苗強壯了、發展了,森林才會茂盛、富有生機與活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中美貿易不斷惡化的形勢下,更應該用好“專業體檢”,對企業進行“精準治療”和精準幫扶,確保樹苗長得好、長得直、長得快,為中國的經濟快速復蘇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為中國石化催化劑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王歡(1983—),男,湖南岳陽人,本科,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改革,企業管理,績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