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2019年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頒布后,一系列新的稅法政策陸續出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新個人所得稅下稅收籌劃尤為重要。據此,本文從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內涵及意義出發,結合新個人所得稅法的特點,進一步剖析了在新個稅法下稅收籌劃的具體對策,希望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或納稅人提供有價值參考。
關鍵詞:新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
一、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內涵及意義
(一)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內涵
稅收籌劃,又稱合理避稅,是指納稅人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來獲得更多的優惠政策,以此盡可能取得節稅的經濟利益。
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適用的籌劃對象是個人所得,即通過研究個人所得的納稅活動、涉稅業務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納稅操作方案,使得個人所得稅籌劃更加規范合理,從而達到降低個人的稅收負擔,提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二)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意義
1.增強納稅人納稅意識,促進誠信納稅。目前,我國的稅收政策主要依靠強調納稅人的責任和義務,導致常常忽視了其權利,長此以往就會降低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與誠信納稅的意識。進行科學、合法、合理的納稅籌劃不僅有利于稅收知識的傳播,更有助于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的提高,從而降低偷稅漏稅的發生,促進整個社會養成誠信納稅的風氣。
2.減輕納稅人稅負,促進員工的穩定發展。隨著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申報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工薪階層意識到稅收籌劃不僅僅是高薪人士所需要的,任何一個拿薪酬的人都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稅收籌劃方式,進行科學的籌劃,一方面可以減少納稅人當期的現金流出、增加可支配資金或是延長納稅時間,進而保證納稅人的實際收益;另一方面員工稅后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納稅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員工個人長期職業規劃的穩定發展。
3.幫助員工科學籌劃,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公司每月為員工發放工資時,履行代扣代繳個稅義務,員工在次年申報期再自行辦理綜合所得的匯算清繳。經歷個稅匯算清繳后的員工,關心的重點不再僅僅是稅前工資,而是自身實際可支配稅后收入的多少。利用科學有效的籌劃方式,幫助企業員工增加稅后收入,能夠不斷增強整個企業的穩定性與凝聚力,降低人力成本,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地發展。
二、新個人所得稅法的特點
(一)分類征收與綜合征收相結合
2019年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將征稅范圍由原來的11類劃分為9類,征收方式也由分類征收調整為綜合征收與分類征收相結合的稅制。對居民個人而言,納稅所得主要是納入匯算清繳的四項綜合所得和五項分類所得;對非居民個人來說,九項所得均為分類所得。
(二)累進稅率與比例稅率并用
所謂累進稅率,是指稅率不固定,所得越大,稅率越高,稅負也越重;所謂比例稅率,是指稅率固定,無論所得多少,均適用同一個比例納稅。
我國對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實行量能負擔,采用累進稅率;綜合所得適用3%至45%的超額累進稅率,經營所得適用5%至35%的超額累進稅率。對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實行等比負擔,采用比例稅率。
(三)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并行
在新個人所得稅中,代扣代繳,是指由扣繳義務人代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繳納稅款;自行申報,是指納稅義務人以自己的名義向稅務機關申報繳納稅款。
根據新個稅法規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規定在支付給居民納稅人四項綜合所得時按照累計預扣法實施預扣預繳,年度終了后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由居民納稅人自行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年度匯算清繳。
三、新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對策
(一)納稅人身份方面的稅收籌劃
按照個稅法規定,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一個納稅年度內累計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83天,或者有住所的個人,為居民納稅人,該類納稅人負有無限納稅義務。不滿足前述條件的為非居民納稅人,該類納稅人承擔有限的納稅義務,僅就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依照我國稅法規定納稅。
納稅人身份不同以及所承擔納稅義務的差異,為納稅籌劃提供了空間,部分納稅人可以靈活轉換身份,使得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納稅最少。具體籌劃思路為:第一,針對來中國境內工作時間較長的外籍公民,可考慮跨年度在中國境內居住,并保證兩個年度在華居住的時間都不滿183天,這樣該外籍公民兩個年度都是非居民納稅人。第二,針對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居住超過183天的外籍公民,可考慮非臨時離境時間超過30天,這樣居住時間將重新計算,重新計算后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超過183天的仍為非居民納稅人。
(二)所得征稅對象方面的籌劃
新個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有九類,因各類收入的計稅方式、扣除標準不同,納稅人可以有效利用不同征稅項目征稅標準的差異性,通過合法有效分割或合并收入,合理地改變收入性質,達到在總收入額相同的情況下稅負最輕或者風險最小。
利用各征稅項目之間進行有效轉換來降低稅負的思路,比如,可將從兩處或多處以上取得的工資薪金轉化為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勞務報酬或者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勞務報酬或者稿酬所得年底并人綜合所得進行匯算清繳時,可減按收入的80%或56%(80%*70%),有效利用不同征稅項目稅基打折的計算方式達到節稅的目的。除此之外,還可嘗試將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轉化為能夠申請核定征收的經營所得進行籌劃;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轉化為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等進行籌劃。
(三)巧用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籌劃
為了實現國家稅收的調節作用,在新個稅法的稅收設計中巧妙地設定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其中包括免稅、不征稅、減稅、稅率差異、起征點、特殊規定條款等。納稅人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充分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從而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1.妙用稅收臨界點。個稅法中有很多關于稅收臨界點的規定,稅收臨界點的主要表現是臨界點附近稅負變動較大,甚至會導致稅收邊際效益為負數,即收入增加的額度小于稅收增加的金額。因此,巧妙利用好稅收臨界點,可以有效幫助納稅人降低稅收負擔,提高稅后可支配收益。
關于稅收臨界點最典型的例子是年終獎的發放問題。當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大于36000元,全年一次性獎金選擇過渡期單獨計稅方式更合適。此時,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按月換算后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經測算稅基臨界區間有6個:(144000,160500.01)、(960000,1120000.01)、(660000,706538.47)、(420000,447500.01)、(36000,38566.68)、f300000,318333.34),在此區間內會出現負的稅收邊際收益,企業發放年終獎時應當盡量避開這幾個區間。
2.巧用納稅延期。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納稅人可以推后履行納稅義務的時間,從而獲得節約資金的貨幣時間價值,進一步降低稅收相對成本。例如,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10號規定,個體工商戶的所得稅也可享受延緩繳納的政策。
3.巧用捐贈節稅。根據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規定,個人通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等,用于符合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規定扣除。另外,根據特殊時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關捐贈稅收政策的規定,個人通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等,捐贈用于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物品和現金,允許全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納稅人可以充分利用好捐贈節稅的優惠政策,在為公益事業做貢獻的同時,獲得最大的稅后收益。
四、結語
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既能幫助納稅人合理合法的降低稅負,又能有效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維系納稅公平,保障財政收入的順利實現。新一輪的個稅改革為納稅人提供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只要我們能夠及時學習和深入掌握最新的稅收政策,結合實際收入情況,盡早統籌規劃,一定能夠實現稅收籌劃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