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可欣 香港嶺南大學
引言:哈羅德多馬模型主要研究儲蓄與資本產出比的關系,這兩個因素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40年來的經濟數據很好的印證了這個模型的科學性,也為將來經濟發展提供了建議。
哈羅德多馬模型基于儲蓄等于投資的假設,描述了經濟增長與儲蓄、投資的關系,認為經濟增長率等于儲蓄率與資本產出之比,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與資本回報率(即資本產出比)成反比。用s代表儲蓄率,c代表資本回報率,Y代表國民收入,rK為資本存量,儲蓄S=sY, 投資I=rK=crY,又因為I=S,故sY=crY。因此,經濟增長率g=rY/Y=s/c。這就是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本結論。
(一)數據來源。本文所用到的儲蓄率(s)和GDP增長率(g)來源于經濟觀察網,資本產出比的計算目前沒有非常明確的測算,本文對于資本存量的計算方法為:用投資率乘GDP總量先算出投資總額,再從中國統計年鑒上找出每年固定投資額,再用折舊率乘上一期的固定投資額加上新增資本。資本回報率即為GDP除以資本存量。折舊率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總結眾多文獻中對折舊率的設定,本文采用9.8%。散點圖和走勢圖和線性回歸方程均用Excel表格作出。凈出口占GDP的比重用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得到凈出口額,再除以GDP。
(二)數據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主要研究儲蓄率和資本產出比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首先分析儲蓄率。從1981年到2017年儲蓄率與經濟增長率的走勢。改革開放初期,國民收入少,儲蓄少,儲蓄率(僅有32.51%)和經濟增長率(僅有5.17%)都處于低水平。改革開放國家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使國民收入增加,也帶來了高儲蓄率。到2010年左右,儲蓄率到達最高水平51.55%。中國儲蓄率 s 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這構成中國經濟增長中一個突出特征。這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重要的運行機制。 高儲蓄率又導致消費不足,從而阻礙了經濟發展,所以經濟增長率隨之下降。最后,消費水平提升后,儲蓄率減少,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控制在未定水平6.7%左右。

圖2-1儲蓄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
圖2-1的散點圖和趨勢線證明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儲蓄率越高,經濟增長率越高。從1998年到2008年,全國資本回報率走勢表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水平低,吸收大量外資,購買先進的生產設備,使得資本回報率很高。高資本回報率引來更多投資,也帶來更多的儲蓄。吸引外資是我國初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隨著經濟發展,根據資本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資本回報率遞減。圖2-2的散點圖和趨勢線印證了哈羅德多馬模型的結論,即資本產出比與經濟增長成反比。再根據所得數據做線性回歸方程可以得到:g=0.06299+0.0891s-0.08307c,可以得出三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出現產能過剩,需要拉動消費使市場出清和大量出口來消耗產能,出現貿易盈余。投資的拉動不能夠持續拉動經濟的增長。凈出口占GDP的比重與經濟增長成正比。大量出口是產能過剩階段的重要經濟發展經驗。

圖2-2 資本回報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部分年份)
(三)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及經驗。哈羅德多馬模型告訴我們,中國四十年來經濟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引進外資,增加投資來推動低水平的經濟增長,提高國民儲蓄,資本產出比可觀,同時,進口大于出口,出現貿易逆差。在這個階段,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儲蓄的增多和資本的積累,使得消費不足,產能過剩,資本產出比下降,需要大量出口和刺激消費來推動市場出清。這個階段,出口和消費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三階段,經濟發展的轉型期,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政策壓縮產能,這也使得折舊率上升,經濟增長速度減慢。
結語:哈羅德多馬模型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率和儲蓄率,資本產出比,折舊率和凈出口比重等因素有關,現在我國處在經濟轉型期,經濟增長的變緩也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