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雷霆 劉子琰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武漢 43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既是滿足人民閱讀權益公平實現的重要一環,又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9年1月,我國(除港澳臺地區)共設有293個地級市,市域圖書館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單元,是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因而推進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意義重大。由于各市域間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起點差距,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存在非均等化現象。這一現象不僅與201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1]提出的“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要求不相符,也與已通過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中要求的“公共圖書館應當按照平等、開放、共享的要求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不匹配。為推進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本研究以經濟發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為完善的廣東省為研究對象,圍繞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非均等化問題,探討該問題形成原因及可行的解決策略。
目前,學界已有研究基本認同“均等化”是一個蘊涵著達至均等狀態的主觀努力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態過程[3],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和單純的等額分配[4]。近年來學界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定量研究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如,王曉潔(2012)使用泰爾指數實證分析了1999年、2009年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在東、中、西部不同地區之間的配置狀況[5];傅才武,張偉鋒(2018)[6]借助兼具專家打分法、綜合指數法及基尼系數法的量化評估模型對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進行實證研究;彭雷霆,皮彥芳(2018)[7]引用基尼系數法,對江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行定量研究。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研究方面,也產生了部分成果。如陳曉紅(2011)[8]28運用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對我國公共圖書館資源配置公平性進行實證分析;高詠先,葉華(2016)[9]提出綜合性區域圖書館聯盟能有效協調不同類型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張鵬(2019)[10]認為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存在著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和群體差異,應從政府、社會、公共圖書館和公眾四個層面提出解決措施。市域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方面,方標軍,丁宏(2014)[11]運用泰爾指數對江蘇省市域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分配、服務供給均等化水平進行測評。賀小燕,章忠平,劉蕓(2015)[12]通過對江西省市域公共圖書館資源建設均等化、設施配備均等化和服務體系均等化三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提出服務均等化視角下的江西省公共圖書館建設模式。
前述研究對于推動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但總體來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省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領域,對于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水平定量研究仍相對薄弱。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應體現在各個層級公共圖書館普遍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均等,在省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研究體系已相對完善的背景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問題將成為下一步推進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因此,本研究在已有成果基礎上,以廣東省為例,探究我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區域差異和所面臨的問題,為推進我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提供創新思路。
廣東省位于我國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我國的主要僑鄉和南方門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3]。廣東省下轄地級市21個(其中廣州市和深圳市為副省級城市)、市轄區64個、縣級市20個、縣34個、自治縣3個。截至2017年廣東省GDP總值94 474.83億元,居全國首位。人口共計11 169萬人,分別占全國總數的10.59%和8.04%。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和文化強省,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成績斐然。政策方面,廣東省相繼出臺《廣東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東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等指導文件,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體系建設;財政投入方面,廣東省2017年文化事業支出814 334萬元,居全國榜首,2000—2017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率為56%,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支持力度顯著加大。目前,廣東省共有143家公共圖書館,除去1個省級館,共有142個地市及以下區縣公共圖書館,如表2所示,廣州市擁有13家公共圖書館,數量最多,中山市和東莞市由于不設區均僅有1家公共圖書館。截至2017年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共有館員4 153人,藏書7 823.82萬冊,較上年分別同比增長2.34%、10.76%。2017年財政撥款173 705.60萬元,全年到館讀者7 964.23萬人次,外借書刊文獻6 625.87萬冊,較上年分別同比增長26.02%、15.12%、35.04%。

表1 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面積、GDP、人口數據統計
從市域視角來看,如表1所示,位列市域經濟發展水平前三位的深圳市、珠海市和廣州市2017年人均GDP分別為179 514.06元、151 533.93元和148 313.95元。而位列末三位的河源市、汕尾市和梅州市人均GDP分別為30 609.17元、28 577.04元和24 585.19元,三市人均GDP之和不足深圳市的一半。如表2所示,廣州市和深圳市公共圖書館財政撥款、藏書量、從業人員、總流通人次和圖書外借冊次之和分別占全省的61.13%、52.42%、46.11%、50.19%和62.38%,各項指標均占絕對優勢,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也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雖然廣東省經濟發展和公共圖書館服務建設整體水平居于全國前列,但由于各地市長期以來受到社會歷史、地理環境、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市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參差不齊,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程度不容樂觀。廣東省這一現狀與當前我國其他省地市普遍存在的階梯式發展現象大致相符,研究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發展對于了解全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現狀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鑒于此,研究以廣東省21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針對市域范圍內的公共圖書館(包括地市及下設區縣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問題,進行量化測度研究。目前學界研究量化測度均等化水平主要有建立指標體系、建立數理模型和系數測度三類方法。其中,系數測度法常見的有變異系數、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結合研究對象的特性,研究采用系數測度法進行測度。在具體系數測度方式的選擇上,由于泰爾指數具有可分解的特性,能夠在測度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測度分區間和分區內差異,故本研究選取泰爾指數作為測算模型。

表2 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數據統計
泰爾指數(Theil index,簡稱T),由荷蘭經濟學家泰爾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提出,用來測度收入不平等程度,泰爾指數越小,說明地區差異越小;泰爾指數越大,則說明地區差異越大,公式如下:


其中LS代表某項服務指標全省總數,LSi代表第i個地市該指標數值,P代表全省人口總數,Pi代表第i個地市人口數。
泰爾指數最大的優點在于可將總體差異分解為組內和組間差異兩部分,揭示組內和組間差異各自變動的方向和幅度,以及在總差異中的影響。研究組內和組間差異具體體現為經濟分區間和經濟分區內差異。計算公式如下:

Twj為該省第j個區域的泰爾指數,LSj代表該指標第j個區域總數,LSji代表該區域內第i個地市該指標數值;Pj代表第j個區域人口總數,Pji代表該區域內第i個地市人口數。那么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內泰爾指數Tw可表示為:

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間泰爾指數Tb可表示為:

此外,泰爾指數具有可加分解特性,即總體差異等于組內差異加組間差異,分解公式為:

研究根據《公共圖書館法》[2]對公共圖書館服務“具備與其功能相適應的館舍面積、與其功能、館藏規模等相適應的工作人員和必要的辦館資金和穩定的運行經費來源”“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的職能要求,借鑒藏書量、財政撥款、建筑面積、從業人員、活動總量、流通人次等已有公共圖書館均等化研究[8-11,14-17]的測算指標,基于科學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構建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評估指標體系。其中,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指標可反映公共圖書館服務中人、財、物及電子資源的供應情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指標能夠體現讀者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閱覽電子圖書和參與圖書館活動的情況,可測度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果。指標賦權方面,由于泰爾指數主要用于測量單個指標的不平等程度,為結合指標體系中的多個并列指標,全面反映綜合的非均等程度,研究采用客觀賦權的分級加權求和法計算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指數。如下表:

表3 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評估指標體系及權重

圖1 2013—2017年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指數趨勢
實證結果顯示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非均等化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展趨勢和發展水平兩個方面。從發展趨勢來看,如圖1所示,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總體泰爾指數2013—2016年逐年下降,由0.1815下降至0.1424,2016—2017年迅速增長,增長至0.1682,非均等化程度回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泰爾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泰爾指數由0.1317直線下降至0.1049,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非均等化程度差距縮小。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泰爾指數整體表現為波動上升趨勢,泰爾指數在2013—2016年持續下降,2016年后上升至0.2315,變動態勢與總體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指數變動態勢大體同步。可見,2013—2017年廣東省總體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差異在波動中上升,非均等化程度有加深趨勢。
從發展水平來看,如表4所示,2017年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泰爾指數為0.1618,各地市泰爾貢獻率均值為0.0077,最高值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貢獻率為0.1462,次之的深圳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貢獻率為0.0626,最低值東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貢獻率為-0.0096。如圖2所示,廣東省各地市主要集中在人均GDP低于80 000萬元、泰爾貢獻率為負值的波士頓矩陣圖第三象限,共計12個,占總數的57.14%,其他三個象限有少數地市離散分布。其中,排名前兩位的廣州市和深圳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貢獻率分別高出市域均值0.1385和0.0549,優勢明顯,可見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非均等化現象十分突出。
此外,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各項指標中財政補貼泰爾指數最大,表明財政補貼是影響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的最顯著因素。公共圖書館服務財政補貼居于服務設施、專業人才、服務技術的上游,因此財政補貼的能力和方向不可避免地會對設施的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引進產生影響。方標軍,丁宏(2014)[8]29和廖雯玲,王旭明(2018)[18]等學者對東部代表省份江蘇省和中部代表省份湖南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研究均得出與研究相匹配的結論,可見我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普遍存在均等化水平較低、財政補貼分配不均的問題。服務效果產出各項指標中網站訪問量泰爾指數最大,表明在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指標中,網站訪問量差異最為突出。總流通人次、外借冊次、活動參與人次作為傳統的服務項目產出,各地市相關服務已較為完善,均等化水平相對較高。網站訪問量是伴隨著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出現的新型服務項目,公共圖書館官方網站涵蓋文獻查詢、電子文獻查閱、活動報名、意見反饋等多重功能,對計算機技術、網絡設施、專業人才等服務能力要求較高,經濟欠發達地區網站建設與維護困難重重,部分群體無法享受公共圖書館網站服務,進而拉開了市域差距。部分地市公共圖書館網站存在建設落后、操作不便、更新緩慢等問題,網站訪問量也較低。

圖2 廣東省21個地級市人均GDP、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指數波士頓矩陣圖
如圖3所示,廣東省各地市主要集中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和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均為負值的波士頓矩陣圖第三象限,共計14個,占總數的66.67%,整體服務效能有待提升。而廣州市、深圳市和珠海市三市則位于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和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均為正值的第一象限,可見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差距明顯。如表4所示,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方面,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資源投入泰爾指數為0.0833,全省平均泰爾貢獻率為0.0040,深圳市最具優勢,茂名市、河源市、韶關市等15個地市處于劣勢地位。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財政補貼、圖書藏量、電子圖書藏量、建筑面積、專業人才數泰爾指數分別為0.1718、0.1027、0.1109、0.0654、0.0488,公共圖書館財政補貼差異最為顯著,專業人才數資源分配相對均衡。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方面,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泰爾指數為0.2404,全省平均泰爾貢獻率為0.0114,廣州市居于最有利地位,茂名市、湛江市、揭陽市等18個地市處于不利地位。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外借冊次、網站訪問量、活動參與人次泰爾指數分別為0.0953、0.1829、0.5094、0.1740,公共圖書館網站訪問量差異最為顯著,總流通人次差異相對較小。可以看出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產出差異顯著于資源投入差異,成為影響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服務效能亟待提升。茂名市、湛江市、汕尾市等多數地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與效果產出排名不相匹配,表明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投入與產出結構存在非對稱性矛盾。傅才武,張偉峰(2017)[19]和彭雷霆,劉子琰(2019)[20]等學者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我國省域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服務效果差異均顯著于資源供應差異、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整體不高的現狀。因而可以推斷公共圖書館服務投入與產出結構的非對稱性矛盾是我國各層級公共圖書館在當前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亟需解決的主要矛盾。

表4 2017年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泰爾指數

圖3 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投入、效果產出泰爾貢獻率波士頓矩陣圖
受到自然、歷史和社會因素制約,我國大部分省份地市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研究表明市域公共圖書館經濟分區間和經濟分區內地市服務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高度同步性。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發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熟,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領先;中等和欠發達地區囿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區位條件,加之受到發達地區極化效應影響,人均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不足,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不高。而各經濟分區內地市間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也存在此類現象。以廣東省為例,研究根據2017年人均GDP將廣東省21個地級市劃分為發達地區、中等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按人均GDP區分)三個經濟分區進行測算:

表5 2017年廣東省市域經濟分區
如表6所示,2017年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間和分區內泰爾指數分別為0.1618和0.2581,經濟分區內差異更為明顯。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間發達地區、中等地區、欠發達地區泰爾貢獻率分別為0.2010、-0.0177、-0.0214,發達地區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處于絕對優勢,中等地區次之,欠發達地區居于末位。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憑借經濟優勢,不斷優化藏書結構,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擴大免費服務項目范圍,進一步提升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中等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在發展資金不足、藏書陳舊破損、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資源轉化創新乏力等問題制約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低下。

表6 廣東省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間與分區內泰爾指數
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內發達地區、中等地區、欠發達地區泰爾貢獻率分別為0.1043、0.0515、0.1023,發達地區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優勢顯著,欠發達地區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次之,中等地區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處于劣勢。發達地區中,廣州市和深圳市在分區內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分配和服務效果中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廣州市通過頒布施行《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第三方評估管理辦法》,逐步加強服務業務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科學統籌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深圳市公共圖書館通過“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平臺,建立統一的書目數據庫和讀者數據庫,實現對館藏數據、讀者數據、流通數據的集中運行、管理和維護,為讀者提供便捷、高效、無差別的一站式圖書館服務。兩地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蓬勃發展雖然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無關系,但先進的發展經驗仍可為其他地區創新服務路徑、優化服務結構提供模式借鑒。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社會各類文化機構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21]。因此,針對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財政補貼分配差異過大的問題,應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為輔的市域公共圖書館資金投入多元保障機制。一方面,政府亟需從宏觀上對資金、資源、扶持政策做出適當調整,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市域公共圖書館的比例或補助力度,通過一定時期強度較大的外部援助[22],促進市域公共圖書館形成平等均衡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仍需繼續完善政社協作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市域公共圖書館建設。引入市場和社會投資進入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領域,鼓勵和扶持企業、非營利性文化組織、個人捐助和興辦公共文化事業活動,不斷完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轉移支付等多種財政政策,提高市域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能,形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多元主體共生共治、良性互動的資金投入體系。
2001年美國總統信息技術咨詢委員會在(PITAC)提交美國總統的報告《數字圖書館:人類知識的泛在存取(Digital Libraries:Universal Accessto Human Knowledge)》中提出“未來數字圖書館能夠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夠通過多種方式連入因特網,克服地理、語種和文化的限制,友好、多形式、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人類的所有知識”[23],因此市域公共圖書館網站服務非均等化現狀應得到重視。第一,應完善市域公共數字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提供良好的網絡使用環境,為更多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的讀者提供數字化閱讀的可能,進而保障其平等閱讀權的有效實現。第二,應創新改進市域公共圖書館網站使用體驗,優化網站性能,及時更新信息,借助新興媒體終端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數字文化服務,滿足讀者“碎片化”閱讀需求,擴大市域公共圖書館網站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第三,應以市域公共圖書館網站訪問量與受眾偏好數據為基礎,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數據庫,搭建市域中央控制管理平臺,實時采集終端運行情況信息及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信息,實現對各級服務站點和個人用戶的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推進市域智慧圖書館建設。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新要求做出了系統化論述,公共圖書館提升服務效能是繼理念確立、體系建設、標準建立之后的又一重要任務,它既是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普遍均等的本質要求,也是政府考核和評價公共圖書館服務績效的重要指標[24]。公共圖書館服務從“保量”的低水平均等化階段向“保質”的高水平均等化階段的推進是新時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為進一步實現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高水平均等化發展,實現從“均量”到“均質”的階段性跨越,一方面,應創新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擴大政府購買服務業務范圍,逐步打破市域公共圖書館資源行業內循環,營造良好的多元競爭環境,提供與受眾需求契合度高的市域公共圖書館優質服務。另一方面,應在市域層面建立健全多元主體績效評價機制,引入并加強第三方主體評估,根據地區實際采用DHP方法、平衡積分卡、數據包絡分析、模糊聚類分析法、標桿分析法等評估方法對市域公共圖書館進行增量投入約束管理,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增量投入部分進行動態調整,進而實現帕累托最優,努力達成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目標。
為實現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在經濟分區間和分區內的均等化發展,應形成大、小布局相結合的綜合性市域公共圖書館聯盟體系。第一,實現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市域公共圖書館大聯盟布局,綜合應用數字移動通訊、人工智能、無線網絡、數字挖掘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打造以互聯網、云計算技術支持下的具有開放性、協同性、移動性、嵌入性、異構性特點的圖書館智能知識服務網絡共享系統[25],打通公共圖書館服務優質資源從市級大館向區縣小館的縱向延伸共享鏈,擴大高層級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的輻射范圍,進一步夯實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基礎。第二,實現各經濟分區市域圖書館小聯盟間資源的交叉共享與聯盟內部資源的橫向傳遞,將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移動終端應用三者融合,在不受時空、設備限制下,形成以面帶線、以線帶點、點線面的聯合網絡,實現公共圖書館公共服務的時空全覆蓋,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實現聯盟內部資源共享、管理共進。第三,還應充分發揮優質聯盟的輻射作用和發展增長極地市的引領作用,按照“存量優化、增量優選”的原則,統籌重組已有聯盟,創新創立新辦聯盟,進一步完善市域公共圖書館聯盟體系。
政府在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動參與權中,必須在文化生活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形態之間建立均衡的對應關系,并在時空定位下尋求均衡對應關系結構中的文化活動充分性[26]。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場域,市域公共圖書館覆蓋廣大市級及市級以下公共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體系構成的主要部分,能夠及時具體地反映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特征和問題,從微觀層面觀測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從廣東省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非均等化現象突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各個層面均存在服務投入與產出結構的非對稱性矛盾,服務效率有待提高;受到區域經濟發展層級化的影響,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分區間和經濟分區內差異均十分顯著,分區內部增長極地市普遍存在。雖然廣東省只是個案,有其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但其市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非均等化現狀的構成邏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發展特征和趨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廣東省的研究有助于以問題為導向探討我國公共圖書館均等化的發展策略,提出的相關對策建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其他省份提供研究思路,以期以公共圖書館服務管理改革為切入點進一步降低區域及群體間文化利益落差,平衡起點差距,推動財政投入、技術變革和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合力,切實保證全體公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追求有限文化資源服務效果的最大化,實現全民共享公共文化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