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能梅
【摘 要】我們知道,數學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通過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才能激活兒童的認知。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把數學教學與兒童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課堂教學就能夠變得豐富多彩。這樣,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圍繞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闡述,旨在讓數學教學回歸現實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問題;教學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也是讓學生發現生活的旅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影子,很多問題都需要小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而且有一定的內心體驗。所以,教學中必須結合小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并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唯有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回歸生活。
一、聯系生活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教材中很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這就需要教師挖掘出有關生活化的教學素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生活于知識情境中,能夠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喚醒生活體驗,并能夠用數學思維審視事物。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把數學問題轉換成特定的生活場景,拉近數學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就通過這樣的問題來聯系生活教學:“現有149元,要購買一雙79元的鞋子,應該還剩多少錢?”(即149-79=70元)為了教會學生簡便計算,于是就轉換角度提問:“當付給收銀員100元的整鈔時,還剩多少元?”(100-79=21),“當收銀員找給我21元之后,共計還有多少元?”(149-100+21),通過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多減去的部分一定要加回來的這一事實。最后,把問題上升到計算法則。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激活學生的內心體驗,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生活體驗
布魯納指出,人的認知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情境基礎上的。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實踐證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有效的降低新知識的陌生感,也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因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就創設了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媽媽準備把蘋果分為兩半給小明和弟弟,但是兄弟倆都想得到較大的。那么小明媽媽怎樣才能把蘋果分公平呢?”有學生說:“把兩半蘋果切成一樣大,就公平了。”教師追問:“兩個半邊蘋果還能稱為一個蘋果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不知所措,借此順利引入分數的基礎知識,那就二分之一這個概念。實踐證明,創設生活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體驗,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分數概念的目的。再如,在教學“第幾”和“幾”這樣的概念時,就創設了體育課中隊形情形,然后提問:“一隊有多少人?如果從自己的前方開始數,自己站在第幾位?如果從自己所在隊列的后方開始數,自己站在第幾位?”這樣的生活情境可以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知數學問題,從而養成用數學思維來認識問題。
三、呈現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實用價值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教學中利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事例,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用五元、十元以及二十元面值的人民幣到超市購物。每個學生都有跟家長購物的生活經歷,現在需要你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現在某同學想買菠菜,于是他就問賣菠菜的阿姨:“菠菜多少錢一斤?”賣菜的阿姨回答說:“菠菜1.5元一斤。”那么三斤多少錢?阿姨一口報出4.5元,該同學立即抽出20元面值的人民幣遞給阿姨,而阿姨卻說:“你不是有五元的人民幣嗎?這樣我好找零錢啊!”再如,在教學“三角形”后,為了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性質,就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這一性質。學生們觀察后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體現三角形穩定性這一性質。如電線桿兩邊的拉線、自行車中的三角形大扛等。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三角形穩定性的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作業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掌握教學效果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手段。生活化的作業能夠避免作業內容的枯燥與單一,能有效的鞏固課堂中所學的內容。同時,生活化的作業更能給學生親切感,進而更加喜愛數學。例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就布置這樣的作用:186-98=186-100+2。要求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理解如何簡便運算,有學生就這樣結合生活來完成:“星期天與家長去超市購物,爸爸帶了186元錢,購買了一袋面粉需要98元,結賬時爸爸遞給收銀員100元,收銀員找回2元,即186-100+2。”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不用186-98,而是通過100-98+2+98,通過這樣聯系實際的方式,從而化繁為簡。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但通過生活實際的事例展現出來,既達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深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統計”時,就布置這樣的作業:“體育課中大家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喜愛球類的有多少?喜愛田徑的有多少?”等等。這樣,所有的學生便會認真的觀察周圍的情況,從中獲取信息并整理。這樣,學生就能初步的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
五、開展生活實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桑代克在嘗試與錯誤學習理論中告訴我們,反復實踐與嘗試可以加深對認知活動的理解,進而達到優化思維的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實踐活動既可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而且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優化。不僅如此,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得到了培養。例如,在教學“生活與百分數”時,因為百分數是比較抽象的內容,為了強化學生對百分數的理解,就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目的是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首先,讓學生選定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如,睡眠時間占一天時間、一年時間、一生時間的百分之多少,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有哪些?如何分配這些興趣愛好?分別占用一天時間的百分比是多少?等等。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分為五人一組,開展課外實踐調查活動。實踐活動結束后,每人制定一份調查報告作為作業上交。這樣的生活化數學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百分數的認知。同時,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所占的比例問題。而且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強化作用。
綜合上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及時的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同時,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這樣,數學教學就能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王玉寶.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新課程,2015(6):117
[2]馮小莉.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1):42
[3]李文濤.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分析[J].小學科學,2016(2):117
(江蘇省盱眙縣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