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頔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原來的“教”變為“導”,學生由原來的“靜”變為“動”。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創設,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究欲;通過觀察點撥,指引學生自我研習;通過參與糾正,促進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對成果的展示和引導評價,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通過對學習成果的進一步豐富,幫助學生夯實雙基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目標;問題創設;方法;著眼素養;著力效率;著手能力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進入“深水區”,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和提煉,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全面提升。以高二選修課程《鹽類的水解》為例,用“活動單導學” 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合作探究,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把學生從單打獨斗被動厭學和死搬硬套訓練機械的怪圈中徹底脫離,實現師生和諧高效學習的課堂模式。
一、瞄準教學目標,著眼核心素養
教師在上課前要研讀教材內容,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為了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要查找并運用教學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達成課堂中“三維目標”。如在《鹽類的水解》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培養學生多元化核心素養把課堂學習目標設計為三個方面的目標:(1)知識目標:鹽類水解的本質和規律①理解鹽溶液的水解規律②掌握影響鹽類水解平衡移動的外界因素以及水解程度的變化;(2)能力目標:認識鹽類水解在生產生活、化學實驗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探究建立自己的化學思維模式,提升課堂效率和化學學習的能力。
教師通過學習目標引導出課程基本框架的建構,在學習目標制定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教學思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設計出合理的活動方案制出活動單。課前要組織學生建立活動小組,建立活動小組首先要科學分組,根據班級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愛好等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將6~8人分為一組。每組推選一名成績優異責任心強的同學為組長,負責組內活動的組織管理。每個活動小組根據組員的學習情況、興趣特長合理分工各負其責,制定組內條例規范組員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課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內容中的各個活動,各小組組員間要親密合作和幫助,同時也要相互競爭和監督,充分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拓展學生視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著眼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二、細化問題創設,著力學習效率
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可通過創設情境問題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首先,通過最基礎的文字情境題培養學生解讀知識信息的能力,為解決創設的問題打下基礎;然后,再通過強化訓練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熟練掌握各種解題技能,能在問題中敏捷的與所學知識掛鉤,準確解決問題。
如活動一:鹽類水解的原理,1.鹽類水解的規律:(1)寫出水的電離方程式,哪些方法可以抑制水的電離,哪些方法可以促進水的電離?(2)根據溶液的酸堿性對下列鹽:KNO3、AgNO3、Na2CO3、FeCl3、K2SO4、NaClO、Cu(NO3)2、CH3COONa、NH4Cl進行分類,2.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寫出Na2CO3、FeCl3、CH3COONa、NH4Cl、NaHCO3水解的離子方程式。活動二: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1.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1)已知常溫下CH3COOH的電離平衡常數可表示為Ka,寫出CH3COONa的水解平衡常數(Kh)的表達式,并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2)常溫下,比較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三種銨鹽:①(NH4)2SO4②(NH4)2CO3③(NH4)2Fe(SO4)2中c(NH)的大小。2.影響鹽類水解的外在因素:(1)在醋酸鈉溶液中加入Na2CO3固體,醋酸鈉溶液的水解程度減小嗎,(2)試管中加入2mL飽和Na2CO3溶液,滴入兩滴酚酞,溶液變紅,加熱后紅色變淺嗎。活動三:鹽類水解的應用,結合鹽類水解等知識對下列事實作出合理解釋或解決遇到的問題:(1)自來水廠常用明礬等鋁鹽或鐵鹽來凈化水質,(2)能否用直接加熱MgCl2·6H2O的方法制得無水MgCl2?如不能應如何操作?能否用直接加熱MgSO4·7H2O晶體的方法制無水MgSO4?(3)含MgSO4的酸性溶液中含有Al3+,可向溶液中加入哪些物質以除去雜質又不引入新的雜質,任寫出其中一種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組展開思辨,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論證,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層層推進的問題臺階,讓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概念、規律進行歸納升華,啟發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實際生活、生產的應用,理解鹽類水解的知識意義,在以問生境,以境促知的問、境、知的交融中,著力化學學習效率。
三、關注過程方法,著手能力提升
進行《鹽類的水解》這一課內容的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漸進式的設計相關內容的活動流程。將課程設計成三個“大”活動方案,有些活動方案下還可再分兩個“小”活動。原則上,每個“大”活動方案作為一個整體活動,“小”活動是作為“大”活動的分活動進行。在活動過程中一般流程為學生首先要自主學習,然后組內討論,討論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成果,最后教師對每一小組展示的內容進行點評提升。具體活動流程如下:
活動一:鹽類水解的原理
(1)自主研習獨立完成活動一1(時間2分鐘),討論(時間3分鐘)。(2)最先完成的可以派代表到前面展示(正確加2分)。(3)有不同答案的同學,可代表本組口頭補充或糾錯(每一點,加1分)。(4)自主研習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活動一2(時間5分鐘),最先完成的可以派代表到前面展示(正確加2分)。(5)有不同答案的同學,可代表本組口頭補充或糾錯(每一點,加1分)。(6)教師進行點評,各組組長和課代表進行打分。
活動二: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
(1)自主研習獨立完成活動單中活動二1和2(時間5分鐘),每組討論后挑出最佳的展示(1~4組展示在前白板上,其余展示在后面黑板上)。(2)小組代表互評1組與2組、3組與4組、5組與6組、7組與8組(正確2分,有錯不得分)。有錯拿到前面投影糾錯(每一點,加1分)。(3)教師進行點評,各組組長和課代表進行打分。
活動三:鹽類水解的應用
(1)自主研習獨立完成,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活動三(時間6分鐘),最先完成的小組同學派代表主動站起來回答(正確,加2分)。(2)有不同答案的同學,可代表本組口頭補充或糾錯(每一點,加1分)。小組代表口頭展示成果,(具有創新點和發散性的每正確一個加1分)。(3)教師進行點評,各組組長和課代表進行打分。
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作兩份打分表格,一份是班級《學習小組評價表》,由課代表打分;一份是《小組成員評價表》,由各組組長打分。每個活動后各小組組長、課代表都要根據組員、各小組的整體表現打分,一堂課結束后再根據打分情況評選出最佳小組和各小組最佳組員。
在制作活動單時,教師要將鹽類水解的知識進行整合,經過精心的歸納、編排,設計成有針對性的課堂反饋。通過課堂反饋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對相關薄弱知識點重點復習,進一步夯實基礎。
“活動單導學”的教學過程中,每個活動的活動方式不拘一格模式多樣,師生間、生生間多方參與,相互交流延伸,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要起到“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活動時行為規范心無旁騖,指導學生深入探究,啟發思維擺脫問題困境,著手化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經過對《鹽類的水解》這一課的設計,教師要變革教育理念,改變教學形態,不斷創造、不斷反思,認識到任何學習活動都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強調知識的基礎性、活動的開放性、過程的實踐性,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合作探究、評價反饋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塑造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莊素英.化學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6):30-31
(如皋市第一中學,江蘇 南通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