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輝
【摘 要】歷史細節是構成歷史事件的最小單位,將細節運用于歷史課堂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歷史課堂魅力,服務于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在歷史細節基礎上,以史料為依據,引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的評判,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關鍵詞】歷史細節;歷史解釋;井岡山革命道路
歷史細節指的是歷史的細枝末節,他是構成歷史事件的最小單位,是歷史諸要素的微觀分解,也是歷史這座大廈的沙石和磚瓦。葉小兵教授曾說:“歷史是具體、動態的,歷史課堂要講的真實鮮活,就離不開細節。”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有血有肉、有生命、富有濃厚的歷史味道的課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二者巧妙的結合有利于還原歷史現場,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也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是部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6課,位于“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這一單元。第五單元反映了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經過無數次的挫折之后,獨立自主地肩負起中國革命的重任。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要體現中國革命的艱辛性,突出中國革命道路選擇的變化。《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也是艱難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先后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系列武裝暴動。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過程中,逐漸將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農村,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也是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道路上摸索前行,逐漸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道路歷程。
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的敘事方式比較宏觀,有利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卻容易掩蓋鮮活的歷史;同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細節的描述。這就容易使歷史課堂失去鮮活的細節,也無法通過細節史料提升歷史解釋素養,學生無法在這堂課中感受中國革命的艱辛性,無法理解老一輩革命家在艱難曲折的困境中對革命的堅定信仰和面對困境的決擇的勇氣。因此,要注意以歷史細節為基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水到渠成的理解這段歷史。
一、圍繞課程目標選取細節,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細節的選取和運用必須圍繞著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要為歷史課堂的教學目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理解井岡山道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毛澤東是怎樣把中國革命的重心轉移到農村的,井岡山道路的開辟為什么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通過細節的呈現,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分析。因此,在本課我采用以下細節:
細節一:南昌起義后部隊南下,遭到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前敵委員會決定在三河壩分兵:由朱德率領4000余人留守三河壩,掩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離。葉挺、賀龍等人帥主力奔赴潮汕。退往潮汕地區的主力部隊在敵人的瘋狂進攻下損失慘重。1200余人突圍轉移到海陸豐繼續戰斗。南昌起義部分領導人在汕頭地下黨的掩護下,轉赴香港。朱德帶領南昌起義的余部隱蔽北上,穿山西進,去湘南打游擊。
細節二:秋收起義部隊從修水、銅鼓、安源兵分三路向長沙進攻。在進攻過程中遭遇敵人優勢兵力的進攻,起義部隊損失慘重,兵力從原來的5000多人銳減到1500人左右。起義軍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
通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部隊人數的變化和起義部隊的命運這些細節,讓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但是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由于革命經驗不足,照搬蘇聯城市暴動的經驗,因此革命損失巨大。在歷史細節中貫穿了理性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這是幼年時期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斗爭經驗,在“尋路”道路上的挫折。通過中國共產黨遭遇挫折的襲擊,使學生感悟城市暴動不適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為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找到一條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埋下線索,服務于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選取恰當時機運用歷史細節,涵養歷史解釋素養
一堂精彩的歷史課中,歷史細節一般運用在六個地方:導言處、轉折處、疑難處、啟發處、矛盾處、空白處。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他的最佳效果,才會使歷史事件的高潮更加激動人心,才會使歷史人物更加豐滿和栩栩如生。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一課我嘗試將細節運用于轉折和矛盾處——文家市會議這一細節。通過文家市會議,黨內圍繞著“攻”與“退”問題的爭執,引出毛澤東主張退往敵人力量比較薄弱農村地區的原因。體現毛澤東一切從實際出發,敢闖創新的精神。在歷史細節的運用中,描繪了文家市會議爭論氣氛的渲染,展現毛澤東的彌天大勇,抉擇的艱難。再進一步深入,通過毛澤東說服起義部隊的演講,層層設問,在設問中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的思維與態度,展現毛澤東的抉擇是從中國國情出發,根據中國革命的現狀和中國國情做出的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選擇,涵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同時,運用毛澤東文家市演講:“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該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對這一細節通過設置三個問題: 1.文家市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把部隊帶向農村的理由是什么?2.毛澤東主張轉向農村的最終目的是什么?3.毛澤東卻敢提出把部隊帶向農村,他是基于什么做出的判斷?
通過對毛澤東演講材料的閱讀與思考,引導學生理性客觀的分析:毛澤東將部隊帶向農村的理由是敵強我弱,農村敵人力量弱小,城市敵人力量強大。他將部隊帶向農村不是逃跑而是為了轉向農村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實現最終勝利。毛澤東在困境之下敢于提出把部隊帶向農村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做出的判斷與選擇。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井岡山革命道路是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矛盾和轉折處以歷史細節,提升學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客觀評價的態度。
三、以精當的歷史細節,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事件是由眾多的歷史細節聯系在一起而構成的,初中歷史課本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由眾多的歷史細節構成。要在短短的45分鐘,運用歷史細節要注意精當,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要注意從學情、生情出發,要符合學生學習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選取精當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歷史細節,使用真實可靠的資料,避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課程的論證過程才是成立的。在《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中,我以大量真實可信史料再現了“革命道路”抉擇的艱難,有意識的對“道路的選擇”提出理性而系統的,具有因果關系的細節敘述。在史料證據的基礎中引導學生客觀、正確、辯證地認識中國共產黨探索的艱辛,毛澤東的果斷的抉擇。
歷史細節運用于歷史課堂能夠讓歷史課堂有生命、有活力,讓教師的人文素養得以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在興味盎然中實現教學的目標,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提升課堂效率。在細節的運用中讓學生更好的感悟、體驗、明了歷史上發生的各類情況,在歷史細節的敘述中形成對歷史事物的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價的態度,更好的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巧用歷史細節,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參考文獻】
[1]魏恤民.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葉小兵.細節的重要[J].歷史教學,2005,(9):56-57
[3]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S].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余伯流,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