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緣
【摘? 要】在音樂教學中從理性的問題思維引導感性情感體驗的思路出發,構建能夠引導“音樂體驗層級”逐級深入的問題支架,讓感性的音樂課堂換發出理性智慧的光輝——“感性體驗的理性引導”。
【關鍵詞】問題思維;音樂體驗層級;問題支架;感性體驗;理性表達
音樂是作用于人類感知體驗的藝術。我們在音樂中能夠獲得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感受和各種故事、意境的體驗。音樂的這一特點決定了,音樂課堂中充滿著情感和意境的體驗。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音樂的這種感性的直接作用于情感體驗的功能,讓學生在獲得音樂知識與技藝的增長的同時學會體驗美、懂得美和創造美,以此獲得精神的凈化和思想的升華。
一、新課標下的三級課程與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標把音樂課程系統地劃分為三類課程即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由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創編、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六個模塊組成;選擇性必修課包含了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六個模塊;選修課則由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和學生興趣愛好、學業發展、生涯規劃及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民間藝術傳承等,由學校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從以上課程設置看,新課標既體現了藝術的普及教育還滿足了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的需求;同時,在注重鑒賞、欣賞等接受性學習的基礎之上,也注重藝術的實踐與表達。可以說,新課標充分遵循音樂藝術的規律,凸顯音樂學科的特點,它所指向的是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藝術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這三方面,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音樂學科中的具體化的內容,是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后應獲得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們包含了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藝術和基本能力,這些能力是一種對美、對人類情感和人文內涵的感性洞察與體悟的能力。筆者將其稱為“感性的能力”,這種感性能力的提升,非僅憑知識量的拓展就能獲得的,它需要我們調動真情實感,與作品共情、與作者共情,有時甚至達到一種用語義無法表達的對美和精神內涵的體悟的境界。因此,無論是鑒賞、欣賞等接受性的學習,還是藝術表現、創造等實踐性的學習,感性的“體驗感受”都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但是,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驗音樂感受藝術,并能由淺入深,逐步達到對音樂內涵的深度感知與體驗是我們接下來探討音樂課堂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切入點。
二、構建問題支架
科學研究證明,人類是通過語言去進行抽象思維的。抽象思維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它具有符號化和概括性的特點。運用理性思維能夠讓我們在現象的繁雜與混亂中獲得一種秩序感和掌控力。音樂課堂也一樣,如果一堂音樂課只是不停地在各種音樂的情緒體驗中毫無章法地徘徊,那么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只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這樣音樂的教育功能便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在音樂感性體驗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運用理性思維引導感性體驗逐級深入,進而達到對音樂作品、相關文化以及風格深度體驗的目的。
不同的設問方式能夠引導我們進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層度的思維,這些思考方式將決定著我們對事物認知的維度與深度。如,麥卡錫(McCarthy,1996)的4MAT模式將問題分為四種類型——是何、為何、如何、若何。
1.是何問題:指向實時性內容的問題,即一些常規認知與記憶性的知識。它的解決對應著獲取事實性的知識。
2.為何問題: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則、定律和邏輯推理的問題。這類問題側重于探尋事物之間,及其內部的原理和邏輯關系。這類問題的解決通常對應著獲取原理性的知識。
3.如何問題: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徑與狀態的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通常對應著獲取策略性的知識。
4.若何問題:指向一些表示條件發生變化,可能產生新結果的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包括兩種典型的類型,即角色遷移和情境遷移。
三、構建理性的問題支架引導感性體驗逐級深入
在常態的音樂課堂里,我們的音樂教學所涉及的問題大部分以“是何”類問題居多。例如:讓學生談談對某段音樂的聽覺感受是怎么樣的?音樂在模仿哪些自然現象的聲音?音樂演奏運用了哪些樂器?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該音樂屬于哪種風格?這種類型的音樂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以及音樂家生活的時代背景是怎么樣的……?這些問題雖然都包含了對音樂不同角度的設問,看似廣泛而全面,但它其實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體驗與思考。它僅僅起到橫向地拓展知識面的作用。若要引導學生進行縱向地深入體驗,我們還需圍繞某個知識點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逐層深入。
當欣賞完某段音樂后,首先設問,說說該段音樂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或描述當你聽到該段音樂后,你腦海里所浮現的畫面是什么樣的?這是“是何問題”,是基于學生即時感受的設問。通常學生的回答會以陳述自身的直接感受出現,即對實事的描述。這便是體驗的第一個層級,基于直接感知的初步體驗。其次,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么該段音樂會給你帶來如此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用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線和速度等)進行回答。該問題屬于“為何問題”,此問題已經將學生對音樂初步的感性體驗引向對音樂作品做出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層面。這是對原理性知識的探究即對音樂要素的探究。這是以問題引導體驗的第二個層級。在此層級里,教師還可以列舉不同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的例子與素材,讓學生反復聆聽這些音樂,從而強化他們對音樂要素的感受與體驗。再次,我們繼續追問,如何利用剛才所學的音樂要素表現不同場景或者表達歡快、悲傷、恐懼等不同情緒。這是“如何問題”是在對音樂要素原理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策略運用的角度來加深對音樂要素的體驗層級,此為第三體驗層級。最后,對“若何問題”的設計,我們要在理解“若何問題”要理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若何問題”指向條件發生變化,可能產生新結果的問題。在音樂教學中該類問題需要我們提前為學生預設問題條件:提前準備供學生欣賞的音樂素材,讓他們體驗當條件發生變化時音樂情緒與風格的轉變。例如,把一首音樂進行加速或降速演奏,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情緒變化;再如,把音樂原有的配器進行改編,讓學生體驗不用配器所帶來不同的心理視相的感受,還可以把古典音樂風格改編成爵士樂或搖滾樂等風格,讓學生體驗感受不同音樂風格是如何變換的。這便是體驗層級的第四級。從風格變化中體會音樂的內涵和文化形態。
利用這些問題支架,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體驗時便更有章法,能夠做到有規律地層層遞進,逐層深入,避免了毫無章法地在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體驗里徘徊。
人類具有兩種典型的思維能力,一種是理性思維,一種是感性思維。無論是尖端的科技還是璀璨的文化,都是在人類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創造出來的。在代表理性的科學領域,愛因斯坦受到音樂的啟發提出了相對論;在代表感性的藝術領域,那些扣人心弦的音樂旋律背后具有數理邏輯的嚴謹性。在音樂教學中這種感性與理性的交融與碰撞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討的課題——以理性的問題思維引導感性體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陸,張敏霞.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劉欣,孫澤文,嚴權.課程與教學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周海宏.音樂何須“懂”——面對審美困惑的思辨歷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6]程建平.音樂與創造性思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深圳市松崗中學,廣東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