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水墨畫的作畫嘗試,可以讓幼兒從小接觸和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深切地感受中國水墨畫所彰顯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水墨具有用筆簡練概括的特點,作畫形象生動,使人喜愛,在世界美術史上都有著崇高的地位。本次玩墨游戲中“流淌法”的嘗試初探,能夠有利于幼兒提高藝術興趣及各方面的能力,融入兒童趣味的元素,逐漸把玩墨變成為游戲化的活動。
【關鍵詞】玩墨游戲;流淌法;游戲化;幼兒;興趣
一、背景分析
水墨畫是由水和墨經過調配其濃度所畫出的不同濃淡層次的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極大發展,水墨畫的最大特點是墨色是最為主要的表現,墨的濃淡干濕變化凝聚在紙上,形成“墨及是色”的藝術畫面。
水墨畫強調自然、生動、不拘泥于形的特征,正符合兒童繪畫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創作中能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在幫助幼兒從小接觸民族傳統繪畫,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玩墨游戲中的“流淌法”
“流淌法”的定義是將紙用水濕潤,趁紙未干時滴上顏料,拎起,從上到下流淌,產生潤澤、渲染、朦朧和變化莫測的藝術效果,既好玩又好看,幼兒會產生無窮的興趣,所以,我們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鼓勵幼兒更自主的游戲,積極嘗試“流淌法”中的多元化,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
兒童水墨畫中的造型是幼兒通過水墨表現手法在宣紙上創造新的形狀的過程,但是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習慣性地將注重線條的勾勒造型的慣性思維用到水墨畫中,使用線條的勾勒和顏色的填充來豐富畫面內容,這樣雖然突出了畫面的豐富性,但是卻缺失了水墨畫獨有的韻味,不能稱作水墨畫,只能是稱為用水墨表現的兒童畫。
阿恩海姆對于形狀的概念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認為“形狀是眼睛所把握的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質之外的那種外部形象,換言之,形狀不涉及物體處于什么地方,也不涉及物體對象是側立還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體的邊界線”。幼兒在描繪形象時,對于物體外在形的把握會根據觀察方法和筆墨的掌握情況在宣紙上產生不同的形象特征。幼兒畫出的形象特征的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則會產生“無意識形的美”。教師在教學中要分外保護這種無意識形態的美,從中可以啟發幼兒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墨汁傾倒在畫紙上,會留下不同的形狀、印記,這種無意識形為在幼兒的想象中能增添畫面不少趣味和啟發他們發現美、創造美。所以在活動中,我們嘗試探尋一種適合于幼兒心理發展,即游戲化的活動方式,它立足于“趣”,以“興趣”為先導,融入兒童趣味的元素,把筆墨變成為游戲化的活動,如此,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構思力,本次我們嘗試利用“流淌法”展開活動。
三、隨時關注,巧用策略
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引導,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適宜性以外,還要注意導引的時機,及時關注幼兒動作的變化,確保能夠提供不同的材料探究游戲效果,激發他們對活動的興趣,支持和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和發展。在活動中,我們以不同材料為媒介,隨時關注幼兒的玩墨現象,選擇合適的導引策略,有效助推幼兒玩墨游戲“流淌法”的嘗試。
(一)“浸、取、滴、淌”
1.觀察記錄
幼兒A和幼兒B事先了解了流淌法的含義后,進行了第一次游戲。幼兒A用了兩只小手抓住宣紙往水盆里浸濕,取出宣紙平放在桌面,幼兒B早早的準備好了滴管將宣紙上滴上墨水,隨后往一個方向進行了流淌,效果馬上出來了,“哇!感覺好像滑滑梯”,幼兒感受到了游戲的快樂,隨后更多的幼兒都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嘗試。
2.分析解讀
幼兒已有過初步的玩墨體驗,因此幼兒在第一次游戲中比較順利,并對“流淌法”產生了興趣,還了解到墨水是由濃到淡的慢慢往下流,幼兒欣賞了完成之后的作品,有的說像瀑布,有的說像一座山。
3.導引策略:流淌基本步驟
(1)浸:抓住宣紙的兩個角浸入水盆中,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其實難度非常大,要保持宣紙的兩個角要干,不然容易破碎,浸的濕度要均勻,便于幼兒順利進行游戲。
(2)取:取的時候要輕拿輕放,抓住宣紙的兩個角慢慢往上提,保持宣紙不破損,不折疊。
(3)滴:控制滴的輕重(墨汁太多宣紙容易破),距離要保持(每一滴墨水最好分散一點),為下一步流淌做準備。
(4)淌:將宣紙干的兩個角輕輕提起來,就會感受到墨水隨意流淌出去的神奇,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快樂。
(二)“浸、取、停留、淌”
1.觀察記錄
由于小朋友之間發生了碰撞,當幼兒B拎起宣紙時發現沒地方放了,就催促幼兒A:“你給我快點呀”,幼兒A:“是我先放的,我還沒好呢”,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幼兒B沒耐心等待了,想要放棄。這時我走進了幼兒的游戲,夸獎了幼兒B的耐心等待,“說不定你的等待會有奇跡發生哦”,幼兒B的臉上立刻露出了笑臉。當幼兒B放下宣紙滴上墨水的那一刻,奇跡真的發生了,幼兒B感受到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流淌效果,周圍的小伙伴都非常好奇。
2.分析解讀
游戲中幼兒難免會發生矛盾,這時教師適時的介入至關重要,避免了幼兒間的爭吵,鼓勵了幼兒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幼兒保持繼續探究的欲望。相信在今后的游戲中,他們都愿意多一份等待的耐心。
3.導引策略:“停留”發生的奇跡
(1)為什么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
大家帶著疑問一起討論著,有的說:“是不是墨滴的多的原因?”,有的說:“是不是這紙的原因?”,幼兒B說:“是我的技術好”。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原因,大大提高了探究能力,同時拓寬了想象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引發探究行為。
(2)原來“停留”也會帶來不同
帶著問題幼兒展開了討論,并一起回顧了剛才的細節,幼兒B馬上想到了是因為剛才沒地方放,所以將宣紙停留了很長時間,因此她的宣紙的濕度比沒進行停留的宣紙要低,帶著幼兒的猜測他們再一次進行嘗試,最后得出結論:原來“停留”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三)加材料,玩不同
1.觀察記錄
幾位幼兒總是想辦法希望能出現不同的效果,但是他們反反復復的示范,也沒有觀察到新的變化。這時,我提醒道:“寶貝們,我們是否可以在水中加點什么”,這時,一個小男孩說:“老師,能加牛奶嗎?”,我回答:“寶貝,只要你有想法,我們都可以嘗試”。
2.分析解讀
幼兒提出加入牛奶的想法,通過大家一起探索,真的有了新的發現:由于牛奶中含有某些成分,墨在流淌時很均勻,既不像案例1一樣容易滲開,也不像案例2一樣隨意流淌,拎起宣紙后,墨水四處流淌得很順暢。通過讓幼兒提出想法,參與加入新材料的整個過程,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索游戲的興趣,真正促進幼兒與游戲材料的相互作用。
3.導引策略:趣味性輔助材料的加入
幼兒的想象是豐富的,當他們想出新的玩法時,應該鼓勵他們勇敢地進行嘗試,就如案例中幼兒添加牛奶這一材料的設想,最后真的出現了不同的流淌效果,可見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游戲水平,真的很重要。
四、讓幼兒真正成為玩墨游戲的主人
幼兒自主地參與活動,激發了探究興趣,發揮了玩墨游戲活動的實效性,不僅豐富了玩墨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激發了幼兒的游戲動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玩墨游戲的質量。其次,通過游戲,能夠發現產生的問題并及時鼓勵幼兒討論、交流,教師的觀察及指導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進一步思考玩墨游戲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從而助推幼兒游戲的發展,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通過玩墨游戲,趣味引導鼓勵孩子們通過水墨畫的形式感知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學前教育叢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徐田玲.淺談兒童水墨畫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1(1):112
[3]阿恩海姆,滕守堯,朱疆源.藝術與視知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昆山開發區蝶湖灣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