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玲



摘要:滎經黑砂器是一種沿襲了千年傳統工藝的黑砂器,固有它自身的文化體系與社會價值。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砂器本身具有的品質和功能如何適應現代人的居家生活方式,它所傳承的傳統技藝如何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形成了兩組矛盾。本文探究了黑砂器的傳承過程,探討了砂器在現代居家生活中的創新應用,論述了傳統工藝的發展如何通過創新設計才能使滎經黑砂器在發展中順應時代的變化。
關鍵詞:滎經黑砂;傳承文化;傳統工藝;創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TS9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7-0123-03
1滎經黑砂器概述
滎經黑砂器源于秦漢時期,它主要分布在滎經縣嚴道古城,從古至今常以作為飲食炊用之器而存在。滎經黑砂器作為一種地方性的文化延續,經歷了千年的發展過程,至今仍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滎經作為曾經的古城遺址,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考古價值。根據考古專家對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砂器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該時期陶器的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藝已具備了滎經黑砂器的主要特征。千年以來,砂器一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炊飲之器的角色,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飲食文化,這對研究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也有著重要的價值。滎經黑砂器隨著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走出小鎮,成為該地區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伴隨著砂器地輸出,它也成了該地區文化輸出的載體。黑砂器作為這里的特色產品,泥土原料特別,燒制工藝特殊,具有地方得不可復制性。黑砂器從其造型、功能、材料等方面所具備的地域文化特色與民族性的特色,使得黑砂器成為這一地區的代表產品。
1.1滎經黑砂器歷史
滎經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作為古代蜀國邊陲重鎮、商貿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是古代茶馬古道的必經驛站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及當地泥質的特殊性,該處是全國唯——處坑燒生產黑砂器的地區。滎經黑砂器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砂器,其歷史遠在宜興紫砂之前。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曾家溝發掘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陶罐、陶豆(圖1),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滎經黑砂器就已經成為當時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滎經黑砂器拙樸簡約、粗獷豪邁,以夾砂陶最為典型,滎經黑砂器也是夾砂陶文化發展的活化石。當今的滎經黑砂器享有“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的美譽,傳承了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其燒制工藝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滎經亦成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坑燒黑砂產業基地。古有西坡和尚《詠砂鍋》詩云:一排江水二排潮,才得溫和氣便高。器小不能成大用,兩三溪水起波濤。1931年本鄉劉俊之先生、也步原韻,曾詠《砂鍋訂一絕》:江西瓷品美思潮,難比砂鍋耐熱高。沒謂器微無大用,和腸平胃免波濤。
1.2滎經黑砂器的發展
滎經作為古代蜀國的邊陲重鎮,經歷了經濟繁榮以及春秋戰亂。砂器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時代經濟、技術條件、文化思想及民俗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從古至今,砂器都是這里獨特的代名詞之一。滎經黑砂器在80年代參加國內外的展覽,受到市場的青睞,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地激烈,砂器一成不變的造型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在90年代后期,黑砂器市場一度低迷,僅剩幾家以家族為單位的作坊還在勉強支撐。近幾年,黑砂器的發展在政府扶持、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開啟了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產業的發展開始漸漸回暖。
1.3滎經黑砂器的材料與工藝
1)材料的分析。滎經黑砂器的材料因地取材,千年來亙古不變。當地小坪村的黏泥土,是一種黃白色泥土,在當地又被稱為“白善泥”。白善泥質地細膩,無泥沙等其他雜質,黏性強,且合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燒制前混合一定比例的無煙煤和獨連碳二道煤的煤渣作為助燃劑,以達到燒制所需溫度。白善泥與煤渣的混合燒制同時增加了砂器的耐熱急變性、透氣性,燒制的飲食器具產品無毒無味,非常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養身的訴求。
2)工藝的分析。滎經黑砂器的燒制方式仍然延續了土坑燒窯的傳統形式。燒窯的土坑形如饅頭,在當地被稱為饅頭窯(圖2)。技工師傅通過一個巧奪天工的杠桿設計,撬動一個笨重的饅頭窯蓋子,使之能夠在燒制坑與還原坑上進行移動。在燒制時,窯內溫度高達1300℃,近乎達到了瓷器的燒制溫度。滎經黑砂器經過高溫燒制,其坯料充分燃燒,混合在里面的煤渣燃燒后成為具有吸附性的活性炭,作為飲食器具,起到凈化、抗腐蝕、耐酸堿的作用,同時不產生化學反應,無毒無害。出窯時,工人會將周身燒透,通紅的器物勾入還原坑中,再撒上杉木、松木屑。用天然植物的油脂通過高溫氧化為砂器上釉,在砂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物結晶,待其冷卻后,表層自然呈現出銀色的金屬光澤。
2滎經黑砂器的現狀
千年以來,當地人使用砂器烹飪食物的飲食習慣多以即煮即食為主,砂器很好地滿足了炊具即為餐具的功能要求。目前,市場中砂器產品缺乏創新、功能單一、形式簡單,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從而限制了砂器更好地發展。從80年代后期“滎經黑砂鍋”成為其砂器產品的代名詞可以看出,滎經黑砂器主要以砂鍋、砂罐、中藥罐等生活器具為主。直到現在滎經黑砂器所呈現出來的形態、功能、結構等與戰國時期釜、鍪等器物也是極其相似的(圖3)。市面上所售賣的器型大都還是延續了千年以前的造型特征,例如烹飪砂鍋仍然是“釜”的造型。日常生活中煲湯砂鍋與當地春秋時期出土的陶釜大體相似,仍然是鼓腹、卷唇。藥罐與當地戰國時期單耳陶鍪造型基本一致。
滎經當地的黑砂器傳承現狀主要是以傳統傳承方式,如家族傳承、子承父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以口傳心授來延續。90年代之后中國現代教育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受到教育的年輕人更愿意去條件好的城市工作。當地的人們經濟來源也不斷拓寬,相當多的年輕人有更多其他從業選擇。目前,黑砂器的制作人戶不足五十,直接影響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其次,還愿意從事傳統手工藝的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接觸外來藝術的信息較少,創新創造的能力不足,從而致使其作品陳陳相因、模仿守舊,重形式而輕內涵。盡管在這類傳承人中不乏技藝嫻熟的人,但多已年過半百,缺乏設計創新的能力。這些技藝人沒辦法再依靠該行業去養家糊口。這種不斷的惡性循環致使黑砂器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3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滎經黑砂器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設計意義
滎經黑砂器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的意義在于延續其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此外,通過創新設計從黑砂器的觸感、視覺感受,和在使用過程中進一步了解黑砂器,感知其地域文化內涵和文化哲理,進一步增強器物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推進傳統工藝的發展。滎經黑砂器作為傳統產業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它的發展不斷受到新材料、新技術的挑戰。滎經黑砂器也嘗試著做出相應的改變,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經濟價值和突出自身文化價值。
4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滎經黑砂器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設計策略
4.1注重“材美”
滎經黑砂器的創新應以滿足現代居家生活方式為出發點,依托品質,多樣化發展。目前,市場上的砂器產品從其功能、造型、審美等分析,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使用場景。滎經黑砂因時因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材美”就是滎經黑砂器的優勢之一。
滎經黑砂器獨特的“材美”是其優良品質的基礎,其黑砂養生淳樸的自然屬性正好契合消費者崇尚養身、親近自然、慢節奏、高品質生活方式的追求。傳統材料在新時代工藝的支撐下也迸發出新的活力,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現代化的機械工藝大大縮短了人工成本,打破了傳統砂器在產品制作上的局限性,融合更多設計方式,輔以創新制作出更加精美且符合現代生活家居的產品設計(圖4),如茶壺、工藝品、墻面裝飾、雕塑作品等。
材料,是依附于產品而言的,“材美”是人們在使用產品功能時候的體現。“功能變則器型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下,以滿足現代居家生活的審美價值、使用價值為切入點對產品進行創新設計,打破當下一如既往的產品形態。現代的鐵鍋、陶瓷鍋基于居家生活方式的創新設計就是很好的例子,突破傳統造型,符合現代居家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挖掘出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空間中的多角度應用實踐,拉動地方經濟,給傳承工藝帶來良性循環。
4.2注重“工巧”
我國最早的手工藝技術文獻《考工記》中有提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關于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應牢牢把握住古學中的總結,“工巧”是傳統工藝所必須保留并且繼承的部分,也是活化傳統的關鍵點。立足于此,滎經黑砂器的創新設計,應尊重傳統文化的延續,實現技藝與創意的結合。
立足于傳統,基于“工巧”的創新設計,在現代化的機械技術配合下,砂器的制作可以達到一個非常精細的程度,可以滿足更多不同類別砂器產品的生產。第一,可通過與不同材料的組合進行創新設計,如:金屬、木材、竹材等結合去擴展砂器產品發展的類型,從而拓寬砂器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空間與價值(圖5)。設計師創新設計的一組“天凈砂”砂器。通過材料組合的方式,豐富外觀造型,設計者巧妙地運用天然材質與樸質的砂器結合進行設計,土與木的融合,產生剛柔并濟的視覺效果和不一樣的觸覺體驗。第二,以砂器功能組合的方式為指導,“工巧”的特質可以使得砂器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砂器的實用性與趣味性結合進行創新設計,在繼承了砂器綠色環保、良好的透氣性、耐高溫的特性同時,滿足了人們更多生活需求(圖6)。設計師廖燁對滎經黑砂器的再設計系列作品——《樺》,產品包含了燈具、擴音器、果盤等,設計融合材料搭配、多樣化功能組合的方式。
4.3注重傳承方式上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發展并延續,而傳承人的發展決定了該手工藝的存續。目前,傳統手工藝發展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這是阻礙傳統文化發展最主要的問題。
黑砂器的傳承屬于傳統傳承方式,還應該與時俱進發展多元化的集體傳承方式,與職業教育、文化教育、企業培訓等進行聯合培養。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當地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保護工作深入引導之下,曾氏砂器開始與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在當地建立起了實習實踐基地。產學研模式的教育培養出大批具有砂器藝術的潛在人才。一些來此實習的年輕人由開始的喜愛到熱愛,以成為新一代砂器技藝傳承人為職業。當地文化教育中,將砂器的教育發展逐漸融入中小學,以參與砂器制作體驗為載體了解當地砂器文化的發展、以及當地傳統文化和歷史,讓廣大的青少年感受到精湛的傳統技藝和砂器文化的魅力。滎經黑砂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企業進行合作,與“寶馬汽車——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之旅”的項目,擴展了人們對滎經黑砂器的認知,開展群體性傳承。學員們能夠面對面與師傅或者傳承人交流并接受指導,極大地推動滎經黑砂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性傳承(圖7)。
保持滎經黑砂器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針對專業化的傳承人進行培養。當地幾家形成產業化的砂器企業可以聯合培養,并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之下開設傳統手工藝傳習所,帶動其他作坊中傳承人的綜合素質培養,也可外派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砂器產業的發展模式。也可借助外部力量,與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的專業設計師進行合作。在與優秀技藝工作者的合力推動下,擴展傳統砂器的品類,開發出新的功能、元素、形式等,使傳統手工藝在當代傳承中進行多元化發展。
5結語
中國擁有悠久的制陶史,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陶器。但是如今仍然活躍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且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卻屈指可數,滎經黑砂器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一部分,滎經黑砂器繼承并延續了兩千多年前的工藝,是一部黑砂陶工藝活化石。它既承載著古老文化,又體現著現代文明。傳統黑砂器的現代化發展應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以滿足現代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創新設計作為切入點,挖掘砂器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空間與價值,以多樣化的方式展現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