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小明

以色列因國土狹小缺乏戰略縱深,且周圍大多數是敵對國家,使其成為世界上受火箭彈、中近程彈道導彈威脅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曾發射39枚“飛毛腿”導彈打擊以境內目標,大多數都落在了特拉維夫附近,這給以色列敲響了警鐘。隨著伊朗導彈技術不斷提高,加上“哈馬斯”組織逐漸掌控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對火箭彈及導彈威脅的恐懼與日俱增。
2006年,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向包括海法在內的以北部地區發射了約4000枚火箭彈。這次火箭彈襲擊共造成44名以平民死亡,25萬人被迫疏散,100萬人依靠防空設施或帳篷避難。2000至2008年,“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武裝從加沙向以色列發射了超過4000枚各式火箭彈和4000發迫擊炮炮彈,直接威脅到以南部約100萬人的生命安全。以軍認為,來自其周邊國家和地區,如伊朗的近中程彈道導彈及加沙地區的大威力火箭彈是以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因此下大力氣加強反導系統建設。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大力發展區域導彈防御系統,既是維護自身安全的現實考慮,更是美國構建全球反導系統以實現其戰略利益的重要抓手。美國歷屆政府一直把維護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作為基本政策,在以多層次的區域反導系統的構建中,美國扮演了主要推手的角色。有統計顯示,二戰結束以來,以色列從美國獲得總計124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是獲得美國軍援最多的國家。早在1988年,美以正式合作研制“箭”式反導系統。2000年,“箭-2”反導系統正式服役,以色列成為當時全世界第一個部署區域反導系統的國家。美國雷神公司和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務系統公司,還聯合研制了“大衛投石索”反導系統。從2011財年起,美國一共為以色列“鐵穹”防御系統投資9億美元。
自2001年起,美以定期聯合舉行兩年一次的“杜松眼鏡蛇”反導演習,以演練情報共享與交互指揮能力。2019年1月,美國防部發布《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宣稱,為保護美國及其海外基地和地區盟友免受遠程導彈的威脅,提出強化美本土防御系統和區域反導能力的“一攬子計劃”。同年3月,美軍首次將“薩德”反導系統臨時部署在以色列,并投入兩國聯演。在美以宣布臨時部署“薩德”系統后,沙特也向美國支付在本國部署“薩德”系統的費用。媒體普遍認為,美國若在以色列和沙特同時布下“薩德”系統,可以保證隨時監控伊朗全境的導彈發射,加速形成針對伊朗的反導包圍圈。
以色列認為,要確保國家安全,必須重視區域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建立一個龐大的、能在多層次不同距離上實施攔截的防空體系。按以色列面臨的導彈威脅類型及種類,這套多層區域反導防御系統的第一層是“鐵穹”近程導彈防御系統,主要用于攔截各種火箭彈;第二層是“大衛投石索”中程導彈防御系統,用于攔截中近程導彈;第三層是“箭”式遠程導彈防御系統,用于攔截并摧毀伊朗的“流星-3”等及其他潛在敵人發射的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遠程彈道導彈。
2011年4月7日,“鐵穹”系統首次在南部城市阿佧克隆上空,成功攔截1枚來自加沙地區的火箭彈。2012年11月7日至10日,以色列共遭到737枚火箭彈的襲擊,“鐵穹”系統總共攔截了其中的245枚。2014年7月9日至11日,“哈馬斯”武裝組織向以發射了超過420枚火箭彈,其中的90%被“鐵穹”系統攔截。
“大衛投石索”中程導彈防御系統,則是以導彈防御組織與美國防部導彈防御局的聯合研究項目。該系統能攔截40至300千米射程的來襲火箭彈、巡航導彈和近中程彈道導彈。2017年1月,美導彈防御局和以導彈防御組織進行了“大衛投石索”系統的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測試。同年4月2日,該系統正式投入使用。
1986年,以色列加入美國“星球大戰”計劃,開始遠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項目研究。1988年,美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備忘錄,雙方合作研制“箭”式遠程導彈防御系統。2000年10月17日,“箭-2”遠程導彈防御系統入役,以色列成為當時全世界第一個部署區域反導防御系統的國家。2019年7月28日,“箭-3”系統在阿拉斯加州科迪亞克發射中心成功攔截了一枚彈道導彈靶彈,驗證了該系統的大氣層外反導攔截能力。就在以色列進行此次攔截測試之前,伊朗剛剛試射了一枚射程覆蓋以色列的中程彈道導彈。
盡管以色列已建成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區域反導系統,但鑒于周邊錯綜復雜的安全局勢,其在導彈防御系統方面的建設并未停步。目前,以色列正通過多種手段,繼續提高反導系統的預警探測、殺傷攔截、指揮控制及系統生存能力。
首先,是拓展反導系統的部署層次及范圍。由于以國內城市大多瀕海,敵方很可能把簡易船艇作為火箭彈的發射平臺,進而從海上發起對以瀕海城市及重要海上目標的火箭彈襲擊。目前,以導彈防御體系還僅限于陸地范圍內,以軍已多次表示要建立海基導彈攔截系統。
其次,是尋求激光武器等成本更低的攔截手段。2019年,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向以色列發射了約1300枚火箭彈,只有478枚被“鐵穹”系統攔截。“哈馬斯”武裝組織自制的“卡桑”火箭彈造價最高不超過800美元,而“鐵穹”系統所使用的“塔邁爾”攔截彈的造價則超過3.5萬美元,性價比著實不高。相比之下,激光反導系統能攔截小至無人機、大至導彈的目標,每次攔截成本不到10新謝克爾(約合2.9美元)。為此,以軍正考慮與美國合作研發成本更低的激光武器用于反導。
再次,是優勢互補,提高聯網作戰能力。目前,“大衛投石索”只能攔截彈道相對固定的目標,如果面對具有一定電子對抗能力或導彈變軌能力的對手,系統效率會急速下降。受限于雷達性能,其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也不算太強。以計劃在“大衛投石索”攔截目標失敗或無法攔截的情況下,由低層“愛國者”導彈進行攔截。
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曾盛贊“大衛投石索”系統,是美以導彈防御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并對美導彈防御局局長詹姆斯·敘林表示,“相比單打獨斗,合作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毫無疑問,以色列利用其與美國的緊密盟友關系,已建立一套多層次的區域導彈防御系統,使得以色列在未來能應對周邊國家幾乎所有類型的導彈威脅,這不僅完善了以反導防御能力,還使其成為美國全球反導防御體系的最前沿,實現了彼此的利益捆綁。
然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武器裝備也講究攻防相克。導彈防御系統的構建,本就是一種“零和博弈”,更多的是謀求戰略優勢。這種將自身安全建立在周邊國家的不安全基礎之上的策略,勢必會引起周邊國家的反制。這些國家要么加快發展導彈突防的能力,要么自身也發展導彈防御技術和能力,從而將戰略失衡的態勢扭轉到戰略平衡的格局上來,而這將進一步惡化以色列的安全困境,使雙方陷入無休止的“敵意螺旋”。這無論是對謀求絕對安全的以色列,還是日益復雜難解的中東局勢,恐怕只會帶來更多變數,也無益于實現中東地區的持久安寧。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