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炳林
摘 要:銀器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這一兼具了工藝與貨幣、實用與審美的器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飽受人們的青睞。這也造就了銀器文化及其制作工藝上的繁榮。本文就我國銀器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并從傳承的角度就銀器制作創新發展的策略予以了總結。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當中的一顆明珠,銀器制作者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現代生活方式所融合,才能夠讓這一古老技藝展現出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關鍵詞:銀器;傳承;發展
銀器在中國歷史文化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過了跨越千年的傳承,已成為融入民族血液和情懷的重要器物。由銀器所折射出的不僅有工匠的智慧,更有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寓意和追求[1]。時至今日,銀器作為一種傳統工藝與貴金屬結合的典范,仍在被人們所推崇。手中的文化遺產乃中華民族的標志,是維系中華民族存在的血脈和生命線,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源泉。銀器制作工藝的傳承者需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傳統文化及傳統制作技藝的土壤當中覓得新的生命力,推動銀器制作工藝的新發展。本文將從傳承和發展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解讀。
一、我國銀器發展的歷史
隨著銀器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其作為器皿和飾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趙國、齊國故地出土過早期的銀器。從價值上看,這一時期銀子兼具貨幣的職能,這也就決定了銀器具有貨幣和藝術品的雙重屬性。達官貴人對銀器的趨之若鶩,說明銀器不僅是一種財富的象征,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從工藝上看,戰國時期的銀工藝主要作為青銅器的點綴,多以錯金銀的技藝呈現。到秦漢時期,銀器的加工已較為成熟,并擺脫了青銅傳統工藝的束縛,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這一時期的銀器在不僅整體器型上更為地簡潔,加工技藝也更為的精細,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匈奴、滇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金銀制品,充滿濃郁而獨特的異域風情。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廣為傳播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銀器制作的風格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特點。銀器發展的最為鼎盛的時期是在唐朝,在這個經濟實力、文化交流、技術水平都十分發達的歷史時期,銀器的制作無論是從品類,還是技藝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已能夠成熟地運用澆注、焊接、錘擊、拋光、鏨刻和鏤空等制作工藝,并廣泛地應用于佛教祭祀、居民生活、裝飾佩戴等諸多方面。受益于盛唐時期的開放政策,我國的銀器在這一時期也開始進入海外市場,銀器制作工藝也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得以輸出。直到現在,東南亞、朝鮮半島及日本都還流傳著我國較為完整的傳統銀器制作工藝,從這一側面可以窺視我國銀器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而后的宋代銀器形體比起唐代普遍更趨小巧,顯得清秀雅致。遼金元銀器則既有少數民族特色,又深受漢族銀器傳統的影響,時而呈現異域風情,時而呈現濃郁的漢風。晚清銀器要富麗堂皇得多,受皇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銀器上的紋樣開始以龍鳳為主要創作元素。新時代的中國銀匠創造力得到極大地激發,在生活、藝術與自然之間尋找恰好的平衡,一件件藝術品佳作在這一時期得以集中呈現,中國銀器發展也掀開了新的篇章[2]。
二、我國銀器創新發展的策略
2.1發掘傳統銀器文化的價值
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首先應重視傳承的問題,要從傳統文化當中找到工藝發展的根基和藝術創作的源泉。個人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老文化的價值不應背離。文化有著超越空間、時間的能力,能夠在融合當中得到新的生命力的支點。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當中,不應以犧牲古老的文化為代價,去尋跡于無根之水、無本之木,而應當結合傳統與現代,使傳統手工銀器在現代技術的推動下煥發出新的光彩。要在瀚海的古代銀器文化中擷取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并將存于時空、散見于民間的文化融入于自身的銀器創作當中。只有這樣,銀器技術的發展才能在銀器文化的滋養當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2.2注重銀器制作技藝的傳承
與現代工業不同,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手工藝人才,從業者數量的多寡是傳統工藝傳承當中的一個重點問題。但是現在愿意從事銀器手工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方面受制于銀器技藝傳承中的師徒制在人才培養規模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在培訓體系層面一直未能實現向院校教育層面上的發展[3],這也使得銀器制作技藝的傳承始終無法逃離“小”的怪圈。時代的變化,要求銀器的傳承者們能夠以更為現代、更為科學的視角,來完善銀器技藝的傳承體系,并實現對銀器技藝人才的培養。銀器技藝面對受眾小、參與人數少等突出問題,應將有效的培訓資源運用到“好苗子”的身上。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為更多的人樹立一個成才的模式和標桿,這將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提升銀器技藝的影響力,突破當前技藝傳承上的瓶頸。
2.3深化對互聯網媒介的應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工作,全社會迅速地掀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思想熱潮。在傳統文化越發受到關注的今天,人們對民族文化和身邊文化的敬仰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越來越希望看到民族文化因子所給身心帶來的洗禮和震撼。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供藝術欣賞的平臺更為地多元[4]。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充分地重視銀器技藝的推廣和宣傳工作,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打破銀器文化在時空的界限,依托銀器的自身濃厚的文化因子,不斷打造其發展的“核心吸引點”。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構建起銀器文化的專屬網頁、公眾號、視頻網站等立體化的資源及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多渠道的銀器文化推廣,讓更多的人喜歡它,使用它,收藏它,這對于銀器的全面繁榮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結束語
銀器制作在我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價值,這一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技藝與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訴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兼具了工藝與貨幣、器物與審美的等層面的融合,發展至今,技法更為成熟,創作更具特色。銀器制作者應在迎合新時期大眾需求的背景下通過在發掘傳統銀器文化的價值、注重銀器制作技藝的傳承等方面的不斷發力,推動銀器制造業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詹東升.探究銀器制作的歷史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20,(8):12-13.
[2] 曹畢飛,何進,陳曼琪.白族銀器鍛造工藝新研究[J].湖南包裝,2019,34(4):65-69.
[3] 梅璐琳.清代宮廷金銀器的美學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6.
[4] 姜逸洲.略論晚清時期外銷銀器的“奢華”之美[J].創作與評論,2017,(20):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