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冉 張世海
【摘要】“洗稿”作為新聞行業的“頑疾”,不僅損害原創者的利益,也傷害著新聞業的健康發展。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的人工“洗稿”還是智媒時代的機器“洗稿”,本質都是無償占有和使用他人勞動成果的侵權和抄襲行為。治理“洗稿”的關鍵除厘清“共享”和“抄襲”的邊界外,成立“防洗稿聯盟”,倚重技術確定行業標準和通過制度和機制建立調節規范從業者行為,都具有保護原創和保障良好行業生態的探索價值。
【關鍵詞】新聞;洗稿;成因;治理
2019年1月,資深媒體人黃志杰在個人公眾號“呦呦鹿鳴”發表的《甘柴劣火》刷爆了朋友圈。《甘柴劣火》是一篇整合了多家新聞傳媒網站所發布的新聞并融入個人觀點的自媒體“爆款文”。財新記者王和巖對于文章中的事實材料大量取自公開報道表示譴責,并稱其“洗稿”,雖然文章注明了出處,但在王和巖看來仍不能免責。自此,“洗稿”這種行業現象和“頑疾”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當話題逐漸發酵,質疑逐漸增多,回應和給予合理解釋成為行業必須直面的問題。何謂“洗稿”?為什么要“洗”?在解析現象的同時,倫理和價值層面的辨析也顯得尤為必要。
“洗稿”本是新聞行業用詞,用借喻的方式多種意味地表述記者對他人作品進行使用和再加工的行為。“洗稿”一詞脫胎于“洗錢”(moneylaundering),意指新聞媒體特別是網站和自媒體通過一系列手段將稿子由“黑”洗“白”,隱藏且掩蓋其真實的來源,爭取審查時間差或躲避著作權等可能的責任和糾紛。[1]“洗稿”在行業內部被視為默認的“常規戰術”,記者們根據其他媒體報道的新聞“改頭換面”重新制作標題或在正文中“摻雜”進一些自己的資料、觀點后署自己的名字發表,或者與其他媒體記者合作,分頭采訪,然后交換文稿,各自根據需要,整合或重新編寫后發表。但這種傳統的洗稿方式,大多發生在傳統媒體時代,多在同一媒體集團內部,因此并未引起太大非議,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可責性。[2]但當撰文方與其他媒體記者并非合作關系,也不存在同一單位歸屬和承擔相應的“分享”責任,其獨立勞動被其他媒體記者無償復制和使用,或與其他媒體的新聞合并在一起進行整合發布時,就可能引發爭議。
(一)“洗稿”如何“洗”?
從手段上看,“洗稿”大概有兩種套路:傳統媒體時代的人工“洗稿”和智媒時代的機器“洗稿”。
人工“洗稿”的常見方法有:一是“洗題”,把他人文章拿來,改個標題,然后公開發表。在人人忙碌的“讀題”時代,這一策略屢試不爽,長盛不衰,直到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報刊單位及其所辦新媒體采編管理的通知》(新廣出發〔2017〕44號),明確要求“轉載其他新聞單位的新聞報道,不得對原稿進行實質性修改,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和稿件原意,并應當注明原稿作者及出處”后,才有所改觀。二是“洗詞”,把文章中非意義核心又無傷大雅的詞匯替換掉,譬如各類虛詞,也包括一些可以用同義詞替換的實詞或句子,用以降低復制比,獲得檢測上的通過。三是“洗序”,把文章的句子語序、段落順序進行調換,以逃避檢測和公眾識別。四是“洗材”,在原文基礎上,增加或減少素材,或通過“腦補”來進行縮寫、改寫、擴寫,以形成與原文較大的區別。五是“洗意”,在原材料的基礎上,借助他人的文章成果提煉自己的觀點并發表看法。還有一種“洗”法比較隱蔽,為多稿整合,把多篇文章的內容拼接在一起,重新“洗牌”和編寫,使稿子看起來更像“原創”。
機器“洗稿”在近年來頗為流行。網上公開叫賣的“洗稿”軟件有“小發貓AI+”“洗稿神器”等。在淘寶,有網店公開售賣洗稿軟件套餐,“一個爆文的產生要經過采集、偽原創、檢測(查重)、發布這四個環節,本套軟件包括這幾個步驟所需要的軟件,包括這幾個步驟的軟件套餐是38元”,復雜一點的也不過48元。[3]相比于人工“洗稿”,機器洗稿降低了成本,但能量卻更大,不僅可以“洗”文字,一鍵生成“智能偽原創”,而且還可以“洗”視頻,掐頭去尾,抹水印,去角標,調畫面,改語速,做短視頻的“搬運工”。[4]
(二)“洗稿”的本質是抄襲
《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其作品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魏永征教授認為,合作型的“洗稿”不存在版權問題,但問題是“洗稿”今天在網絡上發生了異變,已經不再具有符合傳統媒體時代實際情況的可理解性,完全不是某些場合會發生的思想或者事實的重合,而純屬是“表達問題”———只是做了一些語句、詞語的調整,“此類情況都是不允許的。”[5]因此,他認為此類情況下的“洗稿”與剽竊無異。
“洗稿”的本質是抄襲,雖然在實際操作上和完全抄襲行為有所不同。“洗”比簡單的“抄”多了一層過濾,多了一些加工。但“洗”的本質無非是掩蓋抄襲他人的“痕跡”,喬裝成“自己作品”的模樣,讓別人識別不出來。無論其手段是“摻雜”還是“添加”,是“掩蓋”還是“裝飾”,是人工還是機器,都難改其“復制”“粘貼”背后非法竊取和使用他人成果的用心和抄襲本質。
“洗稿”猶如一枚被掩蓋的定時炸彈,帶來的是重重危機。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認為,“有些新媒體、自媒體,不但沒有新聞采編資質,還長期對原創媒體進行‘洗稿‘攢稿‘扒稿,不僅涉及最起碼的新聞倫理道德問題,這種行為也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公平。”[6]這種“不勞而獲”又成本低廉的“洗稿”行為,不僅“洗”掉了行業的公平公正,也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洗”掉媒體行業的良好聲譽和未來發展。
既然都知道它的危害,為什么還會屢禁不止甚至明知故犯,不斷重復這樣的“洗稿”陋習呢?
(一)對“媒介融合”的錯誤理解和使用
媒介融合本是將多種媒介的功能融合,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效率。其中做得成功的當屬《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通過“報、網、微、端”一體的信息采編聯動,加工生產出受眾歡迎的“爆款文”,并根據不同平臺特征進行加工和發布。“中央廚房”的生產模式是對媒介融合的“標桿式”闡釋,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引發各級各類媒體爭相模仿。但畫虎不成反類犬:錯誤地把信息收集當作信息復制,把平臺整合當作無邊界的使用,把權威觀點當作萬用論點,把《人民日報》當成了所有“人民”都可以自己取用的資源,把融合當成了“整合”,而忘記了媒體的單位和版權屬性,形成了對知識產權的忽視和漠視。
(二)媒體競爭使原創成本增加
媒介大眾化的發展使媒體由過去的官媒“一家獨大”轉變為現在的“百家爭鳴”,自媒體的崛起無疑是媒體行業這份“大蛋糕”上的一個強力競爭者。在有限的新聞市場里,技術優勢、宣傳優勢和人員優勢成為超越對手的有力手段,因此,各大媒體間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原創內容、獨家內容更能吸引受眾眼球。
但在傳統媒體的優勢下,新興媒體的“創業”成本過高:一方面實地采訪調查是自媒體人力物力“不能承受之重”,另一方面要一直保持“獨家”觀點和與其他媒體迥異的特色也實屬不易。要維持自媒體的市場競爭力,就得有能夠吸引粉絲和廣告的超過“十萬+”的爆款文,在“原創”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洗稿”就成為“聰明”的選擇:一方面“洗稿”可以免去采訪和調查成本,減少支出;另一方面“洗稿”可以博多家之所長,錦上添花,踩著“他人的肩膀”往更高更好處走。自媒體的這種侵權行為雖受道德譴責,卻是“生存之道”,若侵權對象是高質量作品,能為自媒體帶來更多關注和實質性利益,譬如高額的廣告收入,在“民不告,官不究”、侵權成本低廉的情況下,“洗稿”就是值得冒險的行為。
(三)多元媒體時代的監管薄弱
媒介多元化使受眾的信息獲取有多種渠道,從紙質媒介到廣播媒介再到網絡媒介,一切全憑受眾興趣。多元媒體時代的到來,伴隨而來的還有許多投機和違法分子。因為監管對象的增加,媒體市場的監管需求和工作量都在加大。在對意識形態、色情、暴力等內容安全監督、平臺使用安全、用戶品質素養等的監管排序中,版權和內容質量的監管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相對較為薄弱。除此之外,“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洗稿侵權案取證難,維權周期長,訴訟成本高,導致洗稿現象頻發”也是“洗稿”容易滋生的重要原因。[7]
“知乎”上有一位作者得知自己的作品被咪蒙“洗稿”以后曾滿懷無奈地發出疑問:“在文章被抄襲都不一定能得到保護的年代,面對洗稿這樣的難題,該怎么辦?”更有同病相憐者感慨,如果說原創是金子,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話,現在的擔心是“金子是否能安心熬過黎明前的黑夜,不被覬覦的大亨偷走擺放在自己的博物館中”。[8]治理“洗稿”,猶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戲,在“小偷”數量龐大、手段多樣,讓人防不勝防的時代,如何在定性、“量刑”等方面有清晰的界定和科學化的分析方法,至關重要。
(一)厘清“共享”和“抄襲”的邊界
當下“共享”經濟成為時代潮流,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房屋等一系列“共享”產品的出現是社會的進步,也是公眾素質提升的一種體現。但是,共享是以共同所有權、協議或契約等為前提的,不等于無條件的“共有”“公用”。新聞作為公共產品,其公共屬性的確立是以“契約”為前提的———人民把自己的知情權實現委托和賦予記者并轉化為采訪編輯傳播權[9],所以受眾可以“共享”。但在以贏利為目的的新聞生產中,廣義的“共享”就失去了普遍的知情權滿足的依據,必須以所有權擁有、合作和利益分成的協議等為前提,才能獲取“共享”他人勞動成果,進行編輯、修改和傳播等行為的合法性。失去了這一前提,“共享”就變成了對他人成果的剽竊和侵犯,必然面臨法律和職業道德的雙重審判和制裁。
(二)保障原創之“利”不可侵犯
20世紀80年代,《紐約時報》為了保障記者利益和新聞的獨家性,開始嘗試“付費墻”模式,將新聞用一堵看不見的“墻”隔開。后來的事實證明了新聞的付費模式并不能挽回廣告收益的下滑,難以挽救其頹勢。當時學者稱“付費墻”模式使得新聞所具有的公共屬性被摧毀。但是在2015年,美國報業巨頭“論壇報業”宣布將旗下所有報業納入“付費墻”模式,由此使得“論壇報業”的訂閱量上升了37%。有人由此預言,我們已經進入到了“知識經濟時代”。
在國內,使用“付費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專業類雜志《財新》;近年來圍繞“洗稿”問題進行批判和清算聲音最為強烈的也屬《財新》。早在2015年的“世界知識產權日”,財新網與知乎等內容平臺以及眾多原創媒體一道,發起“保護原創,尊重版權”的聯合倡議,呼吁尊重內容原創者的基本權利———署名權和使用權,提出“原創者不被保護,這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如果沒有對原創者的尊重,我們將難以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創作優質內容,而這只會讓我們這個世界,讓中文互聯網變得愈加粗鄙、無趣和灰暗。當所有的人都沒有動力寫下動人的文字、拍攝優美的照片、錄制啟發人心的視頻的時候,我們就只能在低水平復制中輪回”[10]。
“付費墻”模式在當下的新聞模式下不失為一種有效捍衛新聞人利益的方法探索。對于時政類新聞可以選擇進入公共閱覽模式,而對于帶有評論和個人思想的新聞可以選擇納入“付費墻”范圍,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新聞人的利益,實現作品創收。同時,成立“反洗稿同盟”,對于行業規則破壞者,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予以警告或將之驅逐出行業,以營造用合法手段懲戒抄襲和治理“洗稿”環境。這一點尤為必要。
(三)成立“反洗稿同盟”,用多元方法清除“洗稿”環境
面對洶涌的“洗稿”現象,業界和學界專家提供了完善政策法規、建立監管平臺、設計洗稿檢測系統、委托第三方進行評判、自媒體行業自律等多種問題解決方案。但無論何種方案,都需要政府、行業和作者個人的共同參與和聯合行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洗稿”治理的總體思路。
1.倡議建立“反洗稿聯盟”
其功能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倡導“聯盟者”自律,保證自己不從事“洗稿”活動;二是制定行業標準,科學定義“洗稿”及界定其使用邊界,設計評判指標和評定系統,做到查重有數、定性有據,準確研判;三是建立“查稿”平臺,使用技術手段查看時間“痕跡”和內容衍生情況等,確定原創,辨識文稿的內容變動和使用流向,防止“洗稿”的發生和可能的糾紛;四是形成最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吸引政府管理部門、第三方評價機構、司法和其他知識咨詢機構等參與和形成聯動機制,受理公民舉報,實施爭議仲裁,引導行業風習,治理行業環境等。
2.倚重技術
“洗稿”可以“一鍵生成”,也應能“一鍵查詢”和開展治理。通過“查稿”平臺確定原創者身份;通過“查重”技術確定被“洗”的程度,通過“自動分詞技術”等進行“洗稿”與否的定性;通過“目標跟蹤技術”等進行作者和平臺的跟蹤,關注和監督有“洗稿”習慣或傾向的人和平臺,進行技術干預。
3.制度調控
治理“洗稿”同樣“人治”不如“法治”,信譽評價、獎懲辦法等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譬如建立受眾舉報機制,鼓勵受眾對“洗稿”或疑似“洗稿”的文章進行舉報并對舉報者給以評分獎勵;建立平臺及作者的信譽評分制度,用于日常監管和輿論引導;配合司法部門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對聲譽良好的平臺給予聲譽、物質等多種獎勵,對違規者給予刪除原文、限制活動直至查封等處罰。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正向的建章立制,確定行業規則和制定行為規范,引導和形成健康、活躍的原創環境和氛圍,從根本上激發行業活力。
[本文為2017年度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平臺項目“全媒體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7-XWXY-0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魏芳.追蹤財新傳媒為記者作品維權事件[EB/OL].http://www. prccopyright.org.cn/staticnews/2014-01-23/140123104847703/1.html.
[2]許春明,潘娟娟.“洗稿”的法律定性及其規制[N].上海法治報,2019-02-20(B05).
[3]郭璐璐.驚呆!洗一篇六神磊磊的稿子,也許只需要48元?[EB/ OL].http://news.sina.com.cn/o/2018-04-13/doc-ifyteqtq9318923.shtml.
[4]錢一彬,周小苑.“洗稿”工具調查:一鍵生成偽原創會員可轉換圖片[EB/OL].https://pf.rednet.cn/c/2018/08/09/4702260.htm.
[5]魏永征.在“洗稿”名目下的剽竊[EB/OL].https://mp.weixin.qq. com/s?__biz=MjM5MzMxNjcyOQ%3D%3D&idx=1&mid=2653818453&s= c077e2c2046c641929322fe6cccdc921.
[6]張洪波.“洗稿”究竟傷害了誰[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1-17.
[7]趙泓,陳因.自媒體洗稿的成因、界定及防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2):34.
[8]知乎.被咪蒙洗稿了,該怎么辦[EB/OL].https://www.zhihu.com/ question/54664775.
[9]張凌云.私法知情權產生的契約基礎[J].現代商業,2013(5):288.
[10]保護原創,尊重版權[EB/OL].https://chuansongme.com/n/1329566.
(王旭冉為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2018級碩士生;張世海為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