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娟 張敏 張志昌
(德州市人民醫院住院部一部手術室,山東德州,253000)
壓瘡是一種皮膚組織損傷、潰爛或壞死癥狀引起的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局部組織在外界摩擦力、垂直壓力等作用下導致局部組織微循環障礙引起的,術中及術后最為常見[1-2]。術中壓瘡的發生是一種急性壓瘡,與手術時間、麻醉、活動受限等因素有關,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增加患者痛苦。臨床研究表明,通過護理干預患者術中壓瘡效果顯著,因此,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探究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效果,選取2019年 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手術室護理人員36例為研究對象,總結分析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效果。實驗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手術室護理人員36例為研究對象,觀察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對照組進行常規培訓。觀察組男性女比例為21/15例,年齡為20-35歲,平均年齡為(27.3±2.8)歲。對照組男性女比例為11/25例,年齡為22-33歲,平均年齡為(26.1±2.3)歲。
對照組進行常規培訓,觀察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所有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的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具體內容包括:(1)培訓內容:結合相關文獻制定術中壓瘡的概念、分期等相關基礎知識學習計劃,同時包括按摩、潮濕、麻醉等對壓瘡發生的影響因素,術中受壓部位的影響因素,各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特點,不同手術壓瘡的發生情況,告知患者術中壓瘡的危害,安全護理行為的認知,術中采取的輸液加溫儀、紅外線加溫儀、加溫毯等保溫措施的方法,麻醉者被動活動方法、皮膚觀察法、進行皮膚消毒處理時脫碘方法的不同等。(2)培訓計劃 首先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知識培訓,講解術中壓瘡的相關知識和防范行為措施。每次講解半小時,每周共4次。其次在知識培訓結束后,進行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行為進行培訓,將術中壓瘡的相關預防知識進行現場演示操作。在此過程中分組進行,每次培訓一小時,每周4次。在每次結束培訓后,向護理人員發放相關的術中壓瘡防護資料,加深護理人員的印象,督促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術中壓瘡的相關知識與防范能力,并做好后期的跟蹤工作,出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護理人員將培訓知識熟練地運用到對患者術中壓瘡的護理中,降低患者術中壓床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觀察培訓前后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評分變化。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評分采用院內自制量表,分為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兩個維度,共計20個題目,每題5分,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越好。
培訓前兩組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評分均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培訓后兩組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評分均高于培訓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培訓前后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評分
壓瘡又叫壓力性潰瘍,術中壓床的發生概率很高,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影響手術效果,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目前,根據壓瘡部位的差異分為淤血紅潤期、炎性浸潤期、淺度潰瘍期、壞死潰瘍期、全層組織喪失等5個時期[3]。因此,予以手術患者護理干預對預防術中壓瘡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手術室護理人員對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直接影響患者術中發生壓瘡概率。對于手術室護理人員予以短期的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不僅可以使手術室護理人員掌握全面的壓瘡相關知識,還能糾正錯誤的護理行為,提高規范、科學的防范術中壓瘡行為,從而使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減少術中壓瘡的發生概率,保障患者的預后結果。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培訓后護理人員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明顯高于培訓前。
綜上所述,針對手術室護理人員,予以短期的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增加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患者術中壓瘡的發生風險,在臨床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