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中與新媒體融合不夠、缺乏理論深度、全員互動性條件不足、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等問題,提出提高思政課互動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運用新媒體技術,構建高效的互動模式;強化教學設計,展拓互動教學的深度;轉換教學思維,組織學生實行“大班教學、團隊合作”;改變單一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多層面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思政課 ?互動教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163-02
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按照“八個統一”的要求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全面提高思政課的質量水平。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高“教”與“學”的質量,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實踐證明,思政課采用師生互動教學的方式,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參與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思政理論入腦入心,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互動教學的內涵和具體形式
所謂互動教學,是把教育活動看作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把教學活動看作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與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的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當前高校思政課的互動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主題討論式。教師結合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組織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開展討論,通過提出問題、思考討論、尋找答案、總結歸納等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整個互動過程主題明確、場面熱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第二,案例分析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精選熱點案例,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精選案例,主要包括理論講授、案例闡述、設置懸念、深度剖析、提供方案等環節,整個互動過程環環相扣、形象生動、目的明確,很好地實現教學的針對性,是當前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一種互動教學方式。
第三,角色扮演式。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和相關角色,組織要求學生扮演指定行為角色或進行角色互換,并對行為表現進行評定和反饋,互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角色扮演式以更為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深受大學生的喜愛。
第四,新媒體互動式。教師運用新媒體輔助教學,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如開展學情調查、知識檢測、布置任務(作業)、發表評論、網絡答疑等。新媒體互動式為師生交流拓展更為廣闊的平臺,也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更為便捷和迅速。
第五,社會實踐式。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參觀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社會調查、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二、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由于新媒體沖擊、教學條件限制、教師自身素質等原因,思政課互動教學實施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動教學與新媒體融合不夠,部分教師只是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管理。針對大學生上思政課“逃課率高”“抬頭率低”等問題,部分思政課教師采取“堵”的管理方式,如運用“云課堂”“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互動軟件對學生進行點名;對上課玩手機的學生進行批評或扣分處理,個別教師甚至沒收學生手機,或安裝手機信號屏蔽儀,定時開啟信號等。這些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管住了學生,但容易讓學生對思政課產生逆反情緒,不利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互動教學。思政課教師應考慮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互動教學,而不只是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管理。
(二)缺乏理論深度,部分課堂互動停留在淺層面,難以實現教學目標。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以完成知識目標為最終任務,忽略對學生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培養。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準確,對新課標精神領會不到位,在開展課堂互動前欠缺充足的材料和觀點準備,設計的互動問題過于簡單、挑戰性不夠,缺乏理論深度,難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面對教師的提問,部分學生只是消極的聽眾。
(三)授課班級規模大、人數多,師生互動涉及面小。當前,由于高校擴招、師資隊伍數量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數高校都使用大班教學。大班教學不利于開展互動教學,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性極易被忽視,部分學生課堂存在感低,互動情緒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課時有限,加上學生規模龐大難以開展互動,部分教師在實踐中選擇以講授為主,互動教學成為老師和少數活躍學生的互動。
(四)缺乏多元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教學評價不夠科學。當前思政課的評價體系中,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包括期末考核、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實踐作業等方面,課內外實踐成績雖然占一定的比例,但這種簡單的考評方式,很難考查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更側重于考核學生掌握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忽略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人生(或社會)重大問題的能力,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只注重課程成績,而對教師發起的互動教學環節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
三、提高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實施性的策略
(一)運用新媒體技術,構建高效的互動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課堂管理,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為互動教學服務。在課堂上,可以通過“云課堂”“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互動軟件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課中互動、課后作業等,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在課外,可制作微課、慕課、短視頻、加圖網文等資料供學生學習,還可以通過增設自由交流平臺(微博、微信、QQ等),通過學生的發帖、留言、評價記錄等檢驗教學效果及掌握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動態,構建平等、高效的互動模式。
(二)強化教學設計,展拓互動教學的深度。深度的互動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反復打磨、精心設計,因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精確解讀上級文件,熟練掌握理論知識,精雕細琢教學內容,敏銳捕捉熱點問題,理解透徹教學重難點,以及有效評估課堂互動效果,這些都是實現深度互動教學的關鍵因素。
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吃透教學重難點,結合教學目標,堅持“以教學設計為王”,在設計互動環節過程中講究教學藝術,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針對性的問題,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學生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鼓勵學生勇敢探究、勇于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僅靠教師的理解去指導學生。
(三)轉換教學思維,組織學生實行“大班教學、團隊合作”。受學生數量和課堂時間的影響,“大班授課”不利于開展全員互動教學,很大程度影響了思政課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而“團隊合作”可彌補這一缺點。
將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6人),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來“掙”得平時分。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法律內容為例,教師提前將案例以抽簽方式發給學生,并提供相關學習資料,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案例內容拍攝成法律小視頻在課堂上現場展示,沒抽到案例的小組可以結合相關知識點對案例進行分析或點評,由教師根據作品質量及現場反饋情況給學生加平時分。小組合作內容包括主題討論、新聞播報、情景模擬、模擬法庭、知識競賽等。團隊合作凝聚了集體的力量,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很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改變單一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多層面的評價體系。合理的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既要能檢驗教師教學目標的完成,也要能考核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建立多元化、多層面的評價體系,應把學生的成績評定與課堂表現、課內外實踐情況相結合,既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縮小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重點考核學生的遵紀守法、社會公益、好人好事、學習態度、所屬團隊表現等,將學生對期末成績的關注轉向對學習過程的參與,注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有機地結,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
總之,思政課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改革者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高效的互動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實現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參考文獻】
[1]沈震.思想政治理論課全員深度互動教學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
[2]莊三紅.互動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熱運用與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
[3]謝仕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4).
[4]張蕾.關于高校思想政治課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
[5]林素琴.從“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9.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研究——以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9SZ03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樂燕(1985— ),女,漢族,廣西北海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學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