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瀅瑩
摘 要:音樂是我國基礎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也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教學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的發展。鑒于此,本文筆者就從提升教師魅力,吸引學習興趣;創設情感情境,打開音樂思維;采用律動教學,加強節拍掌握;加強音樂賞析,提高音樂實踐;課堂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發展幾個方面方面,探究小學音樂課堂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培養
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任務,要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進而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然而,目前音樂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仍有教師過于關注技巧的訓練,采用單方面傳輸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音樂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對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利用好音樂課堂這個平臺,積極革新自身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一、提升教師魅力,吸引學習興趣
學生對老師的信服程度也就是教師的魅力,是影響課程的重要因素。學生一般對于喜歡的老師,也會喜歡他的課程,上課就會更加的專注,這樣就能在無形中提升課堂效率。因此,小學老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努力的提升個人魅力和自己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做到用笑容感化學生,努力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提高自身音樂專業知識素養,得到學生的信服。
例如,筆者會經常給學生展現自己,經常給學生唱歌、跳舞、講述一些趣事與經驗,使學生對筆者產生喜愛崇拜的情感。然后他們就會很愿意跟筆者交流溝通。通過了解筆者知道一個女生唱歌很好但是他很害羞不敢表現自己。在課上筆者會盡量讓他展現自己,他有時候即使唱錯了,筆者也會對保持笑容,慢慢的她就放下了防備,敢于表現自己,當然,也獲得了學生的掌聲。這就說明笑容和學生的喜愛與崇拜,對教學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創設情感情境,打開音樂思維
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情緒的宣泄,是對個人內心思想情感的外在表達。故我們可以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導入,打開學生的音樂思維空間。小學階段的學生,情緒往往是以主觀化為準則,良好的情境導入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專注的投入到相關情緒中去,從而為音樂的教學作出良好的鋪墊作用。
例如,在教學“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曲時,為了打開學生的音樂思維空間,筆者便結合歌曲的相關意境進行了情境的創設。首先,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外婆的澎湖灣》的創作背景,是根據潘安南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改編,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體驗音樂所蘊含的情緒和內涵。同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外婆的澎湖灣歌曲mv,視頻與音樂旋律形成了美妙的交織,使得音樂的內涵以畫面的形式直觀的呈現出來。如此,通過“創境悟情”的形式,就極大地促進了音樂教學的導入有效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三、采用律動教學,加強節拍掌握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律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他十分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能夠良好的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加強學生的音樂學習。學生在聽到音樂時,出于本能的會受到歌曲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的影響,調動身體的器官,進行有規律的擺動,這種擺動就屬于音樂中的律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既要控制課堂教學的秩序,又要給予學生律動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在自發的擺動中,加強對于音樂節奏的掌握。在實際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節拍開始,引導學生節拍中掌握強拍與弱拍,并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動作。
例如,我們可以借助“拍球操”來進行有效的節拍練習。筆者會利用拍球的這種動作表示強拍;用接球、左右手換球的動作表現弱拍;用向上拋球的動作表現次強拍。這樣的話我們的各種節拍就可以這樣表示“2/4拍:拍球、接球;3/4拍:拍球、接球、換手;4/4拍:拍球、接球、拋球、換手接球”。如此,筆者借助拍球的動作,就能有效的讓學生感受到了拍子的強弱關系,引導學生掌握了歌曲節奏的同時,提升了教學的互動性。
四、加強音樂賞析,提高音樂實踐
在音樂學科,要想提高音樂實踐能力,就要加強音樂賞析活動。所以,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開展有效的音樂賞析活動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音樂鑒賞的積極性,并通過多角度的賞析來為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要從欣賞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聆聽、欣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如,在賞析《思鄉曲》歌曲時,筆者就先讓學生對這首小提琴協奏曲進行了欣賞。欣賞完全部內容后,讓學生討論總結,從情感、樂器等不同角度發言,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與審美能力。其次,在賞析一些難以理解的音樂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想象,根據演奏旋律想象畫面,從而把握作品意境,學會作品表達方式。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講述出來,并做出一定的評價,讓學生從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來認識音樂作品。
五、課堂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發展
評價是常態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反饋,還能有效改進學生的音樂學習與教師的音樂教學。所以,小學音樂教師應當重視并積極創新課堂評價的機制,轉變過去單一的成績考核和評價模式,善于運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法,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展開形成性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與進步,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進而使學生明確音樂學習的意義所在,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達到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最終目的。
例如,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筆者創新了課堂評價機制。如,在演唱環節,筆者會為學生提供單獨演唱的空間,在學生演唱結束后,筆者都會根據學生的演唱特點,對學生進行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在課程結束后,筆者再根據學生整體表現,為學生進行打分。這樣一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筆者通過創新課堂評價機制,促進了學生的有效發展。
總之,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音樂素養這一目標落實到常態音樂課堂中,通過利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推動音樂課堂的優化,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閆靜.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設計研究[J].當代音樂,2017(24):125+127.
[2] 褚維維.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