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秀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教師不但要充分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探究行為,而且要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與思維特點,用心設置一些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誘導問題,以引起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教師巧設的問題才會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上“圓的周長”的內容,學生知道了長方形的周長是長加寬的和乘以2,也知道了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筆者在課堂上拋出圓的周長跟直徑是否也有這樣的倍數關系的問題,請學生猜猜圓的周長與直徑是幾倍數的關系。因學生有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舊知學習,當問題一拋出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就被激發起來了。帶著這個問題,筆者給每個小組分發3張大小不同的圓片、一張實驗記錄單以及測量工具,請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學生匯報時發現,盡管3個圓的大小不同,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此時,筆者教學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其實是固定不變的數,也就是圓周率π,因而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π倍,即C÷d=π。這樣以興趣問題為導引,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圓的周長計算方法,教師提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對圓的周長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適當點撥——明確學生探究的目的
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過程,這樣學生所獲得的經驗是最直接的,效果是最明顯的,體會也是最深刻的。但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后就袖手旁觀,讓學生盲目去探究,而是要適當點撥幫助學生達到探究的目的。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上第86頁“解決問題”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探究怎樣拼,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在學生探究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教師可適當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拼出的圖形應是長方形或正方形,不要盲目操作,要先思考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動手。這樣恰當地點撥,不僅可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而且為學生提供數學思考的機會。課堂上,筆者讓學生每4個人為一小組,每個小組有12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一張實驗記錄單。學生邊操作邊記下所拼擺圖形的長和寬,同時算出周長,呈現三種方法:每排擺12個,擺1排;每排擺6個,擺2排;每排擺4個,擺3排。當學生擺完12個小正方形后,筆者不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而且讓他們繼續拼擺探究16個小正方形的周長特征。有了12個小正方形的拼擺經驗,16個小正方形擺起來就快多了。學生探究后發現:如果擺成的圖形形狀是正方形,其周長就最短,不能擺成正方形的,擺出的長和寬越接近正方形的,它的周長也就最短。在筆者適當的點撥下,這節課學生獲得的結論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足時間——鼓舞學生探究的熱情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采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式的模式。雖然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但因為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探究能力得不到培養。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積”,筆者先讓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再請學生思考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哪個圖形。在學生的匯報中,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只有個別學生畫出長方形,然后把對角線連接起來分割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用底×高÷2算出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積了,這種方法是等積推導。此時,筆者提出:只有這種推導方法嗎?并讓學生繼續探究是否有其他不同的推導方法。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兩種推導方法,半積推導:把一個三角形沿其中兩條邊中點的連線剪開,繞其中任意一個點旋轉180度就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是剪拼,所以前后兩個圖形面積不變。而拼成前后兩個圖形的底不變,平行四邊形的高只是三角形高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積就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2)也就是底×高÷2。倍積推導:把三角形三個角中任意一個角折到對應的底邊上,另外兩個角往里折,就折成一個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是折成后的長方形面積的2倍,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底÷2)×(高÷2)×2=底×高÷2,也同樣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適度“裝傻”——還給學生探究的權利
在課堂上,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直接要求學生背誦關系式,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機械地模仿和記憶,短時間內有效,但時間長了學生就忘記了,知識也變得模糊,甚至混淆。因此,要想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適度“裝傻”,把探究新知的權力還給學生。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上“植樹問題”的內容,一位教師問:“1000米的路,這么長,這到底怎么栽樹呀?老師真的想不出來,這個問題你們能幫忙解決嗎?”學生看了問題后,個個積極性高漲,有的學生覺得1000米數字很大,馬上說應改為20米、30米。教師說:“把數字改小,大家贊同這種改法嗎?”數據太大不利于畫圖驗證,迫使學生想到從較小數據入手,體會到探究新問題時應選擇較小的數據,感悟到“化繁為簡”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必要性。通過畫圖,學生很容易就知道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學生紛紛舉手解釋自己的做法,在此情況下,教師繼續問:“那只栽一端或兩端都不栽,誰又能解答出來呢?”由于教師給學生留出探究空間正是時候,學生才會有了敢于嘗試、敢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機會,才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自己探究出了解決方法。
總之,教師要還給學生“學”的權力,交給學生“想”的時間,留給學生“做”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留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洞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