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教改逐步升溫,思考如何在傳授語言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滲透思政教育勢在必行。英語是高職院校各個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具有量大面廣內容多。但就如何將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地處偏遠山區的高職院校的所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本文就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對“課程思政”的推行提出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希望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陳靜(1977-),女,漢族,山東臨朐人,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等方面。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內涵式發展背景下武陵山片區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8C1708),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職院校需要及時地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造性轉化,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通過推行“課程思政”這是對傳統的英語教學的一個新改革,同時也是推進英語教學發展的新契機,當然也是新時代各高職院校課程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課時多,歷時長,受眾廣。各個高職院校具體情況雖有差異,但通常每個學期的課時基本上都達到了52至68學時,一般都是兩到四個學期。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各個專業第一年都要開設,有的三年制和五年制的高職生還要求參加相應的英語等級水平考試。因此,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是完全有時間有內容有機會對學生進行隱形思政教育的。外語教學是學生接觸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化價值觀念激勵碰撞的重要途徑,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國際化才的重任,理應成為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度挖掘外語課堂育人能力、實現外語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一方面,進行語言教學輸入跨文化交際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了解西方文明,了解西方生活,思維模式從而能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西方價值觀,理解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英語是高職院校各個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課程量大、面廣、內容多,因此,加強英語課程的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湘西職院地處偏遠的武陵山片區,學生生源主要來自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初、高中生和中專畢業生,英語基礎差且參差不齊,也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原因之一。而高職階段只注重專業知識學習考核過關,公共英語教學還是傳統的老一套死記硬背,尤其是英語口語表達和語音糾正(大多數是來自偏遠山村的農村學生,本土鄉音口語重,語音語調不規范等等),再加上傳統的英語教材和老套的教學模式等,勢必會造成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學生英語水平滯后,違背了英語教學的初心。從表面上看是教與學的問題,但實質造成其原因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生源、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及相關教育政策等,對如何在地處偏遠的武陵山區湘西高職院校將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職英語教學推行“課程思政”的措施
高職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立足外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和育人目標的一致性,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改革:
1. 轉變教學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高職院校的相關任課教師都要及時轉變觀念,即,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所有教師都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現有高校英語教學中“思政”元素的缺失。首先,高校英語教師缺乏思政意識。一方面,由于英語教師的專業背景制約和專業知識優先的教學環境,對于思政教育這方面專業知識教學存在短板,以偏遠的武陵山區湘西職院為例,課程思政的理念提出相對較晚,研究成果近零。剛剛接觸這一理念如何融合教學中還有待于學習和思考,嚴重缺乏這方面的教學經驗,必須要“走出去、引進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閉門造車。所以,在開展初期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英語教師并不能夠很好地去挖掘英語教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無法在實踐教學中很好地展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這一環節。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師對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偏差。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考核評估的指標,主要是以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為主,因此,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著重強調語言知識和國外文化的講授,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提升以及通過各種語言等級水平測試為目的,而忽略英語教學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考慮或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少。加之,部分英語教師對承擔課程思政的教學認識存在著偏差。一部分英語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而自己的主要職責是上好英語課,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能充分拓展,阻礙了思政課與英語課的協同發展。
2. 更新教學內容,注入課程思政內容。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深挖教材,改進教學理念,從之前的英語語言的綜合能力培養這一目標轉換到將英語教學融入思政教育,要做到思政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其次,高校英語教材缺乏思政內容。高校英語課程五花八門,校本教材良莠不齊,即便個別高校在自編教材中融入了課程思政的內容,但整體而言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其適用性有待考量。以湘西職院為例,十幾年一直是舊教材,更不用說融入思政元素。因此,要利用好英語教育的陣地,從源頭上就要好好把關,認真把關教學內容,才能在英語教學設計中融入創新思政教學的形式。當然,思政元素的融入也不能喧賓奪主,不能為了融入而融入,避免在課堂中生搬硬套思政元素,導致英語教學牽強附會,從而偏離了真正的教學。而是既要傳授好專業知識又要不失時機找到思政元素與其最佳契合點,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區分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3. 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設計。改進高職英語教學方法及手段,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湘西職院為例,深處偏遠山區,信息落后,長期聚居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職學生普遍英語學習基礎差底子薄素質低,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課文將課文、就語言講語言”的滿堂灌早已不能適應現在的課堂,必須抓住高職學生的職業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PPT輸入音頻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形式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有教材,深入挖掘,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另外,備課要從課堂的導入到新知識的教學、課堂練習及課后任務,英語教師不能再和以往注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是要通過教學的精心設計,巧妙結合,合理切入,讓學生學習到不僅僅是語言技能,而是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政教育。通過圖文并茂、PPT電子教學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相關內容。以《高職國際進階英語綜合教程》book1為例,Unit1 people中...what you do when you meet somebody for the first time.其中people and issues的選文從宏觀和客觀角度切入單元對話,內容大多涉及社會、文化及職場禮儀等。讓學生先閱讀英語課文,通過現場教學口語練習,教師在邊示范邊講授知識點時可以就問候交際禮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最后,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教學質量的保障,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源泉,是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通過本文就武陵山片區高職英語教學中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希望能為其他高職院校的教學發展起到一些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謝琪嵐.論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思政元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