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仍存在本末倒置、顧此失彼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兩節同課異構閱讀課亮點與不足,提出提升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有效性的三個策略,即讀前活動指向目標、短小精彩;讀中聚焦語篇類型和文本主線,優化閱讀任務;讀后活動超越文本,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閱讀課;策略;同課異構
【作者簡介】梅梅,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學。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大部分英語教師已經熟知閱讀課教學的基本流程:即讀前、讀中、讀后。讀前導入話題,讀中梳理語篇獲取信息,讀后拓展語篇內涵、提升思維品質。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過程中, 本末倒置、顧此失彼,出現了讀前活動費時較長、與主題鏈接不暢,讀中對文本的處理仍停留在簡單的信息梳理層面,忽視對語篇深層信息的挖掘,尤其是閱讀后的任務設計過簡或過難、缺乏層次性,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一系列問題削弱了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等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提升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有效性至關重要。如何提升英語閱讀課有效性呢?
二、提升閱讀課有效性的策略
怎樣才是一節高效的閱讀課?閱讀課的關鍵是,讀前導課目的明確;讀中文本結構解讀到位、挖掘深入、推進思維層次、凸顯文章脈絡;讀后超越文本、創新拓展、提升思維品質。以下將探討提升閱讀課有效性的三個策略。
1. 讀前活動指向目標、短小精彩。讀前活動應當目的明確,短小精彩,不占閱讀時間。遵循趣味性、相關性、精確性等原則,激發思維火花,激活學生已有主題背景知識,引入話題,為后續的閱讀活動做好鋪墊。顯然,激活學生與話題有關的原有的背景知識越多,閱讀理解就越容易。
2. 讀中聚焦語篇類型和文本主線,優化閱讀任務。“Grabe(2004)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結構有利于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轉引自程曉棠,2005)。英語語篇體裁較為豐富,主要歸結為論述、說明、敘述等幾類。語篇是有一定的思維模式的,不同的語篇有著不同的文本結構和語言特點。教師應根據語篇特征和內容提煉文本主線,優化閱讀任務設計,在設計閱讀任務時要有相應的側重點,幫助學生了解語篇體裁和結構,學會不同的閱讀方法。議論類語篇基本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圍繞以下幾點設計閱讀任務:把握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關注作者科學的觀點和深刻的思想。說明類語篇往往采用總分結構或者按時間、空間、過程等順序呈現信息,教師可根據文本的特點設計排序、填寫關鍵信息、提煉圖式等閱讀任務。敘述類的語篇主要是敘述人物和事件發展的過程,因此可引導學生分析人物,了解故事的情節,找出文章的脈絡和主題。抓主線、凸顯文章脈絡,有利于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梳理、提取和整合。
讀中是閱讀課的主體部分,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語篇體裁和內容設計相適應的閱讀任務,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
3. 讀后活動超越文本,提升思維品質。讀后教學是檢驗學生閱讀效果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設計口、筆頭等難易適中有層次的超越文本的教學活動,以實現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內化和遷移,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同課異構閱讀課案例比較與分析
兩位老師都選擇了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第四單元Reading? 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 這部分是單元主閱讀篇章,所用的文體是說明文,正文共分五段,按時間順序清楚地闡明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以及生物進化的過程。脈絡清晰、結構分明。
1. 讀前活動的對比與分析。上課伊始,教師A播放《西游記》主題曲,聽后問:How did the Monkey King appear?學生回答: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接著問 :What is the origin of human being?學生答不出,教師A 自答。然后問 How did the earth begin?尋找切入點,過渡到文本第一段。
教師B先呈現太陽系八大行星圖片問What are the names of the planets that circle our sun? 讓學生看圖說出各個行星的名稱,接著觀看關于行星的卡通片視頻,之后問兩個問題:Among these plants, which planet are you familiar with? Do you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對比與分析】
兩位教師導入活動目標明確,都借用了多媒體,激發了學生興趣、激活背景知識,為后續的閱讀做好鋪墊。教師A播放的歌曲帶來了輕松愉悅的氛圍,活動指向性比較明確,導入簡短大約4分鐘,但活動與主題鏈接不夠流暢。教師B呈現圖片和視頻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引導學生關注標題作為切入點去提高學生預測能力。但導入時間較長大約8分鐘,呈現的圖片和卡通片的內容有重復,如果刪掉呈現圖片的環節,導入會更加高效。
2. 讀中閱讀任務的對比和分析。教師A將文章每段都標上序號,并打亂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讀后讓學生,文章進行重新排序。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讀后根據所給的材料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按時間排序 。
教師B在閱讀中根據語篇的特點,從體裁入手,在Fast-reading環節使用Jigsaw reading閱讀策略,具體教學步驟如下:讓學生找出自己所持有片段的主旨大意;小組討論得出語篇整體結構;學生得出該文本是以時間為發展線索。接著在careful reading環節,使用了multi-sensory閱讀策略,多感官互動細讀中間三段,并完成相關的閱讀練習。細讀課文第四段,找出文中出現的所有生物,教師給每個生物配上圖片并請學生按該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的順序標上序號。
【對比與分析】
在閱讀中,兩位老師都設計了回答問題,按時間重新排序等閱讀活動。兩位老師文本主線意識強,對語篇中生命起源和發展歷程線索的排序設計是此次同課異構課的亮點。
一般的思維是根據文章的順序閱讀,本節課教師A教學卻反其道而行之,巧用逆向思維理清文本結構。但在分段閱讀活動中,教師A千篇一律地采用“提問——回答”模式,關注文本細節而忽視了對篇章結構的分析和點撥。
教師B設計的任務比較詳實,注重閱讀策略的培養,但對篇章結構的分析和點撥蜻蜓點水。在細讀中間三段中呈現三段視頻,旨在運用multi –sensory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多感官互動,從某種程度上多次觀看視頻占用了閱讀時間。
3. 讀后活動的對比分析。教師A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Based on the problem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what could we do to have verdant hills and clear rivers?? 教師B讀后設計分為兩個層次:先組織學生設計生命形成和發展的時間軸;畫出時間節點,并用文章中關鍵句和連接詞來描述該時間節點生命發展的歷程來鞏固所學內容,之后給出討論的話題:What could we do to prevent the global warming and protect the earth?
【對比與分析】
語篇最后講述的是發人深省的現象: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它關系到地球上生命的未來。在讀后活動中,兩位教師設計的論題很有針對性,都組織了分組討論環境保護問題,延伸拓展了文本。最后,將文本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思維品質得到了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A設計的論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因為輸出之前沒有給學生提供借鑒文本核心語言的機會,缺少語言鋪墊。教師B在鞏固階段設計的任務太多,導致最后的討論不充分。
四、結語
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一節高效的閱讀課其程序一定是簡約的,其內涵一定是豐富的,本文所提到的閱讀策略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能夠找到更好的策略提高閱讀課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值得一線教師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曉堂.基于語篇的語言教學途徑[J].國外外語教學,200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