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鈺 郭峰
【摘 要】由特呂福執(zhí)導的電影《四百擊》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部電影的光線運用看似平常,實則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尤其在塑造人物、渲染氣氛、預示情節(jié)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關鍵詞】《四百擊》;光線;敘事;氛圍;塑造人物
中圖分類號:J91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135-02
由特呂福執(zhí)導的電影《四百擊》不僅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在世界電影歷史發(fā)展潮流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自該電影誕生之日起,人們對這部電影的研究學習從未停止。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這部電影的研究與學習更多的是集中在電影創(chuàng)作理念、長鏡頭的運用以及劇作風格方面,而對這部電影光線運用的研究則少之又少。從知網(wǎng)數(shù)據(jù)上來看,關于《四百擊》的文獻總共有68篇,而關于光線運用的文獻則為0篇。盡管如此,這部電影的光線運用依然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光線的運用,完成對電影人物以及電影畫面的塑造,進而達到創(chuàng)作者所要追求的藝術效果,使該電影在塑造人物、渲染氣氛、預示情節(jié)等方面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通過光線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電影中故事敘述的主體,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成為了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電影《四百擊》中,除傳統(tǒng)的服裝、妝容、道具之外,光線的運用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從電影劇情上來看,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安東尼自幼被寄養(yǎng)在祖母家,長大之后與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并在學校、家庭等地方都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長期處于得不到關心、被忽視的境地。
電影創(chuàng)作者通過光線的運用,將安東尼這種弱勢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活。在電影中可以看到,安東尼與老師或者家長在一起時,幾乎都處于畫面的低調部分,周身的亮度也低于其他人物。明暗的對比不僅給觀眾以視覺上的引導,也使電影畫面具有一定的多義性。最典型的是安東尼與父親和警察共處一室進行交談的場景。在該場景中,父親與警察訴說著自己的艱苦與安東尼的不聽話,并沒有顧及坐在一旁的安東尼的感受。電燈作為主光源以頂光的方式打下來,給予畫面充足的照明,警察和安東尼的父親都處于畫面中高照度的部分,而安東尼雖然處于電影畫面的中心位置,但由于衣櫥等道具的遮擋,并沒有得到足夠的照明,照度很低,處于陰影中。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安東尼得不到關心、被忽視的生活狀態(tài)。
而安東尼與同伴出逃的場景則恰恰相反,以二人坐在床上下象棋的場景為例,同樣也是電燈作為主光源以頂光的方式打下來,給予畫面充足的照明。但不同的是,這次燈光給予安東尼與同伴同等的照度,并沒有出現(xiàn)明暗的反差。因為安東尼的同伴十分珍視二人之間的友情,并沒有出現(xiàn)忽視冷落安東尼的行為。而這也恰好從反方面刻畫了安東尼長期得不到學校和家長關心、被忽視的人物形象。
二、通過光線營造故事氛圍
特呂福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時期的著名導演,十分遵循新浪潮運動的創(chuàng)作理念,比如采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chuàng)作、多采用自然光、表現(xiàn)手法多變。此處的多采用自然光并不等于不對自然光進行人工的干預,在對電影膠片進行沖洗時,無不摻雜了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圖,使自然光更加契合電影的需要。
運用光線對電影整體氣氛進行渲染是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常見手法,比如直射光與散射光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與審美感受。因此在電影《四百擊》的開篇部分,導演運用一個長鏡頭拍攝埃菲爾鐵塔四周的場景。此時的電影畫面完全采用自然光,由于是微微陰天的狀態(tài),光線并不強烈,整體以一種散射光的形態(tài)充斥在電影畫面之中。根據(jù)阿爾通《用光作畫》一書的介紹,陰天低亮度的狀態(tài)會令人心情壓抑。所以,導演特呂福在電影開篇運用低照度、低反差的自然光在奠定悲傷、無希望的故事基調的同時,也給觀眾以沉悶壓抑的潛意識,使觀眾提前進入觀影狀態(tài),使觀影情緒更加契合電影故事的基調。而且根據(jù)畫面高光陰影的對比狀態(tài)可以看出,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拍攝之時運用了黑白加藍調的膠片規(guī)格,并人為地降低了曝光,讓電影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壓抑氛圍更加濃厚。而這種光線運用方式在電影中出現(xiàn)過多次,無論是安東尼在學校被冤枉的場景,還是電影結尾時安東尼向海邊奔跑的片段,都是如此。
而安東尼與伙伴逃學去娛樂的場景恰恰相反。雖然同樣是完全采用自然光,但由于拍攝時的天氣要比之前晴朗,所以畫面的曝光度相對較高,陰影區(qū)域較為明亮,高光區(qū)域也沒有出現(xiàn)過曝的情況,根據(jù)李煥芹主編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技術》一書的介紹,這種明朗的光照條件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清新歡快的視覺感受,也更能讓觀眾體會到安東尼出逃時高興的心情。這種明朗的畫面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雖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并與電影中大部分陰沉的場景相配合,傳遞出電影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
三、通過光線預示情節(jié)走向
通過光線來預示電影情節(jié)的走向是一種常見的電影創(chuàng)作手法,比如電影《建國大業(yè)》通過明與暗、冷與暖的光線對比預示了國共兩黨的不同歷史走向。在《四百擊》這部電影中,對情節(jié)的預示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陰影來實現(xiàn)的。陰影的使用也是光線運用中的一種技巧,通過巧妙的光線布置,使畫面出現(xiàn)光區(qū)與暗部的反差與對比,再通過陰影去完成藝術追求,展現(xiàn)情節(jié)走向。通過陰影來預示情節(jié)走向在該電影中共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通過陰影投射的動作來預示情節(jié)走向。在電影《四百擊》中,安東尼在一次出走期間,因為倍感饑餓,便打算在路邊牛奶箱子中偷走一瓶牛奶。在偷牛奶之前,安東尼的心理狀態(tài)是極其矛盾的,在堅守道德與果腹之間難以選擇,最后沒有選擇偷竊,走出了畫框。看到這一幕,觀眾的觀影心態(tài)是疑惑的,安東尼渴望牛奶的表情與徑直走開這一矛盾的動作給觀眾留下了他是否還會回來偷牛奶的懸念。但導演并沒有接著拍攝安東尼之后的具體動作,而是去拍攝街頭燈光,讓街頭燈光作為主光源通過頂光的方式投射出安東尼的人形陰影。在此刻,陰影的動作即安東尼動作的輪廓展現(xiàn)。通過安東尼的影子向回走去的動作,觀眾在觀影的當下意識中便可得出他回去偷牛奶的結論。盡管牛奶還沒有偷到,但是偷牛奶的結果已經(jīng)在向前延伸,與向回走的動作共同構成行為與結果的組合。而最后偷走牛奶也僅僅是觀眾意料之中的、需要伴隨劇情去驗證的結果罷了。
在電影《四百擊》中還有另外一種用陰影預示情節(jié)走向的方法,即通過陰影的象征作用來預示情節(jié)的走向。安東尼被警察追逐時,誤入過一個狹窄街道,一名警察從前面走來,安東尼慌不擇路。在這個場景中,導演將攝像機光軸正對光源,構成逆光的拍攝場景。此時光源的照度高、光線硬,使警察的形象在膠片上變成了輪廓鮮明的剪影。由于剪影沒有明顯的具體信息,因此不能作為具體事物的指向,所以變成了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符號。也就是說在電影中,這個逆光剪影不再是警察本身。警察制服輪廓的剪影變成了社會秩序與社會暴力的象征符號,因此也預示了安東尼被問題少年管理機構收押并飽受暴力傷害的情節(jié)走向。
四、結語
電影《四百擊》雖然是特呂福導演的長篇處女作,但在光線運用方面卻表現(xiàn)得十分嫻熟,而且具有鮮明的個性化風格,很好地完成了塑造人物、渲染氣氛、預示情節(jié)的任務。這種運用視覺語言去講故事的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蘇冉.光線的敘事和表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