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素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傳統財務會計的職能逐漸弱化,管理會計越來越重要。我們國家高度重視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近年來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逐漸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本文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加以梳理,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度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信息技術和會計須深度融合以服務于企業成長,助推我國經濟發展。大智移云物區等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會計的傳統職能逐漸弱化,管理會計職能越來越重要。財政部早在2014年就發布政策文件,明確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目標,2016、2017年又相繼出臺政策文件知道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強調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如何盡快培養一大批適應會計轉型,具備管理會計知識和掌握管理會計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問題也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近幾年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筆者梳理了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加以綜合整理,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一、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現狀
目前,學術界主要聚焦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會計專業課程構建以及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展開研究。
(一)關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
關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途徑等方面。
從培養目標來看,申艷艷(2015)認為在我國很多高校對管理會計的教學目標定位于教會學生管理會計的基本知識體系和基本分析方法,重視對學生計算相關指標的精確性以及對定性分析方法的培養,然而對學生更加重要的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視。戴月娥、張鼎祖(2017)深入剖析管理會計教學存在的不足,認為高校應借力國家管理會計改革政策,切實改進“管理會計學”理論體系、充實教學內容與方法,打牢學生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從培養模式的角度,毛雪黎(2017)認為高校應優化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相關的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對考試內容進行改革,使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支持財務共享服務建設、培養出的管理會計人才能夠促進企業財務轉型,以滿足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企業對于管理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邊雨佳等(2018)提出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高校應結合時代特點優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課程體系體現時代特點。對于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不能只開設管理會計課程,與大數據分析相關的課程也要開設,重視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另外,有關經濟法等法律知識的課程也應該有所涉及,以有助于培養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
從培養途徑來看,李文勤等(2018)從優化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培訓體系和加強政府部門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引導等方面給出了優化人才培養的多種途徑。
(二)關于管理會計教學優化的研究
隨著管理會計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學術界基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進一步延伸至管理會計教學優化研究。該層面的研究聚焦于教學內容、課程構建、教學方法等方面。
在教學內容與主題上,宋小萍(2018)經過調研發現我國管理會計實訓教材為數不少,但很多實訓教材內容偏重對傳統的管理會計知識和基本技術能力的訓練,缺少將管理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相結合的實用案例,導致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現象。冷繼波、楊惠舒(2019)認為管理會計的教學內容應該增加與企業管理相關的知識、與互聯網相關的知識、與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相關的知識,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財務知識。
在課程構建上,王昌銳、姜姍(2015)研究發現,即使是在我國主要的會計人才培養高校,不同高效在管理會計課程安排上存在明顯差異,甚至有部分高效未對會計學本科專業設置《管理會計》課程。有些高效即使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對該課程的課時和學分分配也是處在較低的水平上。通過對比10本具有代表性的中英文管理會計教材,他們發現管理會計教材的內容體系差別較大尚未形成較完善統一的內容體系。陳琪(2019)提出課程設置改革的途徑。在她看來,首先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高校應充分考慮瞬息萬變的社會經濟環境,對培養方案的修訂間隔不宜過長,而且課程設置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要有會計信息化方面的課程以及管理與溝通課程。
在教學方法上,管理會計教育者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申艷艷(2015)指出高校應創新管理會計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學,在案例分析中鍛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踐教學應成為管理會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實訓實踐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宋小萍(2018)提出“三層三段遞進式”的《管理會計》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框架,“三層”分別為課前認知實踐、課中三段遞進式實踐和課后調查實踐;“三段”為課中單項實訓、綜合實訓和模擬實驗。使學生更好掌握管理會計學相關知識,周謙(2018)提出通過翻轉課堂形式實施“管理會計實訓”。冷繼波等(2019)認為,從授課方式來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課堂授課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嘗試利用新技術創新授課方式,比如可采用翻轉課堂、微課以及慕課等新型的授課方式,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
(三)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
高校的管理會計師資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管理會計專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已有關于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的文獻,主要遵循“走出去——引進來”的研究脈絡,對高校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優化展開研究。
一方面,高校管理會計專業教師要通過培訓、參與企業管理實踐、建立學院與企業共同培養“管理會計型”師資的培養機制等方式“走出去”。張新民、祝繼高(2015)指出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比如實習、調研、案例分析與研討等,也可以通過擔任企業理決策顧問、獨立董事等途徑。實踐經驗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對理論進行闡釋。他們認為將企業發展跟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相結合才能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水平,以促進學科發展。王昌銳、姜姍(2015)提出促進高校與企業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既可以解決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實踐的需要,也可以為高校教師帶來系列管理會計教學所需的案例資料,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引入機制,積極聘請管理會計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聘用校外企業兼職教師等方式“引進來”高校管理會計師資隊伍。黃培(2014)提出聘請相關領域的優秀教師、知名企業的總會計師或者財務總監等同時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進學校作報告,不僅能給本校教師和學生創造接觸到到管理會計前沿知識和技能的機會,而且能夠讓師生對社會需求有更好的了解。王堅雄(2018)提出通過校企合作積極引進企業的財務總監等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學校實訓的外聘老師,給本校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使本校教師有更多的交流拓展的機會。
二、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述評與展望
綜上所述,國內外相關學者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管理會計教學優化和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我國已經明確提出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針對該目標的實現,高校開展多種培養模式、培養途徑,進行專業課程建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提高專任教師的師資水平等,因此,管理會計轉型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仍存在管理會計理論發展相對滯后于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現象,而且管理會計師資數量、規模和實力與推動管理會計創新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把先進的管理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管理會計知識能力的綜合實訓課程體系,通過深度的產學研合作培養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助力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使我國管理會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