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潤
【摘 要】:目的 對肝氣犯胃型胃脘痛實施中醫治療產生的療效加以探討。方法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均等分為觀察組(35例)及對照組(35例)。對照組以常規西醫施治,觀察組以中醫治療施治,將兩組臨床獲取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數據加以對比。結果在總體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均比對照組更占優勢,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醫治療能夠使療效得到提升,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肝氣犯胃型;中醫治療;胃脘痛;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胃脘痛通常也稱為胃痛,主要癥狀表現為上腹胃脘近心窩位置出現疼痛感,且容易出現納差、惡心嘔吐、噯氣以及泛酸等合并癥狀,此病癥一般因外感寒邪、情志不暢、飲食所傷以及脾胃素虛所致,其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郁滯。相關研究人員表明[1],在胃脘痛各分型中,主要以肝氣犯胃型為主,而在臨床西醫治療此病時,雖能夠緩解癥狀,但服藥過程中容易出現腹部不適、口干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療效,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此病癥可采用中醫治療,為了進一步研究中醫治療對此癥的療效,此次研究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診療的70例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當做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均等分為觀察組(35例)及對照組(35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1:14;年齡區間在27~68歲之間,均齡(45.94±4.53)歲。觀察組男女之比為23:12;年齡區間在29~67歲之間,均齡(45.62±4.34)歲。經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對比。
1.2 主要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56577,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口服治療, 20mg/次,1次/d,持續治療4周。
觀察組以柴胡疏肝散辯證加減施治,組方:枳殼、白芍、陳皮各15g,川芎12g,柴胡、郁金、香附、佛手各10g,炙甘草6g。辯證加減:對胃痛嚴重患者,可在以上組方基礎上加川楝子12g,元胡10g;對泛酸嚴重患者,在以上組方基礎上加海螵蛸15g,煅瓦楞子30g;對口苦舌紅患者,在以上組方基礎上加黃連6g,炒山梔10g;對舌出現瘀斑患者,在以上組方基礎上加桃仁12g,赤芍15g。以上藥材使用清水煎煮,煎至300ml即可,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4周為1療程,持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以總體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并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依據[2],對所有患者療效進行評價。顯效:患者所有癥狀均已全部消失,經X線鋇餐造影或是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組織顯示正常,且患者胃酸分泌轉為正常;有效:患者所有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經X線鋇餐造影或是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組織顯示輕微充血;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且經X線鋇餐造影或是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組織無明顯變化。總體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通過臨床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計算得出,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0.0完成統計學分析,(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 %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差異明顯時,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共1例無效例數,總體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共6例無效例數,總體有效率為82.86%。觀察組總體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之下更高,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2.082。
2.2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口干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口干3例,腹痛3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于對照組相比之下更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2.934。
3 討論
胃脘痛屬于臨床常見病癥,隨著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此病癥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祖國醫學表明人體中各臟腑之間聯系密切,雖然胃脘痛產生的癥狀集中在胃部,但肝臟疏泄能夠使脾胃之氣得到協調,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現問題,便會導致肝氣出現橫逆,使脾胃受到侵犯,造成胃失和降,繼而引發疼痛[3]。柴胡疏肝散最早出現在《景岳全書》[4]之中,可發揮疏肝行氣、和血之痛之效,能夠有效治療肝氣犯胃型胃脘痛,在方劑之中,白芍具有養肝斂陰、和胃止痛之效,與柴胡配伍能夠實現疏肝的效果,川芎則可行氣開郁,且能夠發揮活血止痛之效,枳殼、炙甘草以及陳皮能夠理氣和中,佛手能夠和胃止痛,還能夠發揮疏肝理氣之效,故此組方能夠對肝氣犯胃型胃脘痛實現有效治療[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經中醫柴胡疏肝散辯證加減治療,其總體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更具優勢,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中醫柴胡疏肝散辯證加減治療能夠提升療效,且中醫治療副作用較少,能夠使不良反應減少,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具備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醫治療能夠使療效得到提升,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植冠光,歐陽冷星,張彩嫻,等. 陰陽平衡罐配合中藥治療肝氣犯胃型胃潰瘍30例遠期療效觀察[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9, 40(4):65-66.
雷江,鄧海珊,徐鳳宜. 針刺結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19, 11(06):110-112.
黃雨晴, 葉松. 葉松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臨證經驗[J]. 湖北中醫雜志, 2017, 39(3):23-25.
楊銀利,張瑩,孫珠君,等. 中醫護理方案在脾胃氣虛型胃脘痛中的應用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9, 4(1):143-144.
杜郁華,劉芳. 中藥湯劑、穴位貼敷聯合治療胃脘痛(肝氣犯胃證)效果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