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朱紅 李海燕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就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中針灸推拿療效展開分析。方法:由筆者自己所在醫院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收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里隨機選擇100名,然后通過抽簽方法將他們平分做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治療方式為用針灸治療, 觀察組患者治療方式為針灸推拿手法,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以及治療之后的的頸動脈血流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頸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縮峰值血流速度均明顯提高 (P<0.05) ,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流速度提高更明顯 (P<0.05) , 搏動指數以及阻力指數無明顯差異 (P>0.05) 。結論:針灸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頸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縮峰值血流速度, 提高療效, 建議大力推廣。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 針灸; 推拿;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01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由筆者自己所在醫院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收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里隨機選擇100名,然后通過抽簽方法將他們平分做對照組和觀察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20~71 (44.46±7.19)歲;病程最短0.02~15 (7.28±1.37)年;頸動脈收縮峰值血流速度(39.1±6.2),平均血流速度(32.9±4.9),搏動指數(0.9±0.2),阻力指數(0.7±0.2)。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對頸椎病相關椎動脈型頸椎病并確診;排除標準:伴隨各類惡性腫瘤;伴隨嚴重感染性疾病;伴隨嚴重器官病變;伴隨精神紊亂。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針灸治療,具體治療按照以下操作指示進行:選定施針穴位:夾脊穴、風池穴、百會穴、肩井穴、手三里穴。患者治療體位為俯臥位,開始之前可以跟患者簡單溝通,使患者放松身心。使用消毒棉簽對需要針灸治療的部位以及周邊皮膚組織進行消毒。針灸治療中所用針的規格為30號毫針,百會穴平刺進針0.5~0.8寸,肩井穴斜刺進針1.0~1.5寸,夾脊穴直刺進針1.5寸,手三里穴直刺進針1.0~1.5寸,風池穴針尖微向鼻尖斜刺進針1.0~1.5寸。施針采用捻轉法,得氣后在百會穴用艾條進行溫和灸,夾脊穴、風池穴、肩井穴以及手三里穴接入針灸治療儀,疏密波治療,20min/次,2天進行1次治療,連續進行30天的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針灸推拿治療。推拿要在針灸治療之前,推拿穴位有天宗穴、曲池穴、頸夾脊穴、風府穴、合谷穴、肩井穴、外關穴以及風池穴。治療時患者采用正坐位,先用?法在患者背部進行5 min的推拿,然后采用拿法以及一指禪推法在患者頸脊肌進行5min的推拿治療,在患者的風池、天宗以及肩井穴進行點按。如果在推拿的過程中摸到條索狀,應進行額外的5~10次彈撥。在患者患側進行拿法和?法,按揉合谷穴和曲池穴,之后在頸部采用斜扳法進行推拿治療,最后采用擦法在肩背部進行推拿治療,2天進行1次治療,進行為期30天的
治療。
1.4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頸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收縮峰值血流速度、搏動指數以及阻力指數。
療效標準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臨床不適癥狀完全消失,經TCD檢查指標正常。有效:臨床不適癥狀有所減輕或緩解。無效:臨床癥狀沒有緩解甚至更加嚴重。
2 結果
2.1 療效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48/5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39/5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頸動脈血流情況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頸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縮峰值血流速度均明顯提高(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流速度提高更明顯(P<0.05),搏動指數以及阻力指數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原因是椎動脈受到壓迫,導致椎基底動脈出現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頸動脈血流量是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常見的測量方法為電磁血流傳感器測量法。在臨床的表現是患者出現視力模糊、眩暈、頭痛、肩頸痛等癥狀,頸椎病細分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為椎動脈型、頸型、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以及脊髓型等。頸椎病病情不致命,但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身心俱疲。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特點為:誘因多而且多種誘因可能同時存在,患者身體素質、咽部感染、風寒入體、運動損傷等均可能引發,病情雖不致命,但頭暈、肩頸酸痛癥狀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患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西醫對其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是外科手術會造成創傷,且術后容易引發后遺癥,所以在臨床上對其的治療方法中,中醫綜合性治療為最佳治療手段。在中醫治療中,針灸推拿治療方法操作簡單,且無風險,相比手術治療,在治療費用方面也更為經濟,但是梁立君的研究結果證實,雖然單純的針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加以推拿的方式,效果更加。
頸椎病在中醫的范疇屬于“痹癥”,《素問·痹證論篇》中對痹癥做了詳細的分析,說明了頸椎病多因為寒氣入體、痰濕阻絡、肝腎不足、氣血虧虛[7]。中醫針灸治療刺激膽、肝經腧穴,達到祛痰、熄風、補虛、降火的效果,疏通氣血、通絡止痛,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狀態,增加頸部血流量,消除炎性反應所導致的水腫,緩解頸部疼痛。除此之外,頸部血流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擴張腦部血管,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本試驗聯合推拿進行治療,用推拿的方式刺激穴位,活血止痛、修復錯位,調整關節結構,緩解血管壓迫以及血管痙攣,與此同時,可以有效增加患者患側部位的血液循環,本試驗中推拿主要對合谷穴和曲池穴進行重點推揉,解痙通暢,起到了良好的氣血調節作用。觀察組患者的頸部血流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的有效率也明顯更高(P<0.05)。
綜上,針灸推拿手法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過程中,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頸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縮峰值血流速度,提高療效,建議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洪兵.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80例療效分析[J]. 實用中醫藥雜志(12):825-827.
[2] 胡艷明, 楊靜茹, 李麗娜.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針灸推拿治療進展[J]. 河北醫學,015(8):1532-1534.
[3] 石惠娟. 針灸與推拿聯合治療老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 中國療養醫學, v.24(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