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楠


【摘 要】目的:分析比較使用氨茶堿與多索茶堿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方法:篩選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診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選患者均分為對照組(使用氨茶堿治療)和觀察組(使用多索茶堿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肺功能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進行組間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大幅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且相比治療前的指標,觀察組改善幅度更大;觀察組患者臨床出現不良反應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02%,大幅度低于對照組(24.56%)。P<0.05,有可比性。結論: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藥物治療,多索茶堿療效明顯優于氨茶堿,該藥毒副作用小、肺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關鍵詞】氨茶堿; 多索茶堿; 支氣管哮喘;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56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83-01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較多發的一咱呼吸道疾病,患者多表現出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吸困難、發作性咳嗽、胸悶,病情易反復,癥狀隨時間變化強度不同[1]。患者大多可自行緩解,或通過使用支氣管舒張劑緩解,但如未予及時診治,承病程延長會產生氣道不可逆性縮窄和氣道重塑,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該病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緩解患者哮喘癥狀,尚無特效的治療辦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診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選患者均分為對照組(使用氨茶堿治療)和觀察組(使用多索茶堿治療)。患者臨床資料的組間數據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使用靜脈滴注氨茶堿,用量:250 mg/次、2次/天,持續治療7天;
1.2.2觀察組患者除使用多索茶堿治療,用法用量:靜脈滴注;200mg /次、1次/天;持續治療7天。
1.3 觀察指標
1.3.1療效指標
對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及肺部鳴音情況進行檢測觀察,并按照臨床觀察和檢測結果,按照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鳴音改善明顯)、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肺部鳴音有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肺部鳴音無變化)三類情況進行分組、分類的患者例數統計,并計算各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
1.3.2肺功能指標[2]
該指標包括最大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量容積(FEV1)、肺活量(FVC)及 呼氣峰流速(PEF),數據通過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實際檢測獲得,并計算各組各指標的均值進行對比;
1.3.3不良反應發生率
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心律失常、失眠,對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例數進行統計記錄,并計算兩組患者的總發生率進行組間對比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的療效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23%(52/57),大幅高于對照組(75.44%,43/57)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部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統計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且相比治療前的指標,觀察組改善幅度更大,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02%,大幅度低于對照組(24.56%)。詳見表2。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頑固性呼吸道疾病,輕癥患者轉歸和預后良好,重癥患者氣道反應性增高明顯,如未進行及時治療而至患者長期發作,并發慢阻肺、肺源性心臟病等,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3]。該病的治療尚無特異性藥物和方法,臨床以緩解氣道痙攣、控制臨床癥狀為主,同時予以免疫力調節、合并癥的防治等。
多索茶堿和氨茶堿均為新一代甲基黃嘌呤衍生物,是一種支氣管擴張劑,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增加肺活量,從而達到抑制哮喘、改善肺功能的作用;但兩種藥物過量使用,均可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胃部不適、頭痛等不良反應,因此使用過程中,應進行血藥濃度的監測,如出現中毒癥狀,應停止用藥。臨床對兩種藥物應用效果顯示,多索茶堿較氨茶堿的藥效持續時間更長、舒張支氣管平滑股指作用更強,且多索茶堿對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的不良影響更小。
綜上所述,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藥物治療,多索茶堿療效明顯優于氨茶堿,該藥毒副作用小、肺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葉連萌,陳若丹,黃曉穎.茶堿類藥物對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療效果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09):1349-1351.
[2] 李蘭新.對比多索茶堿和氨茶堿治療老年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療效及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31):24-25.
[3] 焦文妤,張福康.多索茶堿和氨茶堿靜脈滴注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8,47(09):1185-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