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剛
(福建省羅源第三中學,福建福州,350600)
隨著初中歷史新課改的深入貫徹與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培育逐漸成為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呢?顯然,通過分層教學模式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最佳。分層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和養成上的層次性,對應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也不同,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高低差異,教師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以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不是針對某一部分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需在學習機會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顯然無法達到這一基本要求。而分層教學模式恰恰以保證學生學習機會平等為根本宗旨,讓學生得到更具針對性的引導。這也是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最為明顯的優勢。
從學生學習需求的角度出發,雖然其他教學模式也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只能做到大體滿足,并不具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能力。而分層教學模式則不然,其強調為不同知識基礎與技能水平的學生提供看法與建議表達空間,能夠滿足不同知識基礎與技能水平的學生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具體需求,這顯然是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又一優勢。
毋庸置疑,每一種教學模式都能在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并盡量做到充分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的必要前提,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構建也不例外。只有做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分層教學模式才能確保知識基礎與技能水平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踴躍參加課堂教學活動,進而為培養學生各項能力與觀念打下堅實基礎。
從分層教學模式的特點來看,不同知識基礎和技能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宜的學習平臺無疑是分層教學模式最主要的特點。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保證教學手段的豐富且實用,讓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高度平等。因此,高度實用而又豐富的教學手段無疑是構建該模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就分層教學模式的構成因素而言,滿足廣大學生學習的需要是其基本的要素。因為只有明確不同知識基礎與技能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分層教學模式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進而讓學生愿意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繼續學習,從中受到更多啟發,幫助學生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因此,打造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平臺,是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保障性因素。
通過深入解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不難發現其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和唯物史觀五個部分。而確保不同知識基礎與技能水平的學生得到全面培養并非易事,只有采用極具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方可實現這一目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時空觀念是認識歷史所必需的觀念,也是學習歷史、理解歷史知識的前提和基礎。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定義,時空觀念主要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它是一種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觀察分析而形成的觀念。只有當歷史史料被置于特定的時空觀念下時,時空觀念才能顯示出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歷史分期方式,使其明白歷史時期是按時序劃分的。了解認識史事要考慮到歷史地理的狀況,識別歷史地圖中的相關信息,了解古今地名的區別。例如,在講宋代農業的發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西漢、唐朝和北宋時期南北經濟發展情況(見表1),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表1 西漢、唐朝和北宋時期南北經濟發展情況
1.從圖表中能得到什么有效信息?此問題可由C層次學生回答,使其通過觀察并根據分類回答西漢、唐朝、北宋不同時期南方、北方人口的情況。
2.從西漢、唐朝到北宋,南方、北方人口有何變化趨勢?此問題可由B層次學生回答。學生要在簡單概括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找出人口變化的規律,即從西漢開始,經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斷增長最后超過北方。
3.導致南方、北方人口戶數變化的原因有哪些?此問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可由A層次學生回答。學生需借助課本內容概括出宋代南北方經濟發展狀況,明白經濟重心南移是導致南北方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
總之,較為簡單的問題可由學習困難學生回答,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則留給學習優秀的學生回答。當然,教師也鼓勵C層次學生挑戰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課堂問題的分層性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交流。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人們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認識歷史。運用史料的目的是實證,歷史學科中關于運用史料的要求都可視為歷史解釋。歷史解釋能力是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下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能夠科學地分析、概括、解釋歷史事物,還能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對歷史提出自己的理解。在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教師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也應遵從分層教學的方式,讓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更具公平性和針對性。
以“太平天國運動”教學為例,對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歷史基礎較為薄弱的C層次學生需具備從史論出發的能力,具體明確以下幾個問題:太平天國運動的內涵、開展背景、歷史評價。對于基礎一般的B層次學生,教師要培養其擺事實、講道理的能力。該層學生不僅需要明白太平天國運動的根本性質,還要進一步明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具體原因,即不僅要通過史料講述“是什么”,還要在此基礎上講述“為什么”。對于A層次學生,教師要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深刻挖掘史料背后的特定背景含義和特定情境,強化自身的“克己奉公、嚴于律己”的觀念。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在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看待歷史、科學地解釋歷史、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發現和論證歷史問題并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
從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來看,家國情懷的培育顯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歷史核心素養下的家國情懷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應具備的責任感和人文追求,培養愛國情懷是社會主流要求,這對學校教育尤其是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迫切要求。家國情懷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在五大學科素養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歷史教育的根本歸宿。教師作為歷史學科的帶頭人、領導者和組織者,其素質狀況決定了歷史學科的教學效益及學生家國情懷的養成效果。《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歷史教學》等刊物都是教師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良藥”。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主要是空洞的理論說教,這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因此,在核心素養要求下,教師應利用情景教學法重構教學內容,積極創設環境、挖掘素材。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深入歷史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歷程,深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古代文人的處世哲學、普世價值觀及愛國情感。對于基礎較差的C層次學生和基礎較為平常的B層次學生,教師可在課堂播放《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以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感官,直擊學生心靈深處,培養學生形成愛國的意識。在歷史知識較為扎實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歷史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如引導該層次學生去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等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引導學生牢記歷史,弘揚歷史上戰斗英雄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歷史領域,唯物史觀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探討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理論,又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解釋是,社會經濟結構中的社會生產力與發展產生相應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聯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間的聯系。唯物史觀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歷史發展的清晰脈絡,對中外發展有較為客觀的認知和了解,正確認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聯。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可從以下兩點入手開展。第一,對于B層次和C層次學生,教師引導學生以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為基點,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引導學生從唯物論的視角研究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以“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既有個性,也有共性,其共性是在同一穩定的政治局面的基礎上,廣大農民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生產工具改進、水利興修及先進技術的引入等,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種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下,學生自然思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聯,加深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理解,為樹立辯證思維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矛盾分析法培養學生的對立統一思想,培養該層次學生獨立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對于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判問題,教師需引導學生從客觀事實出發,運用矛盾分析法,從功過是非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證,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展有客觀、公正的認識,并利用唯物史觀學以致用,提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全面培育的視角下,教師構建出的一套切實可行的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考慮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又要考慮以何種手段實現分層教學的順利實施。基于此,做到不斷完善以上兩方面的工作顯然是廣大教師今后教研工作的重點,只有完善這兩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