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雅
(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蕪湖,24100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調學生要“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有公共精神,增強公民意識”[1]。時政熱點在擴大學生政治視野、增強公民意識和政治實踐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時政熱點流動性強、更新快、時效性強等特征,其呈現方式囿于固有,缺乏創新,課堂教學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大大削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教科書以生活主體構建體系,以學生樂于參與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學內容,以層次不同的系列開放性情境作為學生活動的素材”[2]的特性,創新時政熱點素材表現方式、多樣化呈現時政熱點案例,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激情,使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領略到材料背后的深刻意義,對初中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案例一】基于情境的時政熱點教學——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九課“珍視生命”為例。
創景設情:播放視頻《我不是藥神》片段。
兩難問題:“如果你是電影中的主人公程勇,一面是捉襟見肘的生活條件,一面是白血病患者巨大的生理需求,你是選擇高價出售‘格列寧’,還是低價兜售藥物以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為什么?”
具體操作:
第一步:播放視頻片段,即程勇在見到白血病病人困難處境后的思想斗爭:“是繼續高價售賣格列林為自己謀利還是低價兜售藥物,延長白血病患者壽命?”
第二步: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第一個小組代表程勇本人,剩下三個小組分別代表白血病患者、醫生、制藥公司,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向程勇吐露心聲、提供建議。由第一個小組討論決定最佳方案。
第三步:經過討論和投票,第一個小組提交意見,即決定繼續低價銷售格列寧給白血病患者。教師引導并總結“生命至上,我們對生命要有一種珍惜的意識、敬畏的情懷”。
首先,本次授課以熱點影片《我不是藥神》、焦點人物陸勇的代購事件為教學素材,通過簡短的視頻播放,營造特定的場景,給學生以迅速的感官刺激。對于該影片,大多學生都耳熟能詳,“陸勇事件”在社會上也引起較大的討論和關注。電影片段集圖、文、音、像于一體,將視、聽、聲、形糅合,調動學生腦、眼、耳、手并用,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靜為動,促使時政熱點材料“活”起來。其次,教師可借助影片具體場景,讓學生思維跟隨影片而擴展,逐步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入我國醫療改革,初步了解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現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白血病人生存現狀和我國醫療改革這兩個話題對學生來說比較遙遠和抽象,教師根據影片內容將情境進一步具象化,讓學生把自己設想為程勇、白血病患者、醫生和制藥公司,在培養學生共情心理的同時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維“活”起來。最后,情境式時政熱點教學通過借力具體場景或營造特定氛圍,接近學生與難以理解和體會的一些時政熱點的距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與眼界,使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學生在領悟材料背后深刻含義的同時,有利于教師借此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氛圍“活”起來。
【案例二】基于案例的時政熱點教學——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為例。
展示案例: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精準扶貧點——趙屯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為261戶505人,貧困發生率為11.2%。經過近5年的精準扶貧,至2019年底,只有6戶1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0.27%;村集體收入19.87萬元,較2018年增長98%。因此,2019年駐村工作隊被評為“安徽省屬單位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村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活用案例:

環節教學活動所達效果憶過去:趙屯村民愁溫飽教師補充相關背景材料,介紹以趙屯村為代表的廣大農村在改革開放前的落后面貌補充之中深化材料望現在:趙屯村民喜豐收展示脫貧后趙屯村民的幸福生活,如村民飯桌上飯菜的變化、出行的便利、住房條件的改善設問:“與脫貧前相比,如今的趙屯村村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有哪些?”對比之余深化思維展未來:趙屯村民躍小康村民“現身說法”表達對趙屯村今后發展的殷切盼望和對黨和國家的感謝設問:“國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項目對貧困地區發展有什么意義?”引導之下深化情感
案例式時政熱點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素材最典型的呈現方式,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深度挖掘案例中蘊含的育人價值。以本課為例,教師將課堂分為三個環節,即“憶過去:趙屯村民愁溫飽”“望現在:趙屯村民喜豐收”和“展未來:趙屯村民躍小康”,將趙屯村脫貧案例貫串整個課堂,采用一例到底的方法逐步拓展素材。在“憶過去”環節中,教師會補充相關背景材料,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前,趙屯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低下,村民生活困難,暗含當時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這一信息。此環節旨在通過對比,突出改革開放后趙屯村的大翻轉。在“望現在”環節中,教師則展示了脫貧后趙屯村村民今日的幸福生活,借助圖片依次展示村民飯桌上飯菜的變化、出行的便利、住房條件的改善,并設置問題“與脫貧前相比,趙屯村村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有哪些”,學生在對比中深入思考,深化了思維。在最后“展未來”的環節中,教師讓村民“現身說法”,以表達村民對趙屯村今后發展的殷盼,對黨和國家的感謝,并設置“國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項目對貧困地區發展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引導學生表達對黨和國家的高度贊揚與認同。教師再讓學生對“在建設美好祖國的過程中,我們又能發揮哪些作用”進行暢想,以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案例三】基于討論辯論活動的時政熱點教學——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為例。
辯論背景:2019年9月10日起,蕪湖市自各級黨政機關、公共機構率先實行生活垃圾分類。之后,學校也正式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各中小學垃圾分類活動雖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同時也有人發出不滿的聲音……
辯前準備:學生課前調查本校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并做好記錄。
辯論話題:結合周邊生活,實行校園垃圾分類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正式辯論:教師模擬裁判,將班級分成四個大組。其中,一、三組為正方,二、四組為反方。首先,教師提前講述規則。其次,教師在辯論中注意引導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教師在辯論完畢后總結雙方觀點,并表明自身看法,即“實行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利大于弊。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講道德、講責任的社會,保護環境是我們不容推卸的責任”。
學生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他們對社會生活多少有著切身的體會。教師以“垃圾分類”這一社會熱點為切口,讓學生通過辨識、比較、概括、歸納,對熱點事件進行深入解讀,既發展了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討論辯論的形式能讓學生于唇槍舌劍中發散思維,在觀點碰撞中澄清真理,實現生生、師生之間的激情對話,是活躍課堂氛圍、活化時政熱點內容的有效載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辯論活動呈現時政熱點素材時,教師需要時刻關注時政熱點在討論辯論環節中所發揮的價值引導作用,警惕因思維解放和自由討論引發的認識偏差。以本課為例,在“垃圾分類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站在環保的角度論述,而不是從個人生活的方便與否去思考實行這一活動的意義。教師要對引用的時政熱點進行科學的評價與分析,借助時政熱點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總體而言,討論辯論式的時政熱點教學更明確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而且進一步發揮了時政熱點在幫助學生達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方面的正面作用。
【案例四】基于角色扮演活動的時政熱點教學——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為例。
背景材料:2019年3月,全國兩會如期而至,匯聚春天里最美的聲音。政協委員楊培君建議“建立追溯體系讓食品更安全”,人大代表李于杰表明“環保攻堅下一步重點是聚焦七場戰役”,黃細花建議“無條件為非婚生孩子上戶口”。
模擬角色:
第一步:課前,教師讓學生觀察并記錄校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二步:學生對發現的校園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分組思考解決方案。
第三步:A生扮演校園人大代表,就發現的問題咨詢大家的建議。教師將班級分為四個大組,就發現的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分析并給出意見與建議。然后,各小組組長接受校園人大代表的質詢,并給出本小組的改進方案。在這一過程中,每小組出兩名學生負責記錄,其他人負責點評、補充。教師在活動后總結:“人大代表為人民,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要積極追求民主價值。”
利用角色扮演進行時政熱點事件的模擬,是一種新穎且充滿童趣的素材呈現方式。初中學生天性好動、好奇心重而又善于模仿,這一特性決定了時政熱點的素材呈現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容易引起學生的倦怠。教師將角色扮演與時政熱點結合,既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又能讓學生深刻了解所學知識,對時政熱點有更深刻的感知。本課主題為“追求民主價值”,內容較為生澀抽象,政治色彩濃厚且不易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教師利用“人大代表”對校園問題質詢這一模擬情境,把時政熱點發生的時間、地點拉到學生身邊,由學生小組討論商議后給出建議和意見的活動安排,使學生真切感受和體驗民主精神和民主生活。這一情景模擬,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生活的習慣,又增強了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小中見大地引出“追求民主價值”一課的中心知識,將學生難以理解和消化的重難點知識變得通俗、具象。教師利用角色扮演導入時政熱點素材,于動態表演中賦予時政熱點材料生命力,讓平面的材料立體生動起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與投入度,讓學生在互動中積極踐行當下時政教育所倡導的真、善、美的價值觀。
“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倦。”[3]因此,時政熱點素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呈現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注意方式、創新方法以保持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而如何更加合理且有創新地把時政熱點素材應用在課堂上以激活道德與法治課的活力,是每位中學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