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麗,周 卉,魯大勝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指規則正常有序的心房心電活動喪失,取而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是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1-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心房顫動的發病率為1%~2%,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步增加,65歲及以上病人的發病率為7.2%,而80歲以上病人則上升為7.5%,不同性別發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4]。
目前,研究證實心房顫動的形成原因包括電活動紊亂、遺傳、炎癥因素等,而并發癥包括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認知功能障礙及腎功能不全等,且可通過良好的抗凝措施減少上述風險[5]。有研究稱心房顫動可導致機體自主神經受損,從而有引起潛在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而心率變異性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自主神經功能改變[6]。血清總膽汁酸是機體合成分泌的有機酸,除參與脂質代謝外,其可介導機體的炎癥反應,參與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7]。本研究旨在探討膽汁酸引起的炎癥反應與心率變異性存在的潛在關系,以期為心房顫動的綜合防治提供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9年3 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顫動病人48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的健康者48名作為對照組。心房顫動病人入選標準:①年齡40~85歲;②臨床癥狀均為心慌、心悸等不適,并排除心力衰竭;③經過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證實為心房顫動者;④經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左室射血分數50%以上。排除標準:①合并瓣膜病、冠狀動脈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等,需外科處理;②既往存在肥厚性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③既往存在膽管系統疾病;④合并腫瘤病人。體檢者入選標準:①年齡40~85歲;②無心慌、心悸等既往史;③心臟超聲顯示心臟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近兩周感染者;②免疫系統疾病需服用免疫抑制劑者。兩組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測心率變異性 采用北京迪姆DMS-CardioScan 十二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分析系統24 h全程記錄,去除非竇性QRS波,進行心率變異性時域分析。主要時域指標包括:24 h 所有竇性心搏NN間期標準差 (SDNN)、全程相鄰NN 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全程記錄中每5 min NN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SDANN)。
1.2.2 膽汁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測定 抽取兩組研究對象外周靜脈血5~7 mL,加入抗凝管,然后放入離心機,3 000 r/min離心,分離上清液,放入-80 ℃保存備用,采用酶循環法檢測血清總膽汁酸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水平。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體質指數、糖尿病、高血壓、吸煙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2.2 兩組血清總膽汁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總膽汁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01)。詳見表2。說明總膽汁酸及炎癥反應可能參與心房顫動的發生發展。
表2 兩組總膽汁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s)
2.3 心房顫動病人總膽汁酸水平與C-反應蛋白及心率變異性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心房顫動病人總膽汁酸水平與C-反應蛋白及心率變異性指標呈正相關(P<0.05),詳見表3。說明總膽汁酸可能通過炎癥反應影響心房顫動病人的心率變異性。
表3 心房顫動病人總膽汁酸水平與C-反應蛋白及心率變異性指標的相關性
心率變異是指心臟搏動周期之間的微小變化,可有效評估自主神經功能活性,同時也能客觀評價心臟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之間的平衡性[8-9]。而心率變異性升高提示心肌細胞電活動不穩定性增高,心室顫動閾值下降,臨床上病人容易產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不良事件[10]。因此,心率變異性也是臨床用于預測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因子。已有研究證實,心房顫動病人心率變異性指數升高,故研究心房顫動病人的心率變異性對預防不良事件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有研究證實膽汁酸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來自物質代謝中的膽固醇,是膽汁的主要組成成分,依靠影響脂質代謝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事件的發生[11]。有研究指出,膽汁酸可以介導機體的炎癥反應,參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結果顯示,心房顫動病人血清總膽汁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與既往研究結果[12-13]一致。可能由于心房顫動影響了體循環血液的動力學穩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肝臟的血流或者肝淤血,導致肝腸循環障礙而使體內膽汁酸水平增高,最后導致炎癥反應水平的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心房顫動病人的血清總膽汁酸與C-反應蛋白水平呈正相關,可見心房顫動病人機體代謝增加膽汁酸水平也可導致機體炎癥水平增高,既往也存在類似的研究[14]。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顯示,心房顫動病人血清總膽汁酸水平與心率變異指數存在正相關,其可能機制包括:膽汁酸能促進炎癥反應,使炎性因子誘導心肌肌漿網Ca2+代謝紊亂,改變細胞內外離子穩態,最終導致心率變異性指標增大。此外,膽汁酸本身作為信號分子,通過與核受體FXR和G偶聯蛋白受體結合,調節心臟代謝和各種心肌細胞功能,最終影響心率的穩定性,與既往的研究結論[15]一致。
綜上所述,血清膽汁酸可通過介導機體的炎癥反應增加心率變異性,其可作為心房顫動綜合治療的潛在干預點。但本研究的樣本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有待于多中心的大樣本研究來證實其潛在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