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祖建,戴小華,董 梅,忻 凌
周宜軒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連續三批聘為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首屆安徽省國醫名師,1997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73年,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恢復以后,一直在醫院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學驗俱豐,尤其在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領域頗有建樹,臨證善于把握主要病機,立法嚴謹,辨證清晰,強調個體化治療。本研究從安徽省中醫院臨床病歷數據系統中選取周宜軒教授所擬處方764首,通過數據清理、數據變換、數據挖掘技術對其處方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其臨證用藥規律,總結其主要學術思想特色。
1.1 病例采集 選取周宜軒教授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門診有效病例518例,764診次,甄選處方764首,導入安徽省中醫院臨床病歷數據處理系統。
1.2 數據處理 將病人診斷、證型、方藥等關鍵數據導入臨床病歷系統,通過數據清洗、數據集成、數據變換,將數據轉化為系統可識別代碼,建立數據庫,利用多維數據檢索、復雜網絡、SPSS clementine等軟件進行研究。
1.3 數據挖掘
1.3.1 頻次統計 將病人中西醫疾病診斷、中醫證型診斷、中藥使用頻次、方劑使用頻次等信息輸入系統,利用SPSS clementine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1]。
1.3.2 關聯規則分析 從原始資料集合中,找出所有高頻藥物,然后從高頻項目組產生關聯規則。 常用藥對和藥組的置信度≥0.50。
1.3.3 核心處方分析 核心處方最能體現中醫專家的學術思想,本研究使用復雜網絡技術分析核心處方。
2.1 中西醫診斷及中醫證型分布規律 將518例病人的資料匯總分析,共有48種中醫診斷,101種西醫診斷,46種中醫證型。西醫診斷分布居前10位的病種共計625診次(81.8%),中醫診斷分布前10位病種共計594診次(77.7%),中醫證型分布前10位的證型共計520診次(68.1%)。詳見表1。
表1 中西醫診斷及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單位:次(%)
2.2 中藥使用情況分析
2.2.1 中藥使用頻次分析 有245味中藥出現在處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20味中藥,處方中出現頻率最高達50.0%,最低達16.6%。詳見表2。
表2 使用頻率居前20位的中藥分布
2.2.2 常用藥對和藥組 采用藥物關聯規則分析,取置信度≥0.50,有17組常見藥對,有11組常見藥組。詳見表3。
表3 常用藥對和藥組(置信度≥0.50)
2.3 方劑使用情況分析
2.3.1方劑使用頻次分析 除周宜軒教授自擬補心通絡湯方外,共使用成方81首,補心通絡湯主要由黨參、黃芪、黃精、當歸、山萸肉、降香、瓜蔞皮、郁金、丹參、水蛭、酸棗仁、石菖蒲組成。詳見表4。
表4 使用頻次居前10位的方劑分布
2.3.2 核心處方 使用復雜網絡分析提取核心處方,分析發現,周宜軒教授臨證使用的核心藥物有川芎、丹參、赤芍、黃芪、黃精、黨參、白術、當歸、山茱萸、白芍、佛手。以川芎為例,一級關聯發現二味藥為丹參、赤芍,當歸、黃芪、白芍、白術四味藥為二級關聯藥物,黃精、黨參、佛手、山茱萸為三級關聯藥物。這11味藥臨床使用頻率最高,且關聯度最高,可提取為核心處方。詳見圖1。
圖1 核心處方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需要“薪火傳承”,名老中醫代表著當今中醫學術和臨床的最高水平,既有前人的智慧,又有名老中醫對中醫學的獨特見解,是中醫藥薪火相傳的主軸。總結和研究名老中醫用藥規律、診療規則、臨床經驗,是傳承中醫藥防治疾病方法和手段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中醫藥創新的源泉。名老中醫主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取有用信息,做出診斷,然后處方用藥;治療上強調“辨證論治”,強調個體化。個體化是針對病人個體制定出的最佳治療方案,但學習周期長,規律不容易總結[2]。數據挖掘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集中在疾病輔助診斷、藥物開發、醫院信息系統等方面。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在龐雜的數據中發現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并且最終可以被讀懂的名老中醫的用藥規律,實現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與學術思想的傳承和創新[3-4]。本研究在此思路指導下采用數據挖掘技術深入研究周宜軒教授臨證用藥規律,總結和提煉蘊含其中的學術思想。
本研究764診次中共有48種中醫診斷,101種西醫診斷,46種中醫證型。胸痹、心悸、眩暈占中醫診斷中總病種的55.8%,西醫診斷中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病共占總病種的64.5%,說明周宜軒教授臨證豐富,尤擅治心血管系統疾病。中藥使用頻次分析結果顯示,使用最多的中藥為黃芪。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周宜軒教授認為,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從事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少,腦力勞動越來越多,多食少動,外強中干,氣虛者多,正合黃芪之證。周宜軒教授臨床將黃芪用于治療胸痹、心悸、眩暈、不寐、水腫、消渴、自汗、便秘等多種內科雜癥,療效顯著。針對不同疾病,以黃芪為主藥,又形成了多個藥組或藥對。關聯分析是數據挖掘中一項基礎又重要的技術,是一種在大型數據庫中發現變量之間有趣關系的方法。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關系,如果采用關聯分析,從中可以發現常用藥對或藥組。本研究發現周宜軒教授臨床常用含有黃芪或黃精的藥對,如:黃精-黃芪、佛手-黃精、山茱萸-黃精、黨參-黃芪、水蛭-黃芪、麥冬-黃芪等;常用含有黃芪的藥組,如:白芍-當歸-黃芪、川芎-當歸-黃芪、黃精-丹參-黃芪、合歡皮-酸棗仁-黃芪等。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補脾益氣,滋腎潤肺。心屬火、屬陽,位于上位,以下降為順。腎屬水、屬陰,位于下位,以上升為順。兩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陰陽、水火、升降間的互制互用與平衡協調。心火下降于腎,腎水須上濟于心,相互為用,稱為“心腎相交”。黃精配黃芪,益氣滋腎,心腎同治,可治氣陰不足之胸痹、心悸等癥。黨參配黃芪,補中益氣,相須為用,治療氣虛不足之胸悶、心悸伴體虛倦怠、食少、氣促、語聲低弱。陽氣以通為用,走而不守,內通臟腑,外達肌腠,上行清竅,下走濁竅,旁達四末,無所不至。保證陽氣“運行不息,貫通無阻”,血脈充盈,通而不痛。肝主疏泄,以木氣之升發、條達、舒暢為生理體征。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佛手配黃芪,體現周宜軒教授“以通為順”“以通為補”的觀點。周宜軒教授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機制為心氣不足,痰瘀互結,毒損心絡,以心脈痹阻為要,特別是久病病人。水蛭等蟲類藥應用更使之通其脈絡,適用于久病入絡病人。水蛭配黃芪,益氣破血,逐瘀通絡。
胸為清曠之地,宗氣之源,血脈賴陽氣鼓動,運行不息。周宜軒教授認為心氣虛損始終貫穿于心血管疾病整個病理過程之中。氣滯、痰濁、瘀血、寒凝是在心氣虛損的基礎上產生的繼發性病理變化。因此,提出了益氣養心的治療根本,兼以祛瘀、化痰、理氣、散寒、通絡的靈活變通原則[5]。在方劑使用方面,頻率最高的是周宜軒教授自擬的補心通絡湯。方中重用黨參、黃芪,補益心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黃精、當歸、山萸肉養血滋心陰,增強氣血運行,五藥共為君藥;瓜蔞皮利氣化痰,石菖蒲歸心經,理氣、開竅、豁痰;郁金入心、肺、肝、膽經,為血中氣藥,行氣解郁,兼祛瘀涼血;丹參活血祛瘀止痛,清心安神;水蛭破血逐瘀通絡。上藥共伍化痰通絡為臣藥。酸棗仁味酸,平,入心、脾、肝、膽四經,養肝、寧心、安神;降香理氣開竅為引經藥,兩者共為佐使藥。降香配合郁金、瓜蔞皮以增強理氣開竅之功。諸藥配伍,共奏益氣養心、化痰通絡之效[6]。
本研究分析發現,“通”是周宜軒教授臨床治療中醫心系病的主要學術思想特色,“以通為順”“以通為補”。通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通法是指宣通郁滯,通利二便。廣義通法是指疏通臟腑經絡氣機,消除體內壅滯,暢行氣血津液。何謂“通”,《易經》云:“往來無窮謂之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界,流通是永恒的,人的生命亦然。《說文解字》云:“通,達也”。“通”即流通、暢通之意[7-8]。痹痛之病證無論其急,或緩,或其本虛、標實,其“不通則痛”是病機關鍵[9]。治療上周老主張“以通為順”,或補益心氣通絡,或溫通心陽,或逐瘀化痰等。五臟之精氣“滿而不能實”,應補而不滯。六腑之氣以通為補,故治療胸痹時周宜軒教授多加用佛手、郁金、瓜蔞等理氣之品,疏肝解郁,理氣化痰,濁氣自降,胸中氣機暢達,胸痹亦消[10-11]。
周宜軒教授以“通法”治療胸痹,注重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強調個體的差異,法古而又不拘泥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