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萍
【摘要】課堂知識導入的有效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基調,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加強課堂知識的專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為背景,從明確學習目標、構建知識框架、加強知識聯系、鼓勵學生思考四個方面來提高導入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能在后續的教學工作或研究中有所借鑒,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對高中生物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生物學? 有效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8-0089-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優化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但是很多情況下,老師們忽視了課堂的實際情況,沒有精心設計引入過程,使學生在有些問題上會感到困惑,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知識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此背景下,提高課堂知識導入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通過有效的導入,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它貫穿于生物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課堂學習的目標。此外,為檢驗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生可以在每節課結束時獨立測試自己的課堂表現。及時發現和彌補課堂學習中的不足,以便有針對性地復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運用靈活的方式來導入課堂的教學目標,像多媒體、視頻影音等方式都是在當前的教學技術條件下可以經常使用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導入教學,不僅能夠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很快地讓學生了解這堂課的重點,掌握教學目標,順利地展開教學。因此,運用有效的方式導入教學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幾張大自然以及生活中例如大豆、頭發、蜘蛛網的蛋白質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生活離不開蛋白質這一觀點,同時啟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讓學生圍繞著蛋白質這個主題展開頭腦風暴,從其構成、作用等方面去解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進行引導,如“蛋白質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會對人類的生長發育產生重大影響。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功能,蛋白質的功能為什么具有多樣性呢?它與蛋白質本身的結構有關嗎?讓我們一起探索。”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逐步引導自己的思維向蛋白質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的方向發展,從而潛移默化地將學習目標滲透到知識問題的創設中[1]。
二、通過有效的導入,構建知識體系結構
在新課程標準下,構建生物知識體系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科學地指導學生進行的相關知識結構的建立,尤其是結合相關的生物學教學目標和要求,幫助學生在特定的知識領域構建知識范圍內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結構,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清晰地將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聯系,加深學生對要學習的生物知識本質屬性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形成生物知識結構框架體系。在高中生物各個章節的知識內容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還不會運用有效的手段將各個章節的知識串聯起來進行有機的整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導入這一環節,有意識地提醒或者引導學生來認識各個章節內容之間的聯系。在課堂的導入時,有時候僅僅需要教師簡單的語言就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本節課程內容與之前內容的聯系,或者教師可以簡單的將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復習,作為導入教學的內容,也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幾堂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起來。同時,在導入教學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各個章節之間的內容以及知識點按照知識框架的形式繪制出來,在每節課開始上課之前,將思維導圖繪制的內容當作課堂導入的形式,也能夠生動地讓學生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在腦海中建立起生動的知識架構。
例如,在學習“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時,可以將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和人和動物的新陳代謝進行知識體系框架的構建,建立需氧呼吸和厭氧呼吸的植物新陳代謝,光合作用的代謝平衡體系,以及植物光合作用引發人體進行物質轉化的呼吸作用的平衡體系。同時,在這個體系的教學內容開始之前就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這個知識體系使用具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時候這個思維導圖的形式可以是一棵樹,或者一座房子,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枝節或者對應一個房間。在每次開始上課之前,讓學生將這堂課的主要內容以及知識點填進相應的區域。通過思維導圖具體的形狀,學生能夠從圖形之中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且通過圖形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而且通過圖形的方式也會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之后,教師還可以將這些思維導圖進行拼接,形成關于整本教材的知識框架,這樣在學生進行復習的時候也能夠更加的言之有物,能夠帶領同學們從知識框架的角度進行復習,讓復習的教學更加有成效。總之,通過知識體系的建立來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全方面的記憶,通過知識框架的記憶擺脫了以往孤立的知識結構,有利于整篇章節的綜合性理解。
三、通過有效的導入,加強知識聯系
在構建生物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澄清知識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生物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這就需要教師在導入教學內容的時候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澄清,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教學的進行,避免學生在一開始就對知識間的關系產生誤解,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積極的進行聯想,進而能夠自己領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差別,部分學生通過教師適當的引導與講解,也能夠更加容易地了解知識之間的差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經常的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行講解與對比,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種這樣的學習習慣,在學習到新的知識的時候能夠主動與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聯想與對比,既能夠更快地領悟新知識,也能夠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不斷鞏固舊有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進行整合與類比,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和研究精神,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是具有非常有效的提升作用的。
例如,在“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課程中,在引入新知識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如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等。為了使學生了解DNA分子的結構和化學成分。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和揭示DNA分子化學成分在空間結構中的位置和排列,加深學生對DNA分子結構與化學成分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導圖知識的聯系性的教學來幫助高中生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任務[2]。教師在做導入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將教學主體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適當的引導與導入,深入自主的進行研究,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差別進行總結與歸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能夠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高中階段生物教學的重要學習目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通過有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有效學習與相關學習問題的深入探索密不可分。因此,這些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和積極引導性。其中,針對性是指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設定問題,積極引導性意味著問題的設定會引起學生的疑惑或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這也是生物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具體運用,在教學的導入過程當中,通過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和啟發,勢必會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最為主要的是注意問題的針對性和引導性。同時,注意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對學生所提出的想法進行積極的評價也是教學導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本身就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并且教師在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各種新的想法時,首先無論對錯都應當進行積極的鼓勵,這樣才不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會將這種積極的思考延續在整堂課程的教學之中。
例如,在“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一節的教學時,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解釋物質如何進入和離開細胞”。為了介紹這部分知識,老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展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相關圖片,激發學生思考“活細胞在什么時候、什么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物質的交換”。眾所周知,物質進出細胞是選擇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索物質進出細胞選擇性的原因以及通過什么方式進行物質的出入。通過設定和介紹這些積極引導性和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生物學科的學習效果[3]。
五、通過有效的導入,營造和諧氛圍
有效的課程導入方式,能夠為整堂課的教學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奠定一個良好的教學基礎。這也是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并且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面對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因此,在課堂中難免會氣氛沉悶、壓抑。首先教師要正確的面對這個實際的狀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之后在課堂導入的時候進行精心的設計,從課堂導入著手,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問題、情境塑造等方式,營造課堂輕松活潑的氛圍,讓學生能夠順利的進入課堂,深入到課堂的教學內容之中,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可供選擇的課堂導入方式也越來越多,但是進行課堂導入的宗旨都是相同的,希望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中的生物學習當中去,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欲望。老師要在課堂中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生物知識[4]。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導入的環節精心準備,控制好導入的時長,以及導入的內容,確保學生能夠被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還需要老師在導入中加入一些啟發性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當然,課堂導入部分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針對性,要保證老師進行的導入內容與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保持一致,聯系要密切,確保學生能夠從導入部分順利過渡到課堂內容中。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能夠知道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老師與學生之間也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營造出和諧高效的課堂氛圍。
簡言之,“導無定法,妙在巧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到生物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好地明確學習目標,對所學的生物知識深入思考,構建高中生物知識框架,加強知識聯系[5],有效激勵學生思考不同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分析思考能力,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讓同學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耿安軍. 有效導入 高效產出——淺析初中生物課堂導入的有效策略[J]. 考試周刊, 2018(18):164.
[2]白軍志. 新課標下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策略分析[J]. 華夏教師, 2018(11):83.
[3]陶紅梅.引入多元教學方法激活高中生物課堂[J]. 東西南北:教育, 2017(5):46.
[4]霍娟, 邵寶洋, 張從福. 生物“前課自主探究學習單”的設計與反思[J]. 中學生物學, 2018(3):13-14.
[5]馬麗. 高中生物教學中巧妙融合思維導圖的實踐嘗試[J]. 考試周刊,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