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巧
【摘要】目的 探討外科護理服務中舒適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 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隨機選取入院治療外科疾病患者開展分組研究組。研究時段內入選90例患者。分組方式采用隨機數表法。常規組采取醫囑執行等護理措施。實驗組采取舒適護理。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指標以及身心康復指標。結果 干預期間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對比數據差異顯著,P<0.05;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與情緒指標評價結果均好于常規組,兩組的數據統計結果對比有意義,P<0.05。結論 舒適性護理對于外科疾病患者的影響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提高生活質量與舒適性,值得普及。
【關鍵詞】舒適護理;外科疾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2
伴隨著社會的持續性發展,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質量、技術水平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傳統護理服務模式主要是基于患者的病情康復需求提供相應的護理支持,促使患者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狀態[1]。但是,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身心感受重視度并不高,這也導致許多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存在比較明顯的負面情緒問題[2-3]。舒適護理屬于一種基于人性化、個性化以及優質護理等基礎的理念的護理服務模式,其可以從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身心感受等角度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護理服務本身不僅在于疾病的輔助治療方面,更多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身心感受,促使患者可以在住院期間保持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狀態,從而實現生存質量的提高等目標。對此,本文以我院部分患者為例,以對比研究方式,探討關于外科臨床護理工作中不同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價值。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隨機選取入院治療外科疾病患者開展分組研究組。研究時段內入選90例患者。分組方式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結果為:(1)實驗組。例數45例,男性患者28例,年齡中位數58.54歲,骨科手術18例、普外科手術13例、五官手術14例;(2)常規組例數45例,男性患者29例,年齡中位數58.66歲,骨科手術16例、普外科手術16例、五官手術11例?;A資料無對比,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醫囑執行等護理措施。
實驗組采取舒適護理:(1)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性的康復環境,尤其是做好病房環境的優化與改善,嚴格控制病房環境溫濕度,溫度與濕度應當控制在24℃與55%左右。調整光線的同時做好消毒清潔工作,針對通風換氣問題進行優化,保障空氣清新。在窗臺擺放綠色的植物,墻面上粘貼圖畫實現環境的優化;(2)心理護理。為患者創建一個舒適的心理改善。因為疾病與手術治療本身會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受限,此時患者往往會因為無法運動而呈現出嚴重的負面心理情緒。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保持和患者的良好溝通,拉近護患關系的同時注重心理情緒的關注,在患者康復意識下降的同時應當列舉案例強化康復信心;(3)生理護理。因為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此時便需要針對患者的康復狀態提供有效地護理服務。一方面是保障床單與衣物的干燥清潔,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肢體的舒適性護理,做好牽引護理,保障四肢活動情況。定時幫助患者翻身預防壓瘡。鼓勵患者做好踝關節的屈曲和背伸等練習,提高肌肉功能。同時需要基于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提供排泄等相關護理,囑咐患者調整飲食多喝水,并注重會陰部和尿道口的清潔護理,提高生理性的舒適性;(4)術中護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期間,動作應當保持輕柔,盡可能減少手術器械的異響,規避患者心理壓力提高。在麻醉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基礎生命體征并詢問患者的身心感受,強化心理支持。如果手術期間需要更換體位可以采取棉墊提高舒適性并降低褥瘡風險。如果手術期間暴露肢體需要注重隱私保護。同時嚴格控制手術室內的溫濕度;(5)疼痛護理。大多數外科手術患者在手術之后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疼痛感,疼痛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睡眠與休息。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咨詢患者的疼痛感受,掌握患者的疼痛發作情況、程度以及部位,并采取適當的止痛護理措施。對于疼痛感相對輕微的患者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減少疼痛感受。對于疼痛感相對較重的患者可以采取適當的鎮痛藥物,控制疼痛感;(6)飲食護理。尤其是對于腹部手術患者,手術之后需要常規禁食,需要在排氣與腸胃功能恢復之后才可以進食。對此,在手術開始之前需要先指導患者采取流質食物,在手術之后堅持流質食物,并基于患者的康復情況采取逐漸正常的飲食習慣。對于非腹部手術的患者,如果手術之后沒有明確的不良反應癥狀,可以逐漸提升進食量,食物方面以低鹽低脂、高蛋白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7)康復訓練。手術之后一方面堅持合理的飲食規律,另一方面基于患者的身心康復情況及時開展康復教育與相關訓練,以術后康復需求開展康復護理,例如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以此強化腸道蠕動。在絕對臥床期間應當定期翻身,預防壓瘡的形成。對于留置管道的患者,需要做好管道的妥善處理,尤其是固定處理。此時針對患者的心理情緒提供適當指導,以患者康復積極性為主提供教育幫助。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指標以及身心康復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數據錄入時依據不同數據類型進行針對性處理,對于百分比數據采用x2進行檢驗,對于均數數據采用t值進行檢驗。數據錄入與檢驗操作均需要實行2次,在數據不一致時需要由2名專業人員處理。數據分析結果P值<0.05則代表兩組數據對比擁有統計學價值。
2 結 果
2.1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例便秘、1例泌尿感染,發生率4.44%;參照組2例傷口感染、3例便秘、2例廢用性肌萎縮、1例泌尿感染,發生率22.22%。干預期間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對比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VAS評估值、SAS評估值對比
實驗組VAS評分(1.0±0.3)分、SAS評分(38.9±3.7)分;參照組VAS評分(1.9±0.5)分、SAS評分(48.6±4.9)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與情緒指標評價結果均好于常規組,兩組的數據統計結果對比有意義,P<0.05。
3 討 論
外科疾病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疾病,同時該疾病還帶有較高的致殘風險,大多數患者都會存在多發性損傷或合并癥,不僅對日常生活影響突出,還會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不斷提高,這也間接提高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難度與壓力[4]。在護理服務期間不僅能夠滿足患者的基礎護理需求,同時還可以實現對身心狀況、舒適性感受等方面的幫助[5]。隨著近年來臨床主張為外科疾病患者開展舒適護理模式,強調一切以患者為中心,通過舒適環境護理、心理護理、軀體護理、排泄護理幾方面著手,針對護理服務進行優化管理,其根本目標在于讓患者住院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可以更好的修養[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期間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對比數據差異顯著,P<0.05;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與情緒指標評價結果均好于常規組,兩組的數據統計結果對比有意義,P<0.05。研究結果證明了舒適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綜合預后效果,可以作為常規護理服務模式實施。
綜上所述,舒適性護理對于外科疾病患者的影響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提高生存質量與舒適新,值得普及。
參考文獻
[1] 劉 波.舒適護理模式及實施流程在胸外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9(15):11-12.
[2] 張紫莉.分析舒適護理在肛腸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養生,2018,32(22):33-34.
[3] 張 麗.舒適護理模式及實施流程在胸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31(36):411-412.
[4] 陳 瀟.舒適護理在普外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大醫生,2018,21(Z1):204-204.
[5] 盧 麗.舒適護理在肛腸外科術后肛周護理的應用研究[J].健康之路,2018,31(2):34-35.
[6] 許 麗,謝敏敏.舒適護理在心胸外科的實施體會[J].心理月刊,2019,14(16):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