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瞧您問的這個問題,也未免太小兒科了吧,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輕松回答。不見得吧,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看到醫學專家在電視里一再示范怎樣正確洗手,計有七個步驟之多,若按照這個標準嚴格衡量,估計一大半人平時都沒做對。
我們平時確實每天在洗手,尤其是飯前便后,但往往是草草了事,偷工減料,形式大于內容,最多能起到一個心理安慰的作用。而在抗擊疫情的當下,那種稀里糊涂的洗法就更是自欺欺人,頗有風險。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是防止病毒感染的三大法寶。所以,學會正確洗手可不是一件小事,絕不能掉以輕心。
學會洗手,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在人類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嬰兒死亡率很高,最高時曾達到50%,一直搞不清是何原因。其實就是接生時雙手不衛生所致,后來人們學會在接生前認真洗手,并消毒剪刀,母嬰死亡率立刻降了下來。如今,洗手是阻斷細菌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式,已漸漸成為人們的基本共識。
洗手,還是個多義詞,也可以引申為不再干某事了。譬如金盆洗手,即江湖大佬公開宣布,我從此退出江湖,告別黑道,改邪歸正,洗手不干了。現也指放棄以前長期從事的行業或某件事。
洗手,還有一個含義,貪官停止貪腐撈刮,立地成佛,現在也叫收手、罷手。但是,貪腐就像吸食毒品一樣是會上癮的,如果撈錢習慣了,日進斗金,紅包不斷,讓他突然住手,那真比殺了他還難受。所以,盡管有關部門再三警告那些不肯收手,不愿洗手的貪官,并采取種種嚴厲措施,既打“蒼蠅”又打“老虎”,既有苦口婆心,又有雷霆萬鈞,可是仍有不少貪官心存僥幸,仍然不肯收手,肆無忌憚,對中央的警告置若罔聞,手上沾滿污穢葷腥。那就不能客氣了,要和他既算老賬,更查新賬,該抓就抓,該關就關,該判就判。
我有一個多年前的上司,很有工作能力,政聲也不錯,后來調到另一個單位任職。在他快退休時,沒經得住誘惑,蓋房子收了開發商兩筆賄賂,有600萬元。不久東窗事發,他被關進大牢。進去后的第一天,他就拼命洗手,洗了一遍又一遍,似乎這樣就能洗清自己的罪過,不到半天就用掉了一塊肥皂。可是,事已至此,大錯鑄成,再洗也無法漂白,只有接受法律的制裁,他最后被判無期徒刑。
學會洗手后,人類更健康更長壽了。而一個官員要遠離腐敗,拒絕誘惑,同樣也要學會“洗手”,經常用法治紀律道德之水來“洗手”,不沾污穢的錢財,不拿沾滿“病菌”的好處,不受各種“政治微生物”的侵蝕。否則,手不干凈,把“病菌”吃進肚子里,必然禍害全身,最后身敗名裂,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去。到了那時,別說是一天用一塊肥皂洗手,就是一天用一箱肥皂洗手也無濟于事了。
學會洗手,可以有效抵御細菌病毒的感染,強身健體;也可以預防政治上的微生物侵襲,潔身自好。反之,如果讓你“洗手”你不好好“洗”,糊弄敷衍;讓你“收手”你陽奉陰違,不肯“收”,那結果必然是“伸手必被捉”。成克杰、魯煒、賴小民、孟宏偉等等,都是不肯“洗手”、不愿“收手”而被法律制裁的大老虎。
如今有“剁手族”的說法,網上瘋狂購物,回頭一看賬單懊惱不已,自嘲要“剁手”。貪官也是一樣的,落網后想想一雙黑手都干了些什么丑事、壞事,會不會也有想“剁手”的沖動?其實也不需要真的剁手,貪官進了大獄,失去自由,這一雙手是啥也干不成了,想抱抱孩子,拉拉老伴,給家人做頓飯,都成了奢侈的夢想,不是“剁手”勝似“剁手”。
從洗手說到收手,再說到剁手,繞得有點遠了,打住!
圖:劉昌海?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