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衡
我踏訪了地處祖國西南的重慶大足石刻,該地石刻群的保存完整、精美繁復以及綺麗巧思著實令筆者嘆為觀止。我在整理旅拍成果之余,撰此小文用以回味與分享。
大足石刻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重慶市西郊,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大足石刻分布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山區,共計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

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年,我在電視新聞里看到這一消息后,便萌生了日后去現場近距離觀摩的念頭。只因當時交通不便利,筆者遂延后至今得償夙愿。
大足石刻目前僅對外開放了南山、北山、寶頂山三處景區。其中,以北山、寶頂山最為經典,也殊值各處流連半日。筆者此次便選擇了先北山后寶頂山的路線,對大足石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
北山又稱龍崗山,開鑿于公元892至1162年,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至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一幅,經幢八座。我在全面瀏覽北山石刻之后,對其中第136號轉經輪經藏窟、第155號孔雀明王窟以及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的印象最為鮮明。
北山石刻以觀音造像最為優美傳神。此中精華當屬第136號轉經輪經藏窟。該窟中的日月觀音造像面部恬靜、衣冠玲瓏,花簇珠串、玲瓏剔透,瓔珞蔽體、飄帶滿身,有如古代中國畫畫家筆下的宮娃嬌娘,令人望之不禁感慨其美不可言。即便是立侍兩側的女弟子與老年僧人也是比例恰當、栩栩如生,令人叫絕。當然,北山石刻除了觀音造像外,也有其他國內古代石刻所鮮見的題材,例如第155號孔雀明王窟。
孔雀明王為東密四大法之一,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由于密宗在我國內地流傳時間較短以致影響有限,所以開鑿于北宋靖康元年的北山石刻第155號孔雀明王窟顯得尤為珍貴。該窟兩壁遍刻千佛,窟中央處圓雕一尊孔雀明王造像,其身穿輕衣,著頭冠,披瓔珞,戴臂釧,執法器,端坐于由一只碩大孔雀背負的蓮臺之上,莊嚴肅穆躍然觀者眼前,密宗的神秘主義特征也得到了具象的體現。除了意境玄幻的孔雀明王,北山石刻還有精美繁復到無以復加的作品,這便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
經變是佛教傳法的一種手段,即通過圖像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開鑿于晚唐的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是我國古代石刻經變圖像中的佼佼者。該龕內上部為祥云、雜寶、天宮,中部為西方三圣(中間阿彌陀佛,左邊大勢至菩薩,右邊觀世音菩薩),下部為三品九生(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等級制度)及《未生怨經》故事,并左右沿鑿十六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法門)。觀此龕之藝術效果,可謂密不透風、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且因其是石刻,故而立體感非平面繪畫所能及,其氣勢之宏大令人擊節。

大足北山第155號窟孔雀明王像
除以上三處外,北山石刻還有《韋君靖碑》《古文孝經碑》、第133號水月觀音窟、第177號泗州大圣龕等精彩作品可值細品,本文限于篇幅,以優中選優之態度不復贅述。
寶頂山石刻系大足五山之中精華所在。其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計13處景觀。其中,又以大佛灣石刻造像群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為完好。據筆者瀏覽后的體會,大佛灣石刻造像群中又以第17號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第29號圓覺洞與南巖第八號龕千手觀音這三處造像的藝術效果最為強烈。
第17號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表現了釋迦牟尼佛前世和今生修行、行孝、報恩的故事。《大方便佛報恩經》亦稱《報恩經》《佛報恩經》,通過釋迦牟尼佛駁斥外道指責其不報父母之恩,闡述了佛教對“恩”及“報恩”的觀點,且行文華麗并收入不少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有較大影響。在這一組造像中,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大孝釋迦佛親擔父王棺”里釋迦牟尼佛的形象。釋迦牟尼佛面目清秀、神情專注,側身杠棺緩緩前行。釋迦牟尼佛頷首低眉、嘴部微抿的表情充分詮釋了“發而皆中節”的圣人要求,體現了無上的修行禪定。
第29號圓覺洞取意十二圓覺菩薩,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靜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洞內主像為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位于正壁中部,三身佛的兩側壁前,各刻有六尊神形兼備、姿態各異的菩薩。三身佛前的供桌前還刻有一菩薩,面向主像,頭略低垂,雙手合十,跪于蓮臺,表示其是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是在向佛請教修清凈境界的法門。配合著幽暗的洞內采光,第29號圓覺洞內部場景極具神秘感與靜穆感。另外有趣的是,在洞入口還刻有一只碩大蹲伏姿態的獅子,既像守衛,又似等候,富有戲劇效果,足見設計者的匠心獨具。
南巖第八號龕千手觀音曾于2011年至2015年期間進行過搶救性保護修復,現存于一處大殿內。千手觀音的全稱是“千手千眼觀音”或“千眼千臂觀音”,是密宗的六觀音之一。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南巖第八號龕千手觀音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830只手、眼,集雕塑、彩繪、貼金于一體,寶光四溢、法相莊嚴。正面觀之如孔雀開屏,側面觀之如排山倒海——氣勢非凡,無與倫比!

大足寶頂山第29號窟圓覺洞菩薩像

大足寶頂山南巖第八龕千手觀音像
一如前文介紹的北山石刻,寶頂山石刻尚有小佛灣、圣壽寺等處值得慢慢游覽,細細品味。如果時間寬裕,于2015年6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陳展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大足石刻博物館也是十分值得游覽的去處。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