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各國衛生專家建議人們勤洗手,或是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擦手,以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公共衛生機構、慈善機構、政治家和普通民眾聯手發起了近年來最熱火朝天的一次洗手推廣運動。名人們積極響應,站出來演示“正確的洗手姿勢”。網上到處都是介紹洗手方法的資料,推出了一系列針對疫情的特殊視頻。
然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全球上完廁所“可能接觸過糞便”的人中,會用肥皂洗手的僅占26.2%。世衛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在最不發達國家,約30億人家中沒有肥皂,能用上肥皂的人只有27%。然而即使在肥皂十分充足的許多高收入國家,也只有50%的人在上完廁所后使用肥皂洗手。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助于拯救生命的發明之一,勤洗手這種簡單的衛生習慣能幫助我們避開超級細菌和傳染病的威脅。每年全球有350萬5歲以下兒童因罹患腹瀉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死亡,而適當的洗手方法可以將腹瀉性疾病的發生率減少53%,將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降低6%—44%??茖W家發現,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后,一個國家的洗手文化可以很好地預測疫情在該國的擴散程度。
國際上有一個專門的“全球洗手日”,旨在關注各國洗手狀況,培養并支持用肥皂洗手的文化,倡導社區改善環境衛生,包括洗手設施,提高預防疾病的健康意識。在洗手剛開始普及的1850年,人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而如今的人均壽命在80歲上下,與洗手的習慣是分不開的。為了讓人們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公共衛生專家們努力奮斗了25年,遺憾的是能做到的人依然很少。
更有甚者,令人匪夷所思。2015年,好萊塢影星詹妮弗·勞倫斯在一個電視節目上笑稱自己“上洗手間后不洗手”。沒想到此話一出,媒體開始追問勞倫斯的個人衛生習慣,結果她只能在社交平臺上上傳短片澄清,表示節目上只是開玩笑。無獨有偶。美國??怂闺娨暸_主持人皮特·赫格斯去年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我想我已經有10年沒洗過手了?!彪m然他后來解釋說這是種諷刺的說法,但是不靠譜的人設已然確立起來。他2012年在競選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時,曾經說細菌并非真實存在,因為“我看不到它們,所以不存在”。
雖然10年不洗手算得上是一種創紀錄的“壯舉”,但只要你細心觀察,上完廁所后固執地不肯用肥皂洗手的人幾乎到處都有。心理學家指出,這也許不僅僅是懶惰在作怪,從思維方式到盲目樂觀,從對感覺“一切正?!钡男枨蟮綈盒母械膹娏页潭?,有許多心理因素都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通過理解這些隱藏的認知偏差,可以說服更多人改變思想,養成洗手這種簡單的衛生習慣。
心理學家之所以這么急著弄清洗手背后的心理因素,原因之一是這件事關乎性命,特別是對醫院里的病人而言。許多醫療工作者雖然接受了多年治病救人的培訓,卻會忽略洗手這件有助于預防致命病毒和超級細菌的基本習慣。201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一家醫院開展的研究發現,醫療工作者洗手的頻率只有33%。即使在有著洗手文化的沙特阿拉伯,醫療工作者也經常不認真洗手。
這些不聽洗手勸告的人真的不怕感染病毒嗎?他們都是怎么想的呢?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樂觀主義偏差”,是個體的一種認知上的偏差,又叫“非現實的樂觀主義”?!皹酚^主義偏差”的人傾向于認為自己更可能經歷積極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遇消極事件?!安簧偃诉^于自信,就算經常不洗手,也一直不會生病。實際情況是,等真的生病時可能已經過去了好幾天,根本不會將生病與沒洗手這件事聯系在一起,忘了是因為不洗手而染病。”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羅拔·奧格舉例說,“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到新型冠狀肺炎癥狀的出現,起碼有5—6天的時間,人們也難以想到感染病毒和不洗手有關”。
在此次疫情中,“樂觀主義偏差”的人高估了自己的運氣,對待疫情有著僥幸心理。他們認為自己遭受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躲過這次疫情的可能性很大。有研究表明,個體的情緒狀態、事件特征、個體與事件間的心理距離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個體樂觀偏差水平。具體說:一是個體與疫情重災區,社會關系距離都較遠,周圍沒有確診病例;二是在疫情期間不關注社會新聞,表現出“不知者無畏”;三是處于積極情緒狀態,將新冠肺炎定為自限性疾病,自己身體免疫力強不會感染。
心理學家提醒,樂觀一般是有事實基礎的,而“樂觀主義偏差”則會脫離現實,是一種沒有事實依據的過分自信,令人做出有違現實的行為,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和外出聚會串門等,并因此引發災難性的后果,最終出現聚集性感染案例。為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平時多關注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普知識,了解它對人體的危害,提高警惕,并做好防控工作。
雖然心理學家試圖幫助人們減少“樂觀主義偏差”,促進健康行為和減少危險行為,但他們發現難以達到目的。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克·史蒂文森認為,要使更多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列出一大堆應該洗手的理由也許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令人對不潔產生厭惡感才是決定性因素。相比于讓洗手顯得有趣或性感,不妨在“惡心”方面作文章。
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一項洗手習慣的研究中,讓學生做了一項測試。研究人員首先詢問被測試者目前的洗手習慣以及對惡心事物的敏感程度,然后要求他們觀看三段視頻:一段是純教育類視頻,一段有惡心畫面的視頻,以及一段與內容無關的自然紀錄片的節選。過了大約一周,研究團隊再將這些學生請來,讓他們坐在一張放置了一些消毒擦片和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的桌子旁邊。接著,研究人員讓學生們將各式各樣的臟東西拿在手中,包括臟兮兮的蒼蠅拍、用過的馬桶刷等等,然后再要他們從盤子里拿一片餅干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