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醒”,《現代漢語詞典》上有四種解釋,即醉醒、睡醒、醒悟、醒目。此文乃指“醒悟”之意。
先醒,即能做到料事于未發之前。賈誼說:“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悟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自靜三年,以講得失”。一次經過一位臣屬(申侯)的封地,中午該吃飯了卻不吃,申侯很惶恐地問原因,楚莊王說:“古代的賢君,又能尊師,經常聽取高見的能稱王;資質中等的君主,能做到尊師受益的,可稱霸;水平差的君主,又愛好領袖群臣,國乃亡。我是水平差的君主,天下有那么多賢人,我卻得不到,離亡國不遠了,哪里還有胃口吃飯”。賈誼稱楚莊王是先醒者,“圣智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德賢佐,日中忘飯”。
西晉時江蘇宜興有個叫周處的人,父親是鄱陽太守,可算是個“高干子弟”。周處在年少時,“兇強俠氣”“縱橫恣肆”“暴犯百姓”,成了害群之馬。老百姓把他與山中猛虎、水中蛟龍并稱“三害”。后來周處發現自己為世人所極端厭惡,開始追悔過去的胡作非為。于是,他求教于當時有名的文學家陸云。在陸云的指導下,他懂得了“朝聞夕死”的道理,決心“勵志好學”,痛改前非,后來終于成了屢建奇功的名將。《晉書》還為他寫了“列傳”。周處被后世公認為后醒者的典范。
歷史上還有個至死不“醒”的人,這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秦朝亡后,楚漢相爭,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從兵多將廣上,本來項羽有絕對優勢取勝。但他剛愎自用、不聽諫言;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屠城殺降,殘暴不仁;優柔寡斷,有勇無謀。結果失去民心、失去人才、失去機會。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不能自省,不聽提醒,一步步走向末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最終落得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司馬遷評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亡,難矣。自矝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一個人要一生正道,善始善終,亦在于自醒早,自律嚴。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寒士,28歲便躋身于翰林院,實現了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書生變蛟龍”的理想。進入京師后,曾國藩并未如常人一樣沾沾自喜、昏昏然,而是心存“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堅守做人為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頭腦,謹小慎微,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過活,最終一路平步青云,大業輝煌,成就了自我。史界稱為“治世之能臣,古今一完人”。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曾國藩:“我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當代共產黨人,面對執政時期的各種考驗,面對改革開放時代的各種誘惑,應頭腦清醒,不忘初心,從“細”處“小”處“醒”起,堅守共產黨人的本色不變!
圖:付業興?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