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侃
借著“職業打假”的名號,實施敲詐勒索行為,甚至強行向超市索要“保護費”,使得工作人員苦不堪言。“職業打假人”王某某因涉嫌敲詐勒索罪被金山區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
2016年1月,金山區某大型超市開業沒多久就“接待”了一個特殊的“顧客”。對方蠻橫地向各食品部門負責人表示,自己可以保證不會有“職業打假人”來店里鬧事,如果有人來,他出面可以搞定,只要超市每個月交點保護費!
原來,王某某是本地的一名“職業打假人”,在業內“小有名氣”。這些所謂的“打假人”經常會到附近超市“找茬”,故意將臨保商品藏匿至過期后購買,強行威脅超市“索賠”。
“根據法律規定,出售過期食品要以一賠十,賠償金不滿1000元的,以最低1000元的價格賠償。而且按照超市規定,需要負責人自掏腰包。若是天天被職業打假人找茬,肯定會造成很大損失!”超市各食品部門負責人迫于“打假人”的威懾,想圖個太平日子,便同意支付王某某“保護費”,每個月600元。
2019年7月,不堪其擾的超市各食品部門負責人下定決心來到派出所報案。8月,王某某落網,其到案后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經檢察機關審查認定,2015年底,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至金山區的多家大型超市召集各食品部門負責人,以“職業打假人”身份向其索要錢款作為保護費。王某某要求超市每月固定交納錢款,保證本人不來超市進行“打假”騷擾,超市在被其他人“打假”時還可以由其出面搞定,各被害人懾于其威脅被迫同意每月支付錢款。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間,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累計收取“保護費”6萬余元。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出臺《關于有效應對職業索賠職業舉報行為維護營商環境的指導意見》中規定,“針對夾帶掉包造假問題食品并通過要挾、欺詐等方式索賠以及長期進行不實舉報,以不再騷擾企業正常經營為要挾,要求企業支付一定好處費等涉嫌敲詐勒索、詐騙的行為,加強工作指導,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
王某某的行為給超市工作人員帶來心理上的威脅,后者害怕打擊報復,因花小錢息事寧人、求個太平的心態,不得不每月支付所謂的保護費,完全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
LV手提包盡管價格昂貴,還是讓許多人瘋狂追求,甚至托人到國外海淘。然而,這些漂洋過海的名牌包可能只是“國貨”出門旅了個游。
2019年3月,奉賢警方接到舉報,稱有人生產銷售假冒LV手提包。經審查,奉賢警方立即將該案立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偵查。2019年9月25日,經過調查,警方分別在廣東、湖北等地將涉嫌制假售假的鎮某、高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在該團伙的廣東、湖北及湖南的三家制假工廠內查獲假冒LV成品皮包共計19162個,據警方初步估值涉案金額上億元人民幣。
經查,犯罪嫌疑人鎮某于2014年在廣州某皮具城開了一家商鋪之后,就以小作坊形式制造各種假冒LV包。2016年初,他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公開生產假冒LV包,遂將閑置的制包機械設備運往廣州郊區及湖南、湖北另行開設制假工廠,雇傭高某、朱某、蔣某等3人負責管理,同時“聘請”略懂皮包制作的李某負責生產技術。鎮某在廣州采購皮料、五金等原材料后發往湖北咸寧、廣州、湖南永州三個制假工廠,由這些制假工廠完成成品制作后再經鎮某、高某等人聯系客源統一銷往國外。據不完全統計,該團伙每個制假工廠每月制成約4000個假冒LV成品包,大部分均銷往國外。
犯罪嫌疑人鎮某、高某等人的制假售假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近日,奉賢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鎮某、高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
海淘購物套路多,維權、監管難度也比較大。消費者在海淘購物時應盡量選擇在比較知名的網站下單,挑一些口碑好的轉運公司。
服務保障涉自貿區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是自貿區檢察工作的重點之一。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負責人逄政向記者提及了由該院辦理的一起對單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案件。
在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間,上海某電氣公司實際控制人王某清、財務負責人王某治為少繳稅款,在無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以支付票面金額4%開票費的方式,讓蔣某為其虛開上海某電器有限公司增值稅專用發票10份,價稅合計人民幣433383元,稅款共計62970.18元。據了解,這10份增值稅專用發票已入賬申報抵扣,造成了國家稅款的損失。
2017年12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將本案移交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次年5月,經公開聽證審查程序,浦東新區檢察院對該電氣公司、王某清以及王某治作出不起訴決定。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稅收征管秩序。但是結合本案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本案涉案金額不大,犯罪情節輕微,且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情節,涉案單位及人員也系初犯、偶犯,案發后積極配合司法機關工作,主動退還了全部稅款。另一方面,該單位作為民營企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且案發后積極整改,堵漏建制。正是基于以上兩點,檢察院召開聽證會,邀請多方參與,并從經濟安全、公共利益、市場秩序等方面綜合評估案件的社會危害性后,對涉案單位及主要責任人員作出了相對不起訴的決定。
不少人都對“龐氏騙局”這個詞并不陌生。記者從浦東新區檢察院了解到一起發生在自貿區的案件:2015年3月,被告人朱某、陳某伙同他人設立某電子商務公司,并利用該公司開設的公眾號“某移動報銷商城”,銷售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商城以高出供貨價5至10倍的價格出售商品或服務,承諾在7天至60天以商城貨幣的形式將消費款全額返還至商城錢包中,消費者可用于再次消費或者申請提現。2016年5月,該公司以系統升級為由,關閉了該移動報銷商城,不再支付消費者提現及供應商貨款。
案發后經審計,該電子商務公司通過三家第三方支付通道及銀行轉賬、現金支付等形式,吸收33478個消費賬戶人民幣7.5億余元,用于支付消費者報銷款4.68億余元,支付供應商貨款2.24億余元。其余部分用于公司運營以及個人奢侈消費。最終,檢察機關以朱某、陳某構成集資詐騙罪依法對兩人提起公訴。
本案屬于典型的以新換舊式的“龐氏騙局”集資詐騙犯罪,其本質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騙取更多的投資。對此,投資者應建立風險防范和管理意識。
在投資之前,投資者對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須加以有效識別及評估,并對風險加以分類,施以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在風險暴發時,則應及時保全證據材料和資金財產,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也為今后的維權做好準備。從市場和監管層面可以總結和吸取教訓,建立全方位的甄別審查機制,加強對投資理財產品透明度的市場評價與監管。完善中介機構對投資理財產品的契約監督,通過有效的契約安排,基金托管方和外部審計機構可以有效實現對投資理財產品的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