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近來,美國黑人的境遇又引發關注。在美國,黑人即使賺夠了錢,有時也得不到足夠的尊重。1945年,雪萊一家在圣路易斯的一個社區買房,卻被告知這個社區的住戶已經簽署協議,不會將房子賣給黑人。雪萊與社區協商不成,一怒之下將領頭的路易斯·克萊默先生告上了法庭。
雪萊一家是在選中那棟房子并簽約后,才得知社區有這一禁令的。而且這一約定已經維持了三十多年。早在1911年2月16日,這個小區的39名業主就簽署了一份共同協議。
但問題在于,那三十九名業主并不擁有小區內的所有房產。他們只擁有該小區內57棟房產中的47棟,另外10棟的業主并未簽署。更有爭議的是,簽署這一協議時,小區里其實住著黑人家庭。特別是有一家人,他們是1882年就搬來,在此住了30年之久。協議對他們有效嗎?當最初簽署了協議的業主后來轉讓了一些房產(自然是轉給白人),這一協議的效力還及于受讓者嗎?這些問題讓雪萊一家很是困惑。
雪萊一家本打算購買的是一戶姓菲茨杰拉德的家庭的房產。這一家人自1911年協議生效時就未參與簽署。因此他們也未將所謂的“小區決議”當回事。1945年8月11日,他們和雪萊一家簽署了房屋出售合同。這一消息令小區其他居民十分憤怒。他們于1945年10月9日向圣路易斯市巡回法庭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合同,禁止雪萊一家占有該房產。在今天看來,這個請求看上去有點荒誕。但在當時,似乎是理所應當。那個時代的主旋律是“隔離但平等”。歷史上,美國黑人總數的90%仍然分布在南部地區,而且主要在鄉村。
許多南部城市,比如巴爾的摩、里士滿、路易斯維爾、亞特蘭大等還制定了居住隔離法規。直到1917年,這樣明目張膽的官方政策才在“布坎南訴沃利”案中遭到挑戰。
布坎南案是美國歷史上對種族隔離制度產生重大沖擊的第一個判決案。像南部其他城市一樣,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市也制定了一項種族隔離法規,既禁止黑人在以白人為主的社區內購買房產,也禁止白人在以黑人為主的社區內購買房產。該法規通過以后,一位白人業主布坎南將白人社區的一份地產出售給一位黑人,從而引發了本案。1917年,肯塔基州上訴法院判決該法有效,然而該判決被該州的最高法院所推翻。后者認為,不受限制地進行房產交易是憲法所保障的財產權,該法沒有經過適當的法律程序而剝奪了公民的財產權,因而無效——布坎南案也成了對種族隔離政策的致命一擊。
至此,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立法部門再也不能以官方行為明確地制定和實施種族隔離法規——然而,白人業主們如果在社區的主持下,簽訂私人協議,規定在一定的期限內禁止將房產出售、出租和轉讓給黑人,卻無法被認定為“官方行為”,因此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種“潛規則”。
除了限制黑人買二手房外,白人控制的地產協會還進一步要求,在新建住宅的出售合同中,要包含禁止未來白人戶主將該地產轉售、出租給黑人的條款。這種歧視行為不僅僅只是個別社區個別地產商的行為,而且還得到了全國地產商協會的大力倡導和支持。
此后,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在其地產合同中加入種族限制性契約,尤其是在鄰近黑人住區的地方。舊街區的業主也在地產協會的組織下簽署這種限制性契約,1927年,芝加哥地產協會甚至還草擬了一份限制性契約范本。這些限制性契約只要獲得一定比例的簽名就可生效——雪萊一家所購社區的39名業主所簽的就是這種契約。契約不用所有業主簽署,只要85%至90%簽署即可生效。而且生效后,任何一位簽名者都可以控告另一位違約的簽名者。
當時,這種限制性契約是相當普遍的,給黑人購買住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他們別無選擇,只好擠進本來就很狹小的黑人社區和有限的住宅中,因而導致了黑人社區的極度擁擠。當時,據芝加哥大都市區住宅委員會主席費德·克萊默(巧的是他也姓克萊默)的報告,該市30萬黑人所居住的住宅,按照正常情況只能容納這一數字的三分之一。
黑人的房源短缺導致了租金的上升,使黑人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且,由于無須對房產進行更多的投資維護也能順利出租,于是黑人社區普遍出現了住宅衰敗、缺乏設施等狀況,很快淪為貧民窟。貧民窟的泛濫又導致公共健康下降、成人犯罪、少年斗毆、賣淫嫖娼等一系列不良社會問題,進而使白人更加排斥他們的黑人鄰居。如果有一些相對富裕的黑人想搬進白人小區,小區居民就會拿出大多數業主簽的限制性契約,要求賣房者撤銷出售行為。而法院還總是支持他們的訴訟請求。后來人們評價說,司法的縱容在種族隔離這件事上成了幫兇。
不過在雪萊案發生的1945年,風向已經開始有所變化。初審法院拒絕了業主們的訴求。理由是訴訟所依據的限制性協議不是完整的。因為該協議并未獲得所有業主的簽名,至少菲茨杰拉德一家就沒有簽署。這一協議發生在那些簽署的業主之間,并不能干預第三人(比如未簽署的業主)。裁決生效后,雪萊一家很高興,完成了和菲茨杰拉德的交易,搬進了社區。鄰居們則十分失望,其中帶頭的克萊默先生更是不服,他代表大家向密蘇里州最高法院提起了訴訟。
克萊默先生提出,這個協議的效力不只及于39名業主,而是涉及整塊土地和整個小區。只要是小區內的房產,都應當遵守由這些業主做出的決議。1946年密蘇里州最高法院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要求該契約得到執行。法院除了判決克萊默先生等人簽署的契約有效外,還發布了要求強制執行的司法令狀。雪萊一家不服,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同一時間,此類案件頻出。聯邦最高法院遂選擇了四個案件進行集中審判。
聯邦最高法院對這四個案件的調查和審理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全國律師指導協會等幾十個社會組織向最高法院提交了23份法律參考要旨,支持黑人上訴人。1948年1月22日和23日,聯邦最高法院舉行了兩天的庭審。5月3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文森公布了判決。有意思的是,聯邦最高法院并沒有責備那些簽署了“排黑契約”的白人業主,而是將板子打在各州法院身上。判決稱,各州法院的判決和強制執行令狀屬于“官方”行為,應該受到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限制,各州法院剝奪了上訴人的法律平等保護權,因而無效。
在判決中,聯邦最高法院還特別提醒各州法院,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基本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的人,無論是有色人種還是白人,在州法律面前地位平等,而且就有色人種而言,該修正案的保護對其而言是首要的設計目標,不會因其膚色而受到法律的歧視”。同時,聯邦最高法院也作出一些讓步,宣布該修正案的目標僅僅是官方行為,而不是私人行為,首席大法官文森宣布,“只要這些契約在執行中,各方均是自愿遵守其條款,顯然就不存在官方行為,就沒有違反該修正案的條款”。也就是說,假如雪萊自愿遵守了克萊默先生等人的協議,那么聯邦法院也不會作出干預。
這一判決看似沒有直接否定限制性契約,但其社會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它直接影響了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種族政策,聯邦住宅管理局(FHA)迅速修改了《房產抵押擔保的資格》和《擔保手冊》,宣布不應該由于不同居民的進入可能會影響該地區其他地產的價值,而拒絕對其進行抵押擔保;應該承認美國公民機會均等的權利,不管其種族、膚色、信仰或民族來源如何。聯邦公共住宅管理局(PHA)也在其政策聲明中寫道:“必須對各種族的符合條件的家庭平等對待。”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也成了此后相似案件作判的依據。
對于雪萊一家來說,他們終于可以安穩地住進新家。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由于案件成為經典,他們的故事被拍攝成紀錄片《雪萊訴克萊默的故事》,2019年,該紀錄片在亞馬遜上線。然而,正如科普蘭所言:“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障礙需要克服,進入亞馬遜網站的概率實在是微乎其微。”距離真正消除種族歧視,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