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天虹
摘 要:近年來,多種媒介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應該積極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以適應這一社會現象,本文研究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現狀,并進一步探討融媒體時代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現的方法,從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的創新、實踐內容、任務驅動理念四方面入手進行總結。希望本文的觀點能為關注此話題的研究者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聞采編;實踐內容;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2
社會進入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培養新聞采編人才應當重視對學生專業興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促使受教育者學到較為豐富的專業知識。在確定課程體系時,應提煉相關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提升專業課程內容的針對性。系統化梳理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豐富陳述性知識內容,方便學生理解。
一、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現狀
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和新聞媒體的制作人員要有能力打破不同介質的媒體界限,能夠實現對多種媒體的有效應用,主要包括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和遷移信息的能力。要求新聞采編人才具備人文道德素養、新聞采寫和編輯素養,對計算機有較高水平的應用能力,具備良好的網絡媒介素養。在傳媒產業內部,多種媒介在不斷發生多元互動,從而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局面。有很多高職院校的新聞采編和制作專業對媒介融合的趨勢引起重視,在對人才的培養上,希望能夠獲得較好成效,并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很多院校有明顯的介質定向性特點,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面向的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網絡。展開的實踐教學活動崗位定向性特征非常明顯,所設置的專業課程缺少了媒介融合的內容,所建立的組織體系過于零散化,由于這些問題比較明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媒介融合的大趨勢[1]。
二、融媒體時代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現
(一)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建設與實現融媒體時代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體系的工作中,可以借鑒泰勒原理所涉及的四個基本問題,也就是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經驗的選擇、有效組織教育經驗、對教育結果的評價。所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具備前后貫通和四位一體的特征。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這也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契合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對社會需求有認真的分析,并有效把握。利用多種方式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包括社會調查、企業調研、專家咨詢和畢業生回訪這幾種方式,從而良好把握產業的發展方向,也對崗位特性有正確的認識。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并將此作為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實現專業目標,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需要有不同課程的支持。與此同時,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也會逐漸獲得提升。體現媒體融合的創新性,融合并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以此來實現優勢互補,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
(二)創新新聞教育理念
對新聞教育理念加以創新,與如今媒介融合的新趨勢相互結合。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不能把眼光停留在新聞界,而是積極拓展視野,擴大就業空間,除了媒體之外,還有企業單位、事業單位和社會上的各個領域。就高職新聞教育的人才培養而言,應當始終堅持這一理念。使用的教學手段主要以數字化新聞為主,豐富學生的新聞知識,提升學生的新聞技能水平。豐富受教育者的文化社會科學知識。促使學生能夠更熟悉我國的新聞、宣傳政策法規,從而更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要,與多種媒體融合的趨勢相適應。把學生培養成為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的優秀編輯或記者,也可以成為策劃或者是管理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所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深厚的人文功底,同時也具備非常扎實的傳播理論基礎。能較好完成采編、制作、管理工作。比如某藝術職業學院,所構建的新聞傳播體系可以體現藝術特色,將各種藝術特長作為核心內容。把學校的影響力作為發展觸角,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可靠支撐,為媒體的綜合運用提供可靠支持。從全校師生和員工的關切點出發,有力聚集學生的吸引力。此時高職校園會更有生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新聞采編人才培養體系。
(三)豐富課程體系的實踐內容
對新聞采編的課程體系加以創新,從而真正適應新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完全放棄傳統的媒體環境,調整課程體系應該在傳統設置的基礎上進行。除了需要設置文史哲這一類的通識課之外,還需要向其中添加一些新的內容,包括使用計算機編排文稿,使用計算機展開平面設計,學會使用多媒體制作新聞內容,利用網絡傳播新聞。較為豐富的課程內容會提升新聞采編人員的技能水平。所構建的新的課程體系應該具備的特點是寬口徑和厚基礎。寬廣的人文指的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教育知識點,另外,還包括較為豐富的新聞傳播知識。訓練學生使用各種媒介技術的能力,培養新聞采編學生的思維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意識,同時也形成一種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方法[2]。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較高水平的職業道德規范。
完整的課程體系不僅能實現對學生的通識教育,也能提升學生的新聞傳播水平。對課程體系加以創新,還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構建氛圍濃厚的實踐環境,奠定堅實的新聞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建更為融洽的溝通環境。就從事新聞采標教育事業的教師而言,還需要積極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從而更好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培養活動。比如展開“中央廚房”的綜合式實踐報道活動,構建立體式的報道環境,引導學生將網絡語言與傳統媒體有效結合起來,從而掌握一些較為實用的新聞技巧。
(四)增加任務驅動核心理念
在積累了多年的實踐探索經驗之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向其中增添一些任務驅動的核心理念。深入分析新聞傳播崗位群的特征,明確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對文化產業各個行業的媒介形態進行分解,包括報紙采編、電視節目的制作、電子雜志的制作、開發網站。培養學生這四方面的技能,在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會為學生講解相關的課程理論知識,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還會指導學生完成綜合性的實訓任務。構建相應的課程群活動,由此便形成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活動。原有的課程是按照縱線式進行安排,將實訓式的活動加入其中,會改善原有課程體系松散和脫節的不良情況,由此就能夠將課程群有效關聯起來,并真正實現互通。
在此條件下,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組織技能,在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之后,就能掌握各種媒介專業技能[3]。對師資隊伍結構加以完善,從學歷結構、學科背景、學源、年齡、實踐經驗這幾方面入手,實現合理的搭配,從而形成復合型的結構體系,完善的師資隊伍更容易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新聞人才。比如某高職院校在建立新聞專業的初期,就聘請了十余名兼職教師,這些兼職教師主要來自報社、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有價值的實踐經驗,贏得一定技術優勢。這些兼職教師來自企業,在學校的實訓基地中將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傳授給高職院校新聞采編專業的學生,使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到真本領。
三、總結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高職新聞采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現應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新聞教育理念,豐富課程體系的實踐內容,向其中增加任務驅動核心理念。建設課程體系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高職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滿足社會需求,對課程體系不斷加以深化和探究,培養高素質的新聞采編制作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鄭子明.試述如何提升融媒體新聞采編能力[J].新聞采編,2019 (06):56-57.
[2]徐暢.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人才培養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 (05):166+168.
[3]李德倫.融媒體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分析[J].記者搖籃,2019(09):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