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對甘薯小象甲、甘薯天蛾、甘薯潛蛾、甘薯煩夜蛾、地老虎這些甘薯主要蟲害的危害特點、形態識別、發生規律進行了總結,并闡述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甘薯;主要蟲害;識別;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3-024-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11
甘薯是高產、穩產、節水、耐瘠、投入少、回收率高的一種作物。我國甘薯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60%以上,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種植,一般產量可達45?000?kg/hm2?以上,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和病蟲害的發生,單產水平也極不平衡,嚴重的降低了甘薯的產量,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1]。為充分發揮甘薯的增產潛力,達到優質高產,介紹了甘薯主要蟲害的危害特點、形態識別、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1?甘薯小象甲
甘薯小象甲又稱甘薯象甲、甘薯象蟲、甘薯擬蟻象鼻蟲等,俗稱紅頭娘、風蟲、沙虱螞蟻蜩等;幼蟲俗稱臭心蟲、沙辣子、臭洞蟲等,屬鞘翅目象蟲總科蟻象科。
1.1?危害特點
在甘薯生長和貯藏期間均可危害。成蟲咬食薯塊成許多小孔,也危害幼苗、嫩莖和葉柄,影響植株生長[1]。幼蟲蛀食薯塊和薯梗,鉆成傷口和孔道,助長病菌侵染,使薯塊發臭腐爛,不能食用。
1.2?形態識別
甘薯小象甲成蟲,體長5.0~5.5?mm,暗褐色,全身披有灰褐色鱗片;喙細長,略向下彎曲。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幼蟲老熟時體長8?mm,體向腹面略彎曲、肥胖,多橫皺紋,無足,初見像白色的米飯粒。
1.3?發生規律
1年發生3代以上,每年發生代數,各地有所不同。發生的地區世代重疊。在冬季寒冷地區,成蟲在薯塊和薯梗內越冬,或在地里的殘留薯、枯葉、雜草、土壤縫隙、巖石裂縫、瓦礫下越冬,幼蟲和蛹在薯塊、薯梗或藤蔓中越冬。在冬季比較溫暖的南方,沒有越冬現象。成蟲晝夜均可活動、取食。白天藏在葉背面,危害主脈、葉梗和莖,也潛藏在地面裂縫里危害薯梗,黃昏爬出地面活動。卵多產于露出土面的薯塊上,在薯塊上咬一小圓孔,產卵其中,每孔1粒。幼蟲孵化后即蛀食薯塊和藤頭,每條隧道通常僅居1只幼蟲;1個薯塊或拐子內的幼蟲多則100只以上。氣候干旱炎熱,土壤易龜裂使薯塊裸露,利于成蟲取食和產卵繁殖;且干旱使溫度上升,促進繁殖,危害猖獗,在砂性土、土層淺薄的地塊危害嚴重[2]。
1.4?防治措施
從疫區調運鮮薯或種苗至安全區,必須嚴格執行植物檢疫規定,防止人為傳播。實行水旱輪作。選用受害較輕的品種。田間及時培土,防止薯塊外露。甘薯收獲后,及早將遺留在地里的臭薯、薯拐、枯莖、殘葉等連同雜草集中漚肥。
化學防治用40%樂果乳劑800~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浸濕薯苗,立即取出稍晾后栽插。在薯塊根形成初期,結合中耕除草,用25%西維因粉劑1?kg,拌干細土20?kg,撒在植株基部周圍畦面上,撒后覆土。
2?甘薯天蛾
甘薯天蛾又稱旋花天蛾,俗稱蝦殼天蛾,屬于尾鱗翅目天蛾總科天蛾科。
2.1?危害特點
甘薯天蛾以幼蟲蠶食甘薯葉片,3齡后食量加大,猖獗發生時往往能吃盡全葉,并咬食嫩莖和葉柄,造成減產。
2.2?形態識別
甘薯天蛾成蟲是灰褐或淡褐色大型蛾子;體長43~51?mm,翅展100~120?mm;頭部暗灰色;復眼半球形突出,黑色;前翅堅硬,灰褐色,有時帶茶褐色,表面有許多云狀紋,內、中、外3條橫線都是黑色的鋸齒狀。卵球形,淡黃綠色,表面光滑。初孵幼蟲多為黃綠色;頭部小,兩邊有黑斑;身體部分肥大。除最后2節以外,各節的背面和兩邊都有許多橫皺紋,密布小黑點;1~8腹節的兩邊大多有1~2條深褐或黑色斜紋;長大后蟲體顏色有很多種,可歸納為綠色型和黑色型。在地里發現黑色型數量增多,標志這一地塊的甘薯天蛾已經大發生,老熟幼蟲體長70~83?mm。蛹近長卵形,長50~56?mm,背面紅褐色,有光澤、喙鞘長而伸出,卷成圈。
2.3?發生規律
甘薯天蛾1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室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以19-23時活動最頻繁。成蟲飛翔力強,能飛越山河、海峽;甘薯天蛾成蟲喜食糖蜜;甘薯天蛾成蟲有趨光性,對黑光燈趨性強。遇干旱成蟲便聚集低濕處;遇連續降雨,濕度過大,大多飛向高地,常形成一個地區的點片發生蟲害。卵多散產于甘薯葉片反面的邊緣。幼蟲初孵化時,先取食卵殼,后爬行到葉片背面取食葉肉和下表皮而造成膜狀斑塊。
2.4?防治方法
結合冬耕或整地做壟,撿拾越冬蛹;在幼蟲盛發期,及時捏死新卷葉中的幼蟲,或摘除蟲害苞葉,集中殺死。在幼蟲發生初期,16時以后噴灑2.5%敵百蟲粉15.0~22.5?kg/hm2,或噴灑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1?200倍液防治。
3?甘薯潛蛾
甘薯潛蛾成蟲又稱甘薯潛葉蛾、甘薯線潛蛾,幼蟲名為甘薯潛葉蟲,屬鱗翅目谷蛾總科潛蛾科。
3.1?危害特點
甘薯潛蛾以幼蟲鉆入葉內潛食葉肉,造成薯葉焦枯發紅,影響生長,造成減產。
3.2?形態識別
甘薯潛蛾成蟲雌蟲身體淡黃色,雄蛾體色比雌蛾深。雌蟲體長比雄蟲長。甘薯潛蛾成蟲頭部短小,頭頂生兩叢向前伸出的灰黃色毛叢。甘薯潛蛾成蟲觸角細長,線型,基部具一叢鱗毛遮蓋半個復眼,足細長。卵扁橢圓行,乳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幼蟲初孵化時黃白色,取食后變為黃綠色,體背具有紅褐色斑點;幼蟲3齡時蟲體長大,身體部有紫醬色和白色斑塊顯現。成熟幼蟲體長4~6?mm。第1對腹足較短小,行走如尺蠖。蛹兩端尖而體背隆起,初期淡綠色,將羽化時變為淡灰褐色。幼蟲在葉內取食前進時形成彎曲的線形隧道,線形隧道外觀呈灰白色,有時雜有紅褐色斑紋。
3.3?發生規律
甘薯潛蛾一年發生多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冬薯田里或田間枯葉、雜草中越冬,但在冬季溫暖的南方和溫室中沒有越冬現象。成蟲喜歡潮濕,常常潛伏在近地面的莖葉、雜草等蒙蔽處。卵產于寄主植物葉背的葉脈莖部。幼蟲孵化后,吐絲織成1個薄絲墊在葉子表面,不久蛀入葉內取食葉肉。從2齡開始,白天出來活動,在葉背吐絲織網,下午日落后又重新蛀進葉內。幼蟲充分老熟時,在葉上吐絲綴葉,懸掛在絲網中央化蛹。田間小氣候濕度大及低洼地,容易發生[2]。
3.4?防治方法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落葉和雜草。低洼田應及時清溝排水,降低溫度,以減輕蟲害發生。幼蟲盛發期,可用90%晶體敵百蟲或50%膦胺乳油1?000~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4?甘薯煩夜蛾
甘薯煩夜蛾又稱甘薯黑白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總科夜蛾科。
4.1?危害特點
甘薯煩夜蛾以幼蟲取食甘薯葉片,初齡危害呈膜狀斑和小孔洞;3齡以后食量加大;在肆生時葉片全被吃光,轉而啃食嫩莖梢和嫩莖皮層。
4.2?形態識別
甘薯煩夜蛾成蟲為中型黑褐色蛾子,體長25~27?mm,翅尾33~35?mm,前翅有許多黑色斑紋,內橫線為雙條波狀紋,環狀縱有黑邊;腎狀紋外側有白點3個,外橫線為雙條鋸齒形。后翅白色,基部和后緣毛白色,外緣有一寬形黑帶;翅尖至臀角處的緣毛白色,其他緣毛黑色。幼蟲頭部灰色,密生藍黑色小點。身體部灰色或深灰色;第8腹節背面有1個白斑,同緣具有6~8個藍黑色小點。第1對腹足比較小。幼蟲老熟時體長45~50?mm。
4.3?發生規律
甘薯煩夜蛾1年發生多代,世代重疊。南方沒有越冬現象。成蟲多在17:00-20:00羽化。卵成串產于薯田里和附近雜草、枯桿上,產卵18~520粒。幼蟲共5齡,行動像尺蠖,善于裝死。老熟時下地入土,造1個土繭后,在土繭中化蛹,少數在地面枯枝、落葉下化蛹。
4.4?防治方法
鏟除甘薯地和近旁的落葉、枯桿、雜草等;消滅一部分卵和蛹。幼蟲盛發期,用90%晶體敵百蟲或50%磷胺乳油1?000~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5?地老虎
幼蟲俗稱土蠶、夜盜蟲等,發生危害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黃地老虎。
5.1?危害特點
在各地地老虎主要以1代幼蟲危害春栽幼苗,造成缺苗斷壟。危害時,初孵幼蟲取食甘薯幼苗嫩葉,啃食葉肉,殘留表皮。2齡后,晝伏夜出,把葉片食成孔洞,或者缺刻。4齡以上幼蟲,可咬斷幼苗基部嫩莖。
5.2?形態識別
地老虎的卵均為黃白色,半球形,直徑0.6~0.7?mm,卵孵化以后就成了幼蟲。這3種地老虎的幼蟲一般不容易區分。老熟的幼蟲體長4~5?cm,黃褐色至黑褐色,體表粗糙,布滿了皺紋和黑色的小顆粒。大地老虎的幼蟲與小地老虎幼蟲相似,但體長4~6?cm,略大于小地老虎幼蟲。黃地老虎幼蟲在地老虎中體型最小,體長3~4?cm,體表的小顆粒也不明顯。地老虎幼蟲老熟以后,就轉變成了蛹。蛹長15~25?mm,紅褐色至暗褐色。地老虎的蛹經過一周左右就可以羽化為成蟲了。地老虎的成蟲是一種灰褐色的蛾子,體長15~25?mm,翅展40~55?mm。整個身體的顏色比較灰暗,形態上也比較相近。雄蛾的觸角是羽毛狀;雌蛾的觸角是絲狀,像一條細絲。他們的前翅上有一些相似的斑紋,有腎形紋、環形紋、楔形紋,這些斑紋的周圍都鑲有黑邊。小地老虎后翅灰白色,大地老虎后翅淡褐色,黃地老虎的卻呈現白色。
5.3?發生規律
小地老虎最適宜的溫度為13~25℃,低于5℃或高于30℃不利于其發生與繁殖,因此小地老虎發生較重,危害較大的是在早春3—4月份1代幼蟲期。黃地老虎發生最適宜溫度為20~25℃,一般4—6月的氣候條件適于地老虎的發生。
5.4?防治方法
定植前平整土地,清除雜草,減少田間卵蟲密度。發生初期,用1%的辛硫磷毒土75?~105?kg/hm2,順壟撒施防治初孵幼蟲;3齡以上幼蟲可用1%敵百蟲麥麩或炒香的餅粕毒餌75?kg/hm2,于傍晚順壟撒施。此外,可利用糖醋液加少量敵百蟲誘殺成蟲,或利用萎蔫的泡桐葉于傍晚放置在田間誘集幼蟲,早晨人工捕捉。
6?結論
對于甘薯的蟲害,要加強預報,加強檢疫,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中心,以化學防治為輔的方針進行綜合防治,這樣才能保證甘薯的豐收,給薯農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康影.甘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3):101,104.
[2]?謝逸萍,孫厚俊,邢繼英.中國各大薯區甘薯病蟲害分布及危害程度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8):121-122.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