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興
摘? 要:語文作為最基礎的學科,不管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為人處世時都具有難以忽視的重要作用。學好語文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為未來生活打下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人們對新時期的人才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具備良好的涵養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顯得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一直都是教材中的固定內容。然而在教育教學發展迅速的今天,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閱讀;審美教育;整本書閱讀
名著閱讀一直以來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名著學習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對于高中生而言,高考過后,將要面臨的或是進入高等學府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和深造,又或是進入社會尋找自己的一方天地,不管是選擇怎樣的道路,閱讀都是一項對其大有益處的學習活動。在我國,千百年的歷史沉淀出了大批優秀的文學名著,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世界各地的文化有了交流和互動。在龐大的文學庫前,如果不能夠有效地進行相應的知識汲取和閱讀,未免顯得可惜。
一、高中語文名著閱讀和審美教育的關系
文學名著最為凸顯的是其極大的語言魅力,名著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字中所蘊含的道理和智慧。我國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熟練于將智慧和經驗通過文字記載下來,供后世進行學習和傳頌。其中小說文學、散文文學、詩詞文學、戲劇文學等多種形式隨表現方式有所差異,卻都具備相應的特點及優勢。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教材是節選自某一文學名著中,而教材對于不同文體的選擇也趨于平衡。例如詩歌集《詩經》、屈原的《離騷》、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等,雖屬不同文體,卻各具特色,十分具有學習價值。而在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其中的文學知識,還能夠通過這些古人留下的文字去窺得他們的生活和環境。這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眼界和心境的提升,學生們僅需通過閱讀,通過文字的引導,就能夠想象出一幅幅相關的畫面,無形之中就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在開展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時,學生們能夠學到的除了書本上僅有的知識之外,還能夠了解到古人生活習慣、人文特點等內容。通過對名著的閱讀,認知古典文化中的美感和韻律,培養自身的素質涵養和綜合水平。
二、在高中語文名著閱讀中開展審美教育
(一)革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解能力
在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明確名著閱讀的重要性和教育原則,在教育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們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師應當嚴以律己,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以便更好地應對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想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本人應當具備一定的審美水平和理解能力。審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并沒有硬性要求,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在和學生進行相關的溝通和交流時,尊重并且認真對待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思想多元化,構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從而實現教育教學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二)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
由于高中階段學生們的課業壓力較大,很多時候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時會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方式,想要通過有趣靈活的教學內容來減輕學生們在學習中的壓力和負擔。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同樣如此。名著素材很多,范圍很廣,而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大多會根據教材中的推薦來引導學生。一些名著中的內容本身是很有趣的,教師可以挖掘其中的樂趣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欲望,進而鼓勵學生們進行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師本身應當明確,名著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高考試卷上那幾道可能出現的問題,更多的是在于提升學生自我,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學中,以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從而領悟內涵完善自我為主。教師可以在班級教學中將學生們劃分為幾個小組,并且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定期舉行一些閱讀交流會,或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給學生們更多接觸名著的渠道和平臺。
(三)營造班級氛圍,創造班級文化
想要在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將文學氛圍滲透進班級中的角角落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名著閱讀氛圍的營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則要注重對班級文化的創建。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句型知識競賽、文學演講等,鼓勵學生們更多地接觸名著、閱讀名著,繪制名著閱讀黑板報,以此來增強班級中的文學氛圍,鼓勵學生們積極投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名著閱讀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是新時期對于教師和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們通過名著接觸更多和自身相去甚遠的內容,通過文字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松泉.試論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意義、現狀及策略[J].名師在線,2018(18):2-3.
[2]葉新潮.探究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7,4(31):283-284.